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塞尚及其画风的发展——译者导论》笔记
罗杰·弗莱就佩莱伦收藏的塞尚作品所写的批评,大量早期作品决定了评论带有风格发展研究的性质。藏品的丰富使这一评论具有普遍性意义。
在绘画上,塞尚塑造了弗莱的美学,塞尚作品就是弗莱作品的模范。尽管罗杰·弗莱并不被认为是一个有才能的画家,但画家身份对其艺术评论影响明显:对一幅画构成方法的好奇导向形式主义的批评,对创作过程深入的理解是其思想的活力。而两人类似的境遇又成就了其夫子自道似的心理和情感描写。
这篇导论,一部分是弗莱评论塞尚,另一部分是沈语冰解释弗莱对塞尚的评论,补充自己的理解。弗莱将塞尚的工作方法揭示为:知性-修正和调整-感性-实现,沈语冰也将此看做弗莱研究塞尚的方法。这就是其所谓塞尚绘画与弗莱批评之间的平行。
·知性
弗莱四次提到“知性”在塞尚绘画中的核心地位——
印象派追求感知连续,是感性的;塞尚寻求分节,是知性的。
轮廓线是实现分节和坚实结构的一种手段,亦是知性的一种表现。
基本几何形是理解大自然形状的知性脚手架,实际事物依靠它们相联系。
对形式的感知中体现为两个方面:感知形状间的相互关系;感知单一表面质地的变化。前者被认为是“知性的”,因为它要求更纯粹的知性能力。
弗莱揭示的塞尚的工作方法与贡布里希关于图画再现的一般理论的相似与不同
·修正与调整
“色彩的变化总是与平面的运动相呼应”,如何理解这句话?
——颜色的变化影响不同色彩的组合关系,导致色彩形状、面积变化,从而影响画面的二维构成。
“他总在所有不同的修正中来努力追踪这一呼应”,如何理解这句话?
——一方面是塞尚探索不同构成关系的主观需要;另一方面,因为固有色变化的必然性,使修正成为客观要求。
塞尚晚年的调整较成熟期的修正更大胆、更自如,但两者只是程度而非本质的差别。无论修正与调整,都必以自然变化的暗示为前提。因此,塞尚的要害不在“表现”,既非对自然单纯模仿的具象表现,也非完全不顾自然的抽象构成或抽象表现。塞尚的要害始终在于“表达”——不屈服自然的威力,不脱离自然的暗示。
·感性
塞尚通过知性“搭建脚手架”,把握物象的大体,而修正与调整却依靠感性。
以《马尼岛附近的屋子》为例,尽管画面的构成安排看来简单,但通过色彩的修正与调整构成画面的坚实结构,实现动态平衡。画面的简洁并非出于事先构思,而是经由不断修正的丰富的简洁。
塞尚绘画的感性力量的来源:卓越的色彩天赋,对绘画肌理和质地的觉悟。
塞尚的色彩感觉无可挑剔,每一笔都增加作品的和谐性和色彩的丰富性。他对艺术的贡献之一,是他“色彩不依附或强加于形式,色彩是形式的一部分”的观念。弗莱对塞尚热情洋溢的赞美,恰如塞尚绚丽的画面。
肌理与质地在绘画中体现为笔迹。在塞尚早期作品中,受巴洛克风格影响常有近乎炫耀的曲线,显得过犹不及。后来受毕沙罗影响有所收敛,将大笔直扫改为小笔排列。
在浪漫主义(德拉克罗瓦)、印象主义(马奈、莫奈)之前的古典主义、新古典主义掩藏笔迹,同时期笔迹较明显的巴洛克风格(伦勃朗)有时会遭到粗制滥造的诟病。弗莱以其超人的敏感和超前的意识,认识到肌理和质地不是对对象进行描绘的产物,而是技术的产物,它与色彩、线条一样,作为视觉要素为形式服务。西方观众第笔迹作为一种独立审美元素的欣赏,是弗莱努力一生向公众宣讲普及的结果。
在强调对笔迹的感受力时,弗莱一再诉诸中国书法,我对此最直接的体验是观看马蒂斯的《蓝与黄的室内》,画上的墨线,有中国画中逸笔草草的风韵。但说中国人较西方传统艺术更能欣赏西方现代艺术,就目前情况看,值得商榷。显然多数人更能欣赏古典的精致完美。这或许和现代中国人鲜少欣赏书法有关。若是古代的中国,或者真如弗莱所说更能欣赏西方现代艺术。
·实现
塞尚的实现,不是复制对象物,使艺术隶属与现实;亦非实现其感觉,使现实隶属于艺术。这与上文塞尚的“表现”同。塞尚说“艺术乃与自然平行之和谐”,是指造型元素忠于视觉真实而彻底转化为形式价值,而画面深具和谐魅力却不诱惑人到客观世界中去寻找。这就与中国画、尤其是写意中国画的理论将现实隶属与艺术不同。
