租房改造
查看话题 >在租住房的第一个春天
楼层高,阳台上的风很大,前方视野也开阔。向外看,底下马路两边,梧桐树叶子很快又会绿起来吧,不知那时,拍下来又是什么样子——我们搬到租住房子的第一个春天,就这么来了。 去年夏天,孩子摇号分到了这里的中学。那天,正上着班,在洗手间看手机知道了摇号结果,立马第一时间打出租车,赶到现在租住的这个小区。 以为出租房还有很多,这里离学校近,很多人都把房子租给陪读家长。物业租售中心的姑娘打开钉在墙上的柜子,我看到满满的房子钥匙。然而,她一枚一枚辨认,绝大部分都被早早预定了——顿时,觉得自己和“别人家孩子的家长”相比,反应是那么迟钝。原来别人家孩子的家长,都已提前布局,在待定的几所中学附近分别都定了房子,交上几百块钱押金,就占住了好资源,即使孩子不是到这里上学,也可转让。 像我这样,非等摇号结果出来才老老实实来找房子的家长,也有那么一小群。那天,我们一起,流着热汗,涨红着脸,跟着业务员,去看被挑剩下来的房子。据说,已被挑选过两轮了,第一轮,是高二家长租房或换房;第二轮,是刚才说的那些提前布局的新高一家长。性价比高的,显然都已被挑走了,剩下的,总有这样那样明显不尽如人意的地方,但即便这样,也还是被各位急切的家长现场拍板。有个房子是简装,历经几任租户,已相当破旧,但租金相对来说算低一些,并且,从窗口就可以看到学校。一起看房子的一位女家长站在窗子那里,目测了楼房和学校的距离,决定租下。对我小声说,自己找师傅来整修下,花不了太多的钱。后来,我看到她在小区指挥工人搬运材料,那时,我们都已尘埃落定,相互微笑,点头致意。 后来租下来的房子,是租售中心的姑娘带我在这个小区看的第一套房子。比较之后,折回头,到底还是选择了它。有壁纸和实木地板,虽都旧了,却感觉和我自己的家有些相像,一见钟情的亲切。美中不足的是,要价高一些,并且只有一个房间有个壁式空调。房东来现场与我见面,审查我是否是她心目中的合格租户,当我表达对空调的缺憾时,房东立即表示——当年刚装修好的时候,在这里住过,夏天,风特别大,根本不需要空调!假如你把入户门打开,那风就更大更凉快了! 入户门我可不敢一直打开着啊。我这样说。可不可以加装一个小空调?毕竟,隔壁楼,有三个空调的出租房,比你这个的租金还便宜些。 装是可以装一个的,那么,房租一个月涨一百块好了。 那,还是算了...... 签了三年的合同。等合同签完,发现好几处灯不亮,纱窗拉不动,晒衣架坏了。折腾着找人修理。请了钟点工清扫。基础的家具都还能凑合,但到底看不上人家的感觉像二手的木头小床,把它搬到阳台靠放起来,把自己家的大床找搬家公司运了来。此外,来来回回把家里的零零碎碎搬来,衣物,棉被,锅碗瓢盆。有时,到用的时候方才想起,还有某样被忽略但又必不可少的生活物品没有拿来,赶快记在便签纸上。然后某个晚上,两个人开车回家,按照纸条上所写的条目,一样一样找来。 那一段时间,这个小区里活动着的,都是如我们这样的中年人,为着孩子,由城市的四面八方迁徙过来。有一家,用一个四轮小拖车,一趟一趟的,咣咣当当声响很大的搬运着,她说,搬了有二十多趟了。 有新搬来的,也有准备搬走的人家。一茬一茬的毕业生,一茬一茬的陪读父母。我印象深的,是跟着租售中心的姑娘看房子,她带我进一户人家,说马上就搬走了,房子待租。客厅里,一位中年女性正收拾,身边全是书,她坐在书的当中,一本一本向纸箱里慢慢放着,不急不忙。我现在回想,那时的她,是带着怎样的心情在收拾呢?那是高中三年她的孩子读过的所有的书,也是她们一家在这里守着的一千多个日夜的厚度。我问,你的孩子考到哪了?她和蔼的笑笑,考得不行,海南大学。啊,好远。是的。现在,她早不用租房了,应该呆在自己的家里,然而孩子不在身边的日子,她习惯吗? 住下来,是夏末,八月底。竟然还有蚊子,那么高的楼。半夜起来,忍着瞌睡,四处找蚊子,想着,记得明天夏天,还要把家里的蚊帐也带过来。蚊子的事情,大约到十一月还有。原来小蚊子是可以飞那么高的。 也对出租房开始了满怀期待的一点点的小改造。在淘宝买风水帘,买挂衣架——总想着,把房子变成和自己的家差不多。我的同学叶子手巧,眼光独特,她特别喜欢土布,那种有着几十年历史的手织老土布,也把这个爱好慢慢传染给了我和朋友们。租住房的客厅有一组大沙发,本色是沙黄色的,房东给它铺着狗牙边的白色沙发巾。叶子叫我把沙发尺寸量给她。我原本想,就做个最简单的靠垫套。但没有想到,她居然做了拼布的,好多块看起来一样其实又不一样的手织土布,精心裁成条块,拼接着缝起来。把它们套上原先的沙发靠垫之后,整个客厅的气质都变得不一样了——那应该是最最重要的改造。 叶子还给书桌餐桌和茶几都做了桌布,淘宝上买了软玻璃,放上去,这些老家伙们都焕然一新。房东家的六把椅子,合成革的面子,有的地方开始裂纹,掉皮。在淘宝上找了定制椅套,选了淡灰和深灰色,各做三个,深灰配着浅灰,套上以后,孩子点评,坐下都感觉舒服多了。



因着叶子的影响而后知后觉喜欢上土布的我,也在淘宝找了两块别致的印花土布,买来镜框,裁好,作为自制的装饰画。它们纷纷上墙以后,感觉租住的房子越来越有家的味道了。


当初本想租个三室的,担心我父母偶尔过来,万一留下小住。但没有合适的,情急之下就租了现在的两室一厅。去年冬天,下大雪的时候,预报说会有零下十几度,从未有过的低温,而我父母总说不冷,又不肯开家里的小锅炉取暖。老徐去接了他们来,我们把卧室让给他们住,老徐睡客厅的沙发上。冷夜,外面下着雪,家里有暖气,父母都在看手机,老徐和我也在看手机,孩子关着门在读书,一家人都在一起,久违的大家庭的感觉又重返回。我们和父母都有各自的生活习惯,长期住一起是都会觉得不适应的,但偶尔的恶劣天气,挤在一个房子里,在我心里,就有了一种天塌下来都不怕的感觉,因为,生活里最重要的人,都在一起。

我自己的家,楼层不高。等不得已住上了高楼,发现原来那么快也就适应了。而且视野宽广,天气好的时候,能看到远处波光粼粼的湖面——是巢湖吗?我爸爸妈妈说,是的是的。这一带是他们曾经工作过的地方,他们熟悉。 有时早晨起来,站在阳台上,看底下的马路,房子,车辆,树木,就拿起手机拍一张。渐渐的,早晨拍一张,夕阳里拍一张,暮色里拍一张,晚上路灯亮起来的时候拍一张,秋天拍,下雪的时候拍,起雾的时候拍,常常穿着睡衣裤,脸也没洗,先拉开窗帘,看一眼外面,然后赶快打开手机站在阳台上。眼前所看到的风景,慢慢积攒在了手机里,流淌着的时光,就这样被固化了。那一扇窗,成了流动的取景框。





而邻居们呢?很好玩的是,在这里,我们居然再次遇见了孩子幼儿园的同学,小学的同学,初中的同学,都是因为到了同一所高中,他们的家人也都来到这里租房陪读。买菜,散步,去超市,送孩子上学,路上不时遇到,彼此招呼着,虽不知对方的姓名,却都喊着某某的爸爸,某某的妈妈。在这里,我们的身份就是某某的父母。迎面碰到的每一位中年人,我们都觉得,好像认识吧?婴儿是相像难以分辨的,人老了也渐渐失去特征,没有想到的是,陪读的中年人也都长成差不多的模样。大家擦肩而过时,都彼此辨认着,是不是以前一起站在小学或者中学门口接过孩子的家长?好像陪读的人,都是曾经熟悉的人。 孩子小学时代的好朋友,现在住在我们的楼上——犹如时光倒流,那时,我们也都是在一个小区住呢。只是,和我们不一样的是,陪读孩子小学时代好朋友的,不是好朋友的父母,而是那个孩子的外婆。 啊,外婆你一个人在这里陪读?起初,当我们知道的时候,佩服起来,外婆你好厉害! 斜背着小包非常利索的外婆笑着,谦虚的摆手,却充满自信。 如果让你在这里陪读,可以做到吗?我后来问我的妈妈,当然是开玩笑,基于她是被家里全体成员公开嘲笑的路痴的缘故。我妈妈果然迟疑着回答,也行的,但我只能烧饭,其他的不行。语调里有着担心不能胜任的胆怯。 楼上的外婆,每天接送,做饭,还督促孩子复习功课。我遇到她,一道坐电梯,她张口就问,你家段一考试排名如何?我心里非常吃惊,没想到,她连考试都掌控的这么精准,而我,从初中孩子的家长刚升格为高中孩子的家长,也是刚刚熟悉着“段一”“985”“211”这些以前从没有接触过的高中专有名词呢。 有天晚上,又在电梯里遇到,一起去接孩子放学。外婆挽着我,气呼呼的说,孩子的妈妈要来,我不让她来,她非要来。我说,为什么不给她来呢?心里想的是,妈妈一定想孩子了啊。她感冒了,怎么可以来!来了,把我们都传染上,最关键的是,把孩子传染上怎么办,上课是大事,一天都不能耽误的!外婆威严的说。是的是的。我附和着。但是,作为一个母亲,我还是不能完全的去赞同。孩子的学习,从小就是我负责的,她爸爸妈妈只晓得带她玩,要是交给他们管啊,就糟糕了。外婆摇着头。 能独自承担起陪读责任的老外婆,必须强势才行吧。子女都必须听她的。她的外孙女可也真的是非常优秀呢,一直是学霸,还有礼貌。只是因为不在一个班了,孩子和她,虽然从前是好朋友,但现在也生疏了不少,各自都有了现在的同窗好友。生活的每一段路程,都有不同的陪伴同行的人啊。





从去年夏天到今年春天,我们陆陆续续的,把家里的花也搬来了,总是惦记着留守的它们。放假了,过年,除了回老家都是在这里呆着,没有回城市另一边的自己的家。 算起来,已经搬过好几次家。租住房子,是人到中年的我们的首次经历。在开始的想象中,有畏惧,总想着会遇到各种困难和不适应。没想到,很快就习惯了。 或许是因为,无论我们决定搬到哪里,都是一家人整体移动。所以,房子无论大小,无论在什么位置,无论新与旧,一家人在一起的地方,能够用心生活的地方,就叫做家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