在塞尚这里,艺术与现实处于紧张关系中,这种紧张不是剑拔弩张,而是需要始终去维持一种微妙平衡的不易。正是这种紧张感,使其画面坚实。
画如其人,人如其画,某种程度上,人与画互为映证。塞尚是紧张的,他对自己太苛刻,每次看他的自画像,就感觉为了艺术,他的灵魂永无宁日。
阿德里亚尼对塞尚艺术中“抽象”的理解:塞尚晚年作品观众认为对绘画本身的考量多过母题的刻画,批评家认为形象消失于抽象性中。事实上,塞尚的色彩形成始终反映他所看到的现实,塞尚并不因为抽象性而成为先驱。使他成为先驱的是他在一种图画结构创造中持续地做出无数决定和他对这些决定的正确性持久质疑。
塞尚画面呈现抽象性的原因:运用多视点并将其协调为和谐色彩系统的方法再现主题。
后记:
小学或初中老师向我们介绍塞尚时,他对我而言,是“所谓大师”。后来我对他的认知发生变化,是“觉厉而不明”。期间读了一些关于他的介绍欲知其所以然,却始终觉得隔靴搔痒。大概是2010年,一次偶尔在书店看到这本《塞尚及其画风的发展》,翻开刚读几段,就觉得找到了朦胧感到而远未能表达的答案,仿佛醍醐灌顶。当即买下,激动不已。
如今看当时留下的阅读符号和笔记,都能感到一种迫不及待,不能同意更多的心情犹在纸间。就像沈语冰先生在导论中说的:“塞尚的作品仿佛正在召唤着我们,当我们发现自己是如此深深地为之陶醉,却找不到恰当的语言来形容自己的感受时,弗莱出现了!”(P16)罗杰·弗莱的《塞尚及其画风的发展》,是一把从形式角度理性认识塞尚的钥匙。
然而必须承认的是,即便曾在2011年基于它洋洋洒洒写了一篇议论,即便2013年亲临该书的译者沈语冰先生受邀在油画系开的导读课堂,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我都只能读懂其中的部分,甚至可能只是极少的部分。我不知道在那些自以为是的茅塞顿开里,有多少一知半解、断章取义的成分。
今日再读其译者导论部分,自觉是有进步的。
在绘画上,塞尚塑造了弗莱的美学,塞尚作品就是弗莱作品的模范。尽管罗杰·弗莱并不被认为是一个有才能的画家,但画家身份对其艺术评论影响明显:对一幅画构成方法的好奇导向形式主义的批评,对创作过程深入的理解是其思想的活力。而两人类似的境遇又成就了其夫子自道似的心理和情感描写。
这篇导论,一部分是弗莱评论塞尚,另一部分是沈语冰解释弗莱对塞尚的评论,补充自己的理解。弗莱将塞尚的工作方法揭示为:知性-修正和调整-感性-实现,沈语冰也将此看做弗莱研究塞尚的方法。这就是其所谓塞尚绘画与弗莱批评之间的平行。
·知性
弗莱四次提到“知性”在塞尚绘画中的核心地位——
印象派追求感知连续,是感性的;塞尚寻求分节,是知性的。
轮廓线是实现分节和坚实结构的一种手段,亦是知性的一种表现。
基本几何形是理解大自然形状的知性脚手架,实际事物依靠它们相联系。
对形式的感知中体现为两个方面:感知形状间的相互关系;感知单一表面质地的变化。前者被认为是“知性的”,因为它要求更纯粹的知性能力。
弗莱揭示的塞尚的工作方法与贡布里希关于图画再现的一般理论的相似与不同
![]() |
·修正与调整
“色彩的变化总是与平面的运动相呼应”,如何理解这句话?
——颜色的变化影响不同色彩的组合关系,导致色彩形状、面积变化,从而影响画面的二维构成。
“他总在所有不同的修正中来努力追踪这一呼应”,如何理解这句话?
——一方面是塞尚探索不同构成关系的主观需要;另一方面,因为固有色变化的必然性,使修正成为客观要求。
塞尚晚年的调整较成熟期的修正更大胆、更自如,但两者只是程度而非本质的差别。无论修正与调整,都必以自然变化的暗示为前提。因此,塞尚的要害不在“表现”,既非对自然单纯模仿的具象表现,也非完全不顾自然的抽象构成或抽象表现。塞尚的要害始终在于“表达”——不屈服自然的威力,不脱离自然的暗示。
·感性
塞尚通过知性“搭建脚手架”,把握物象的大体,而修正与调整却依靠感性。
以《马尼岛附近的屋子》为例,尽管画面的构成安排看来简单,但通过色彩的修正与调整构成画面的坚实结构,实现动态平衡。画面的简洁并非出于事先构思,而是经由不断修正的丰富的简洁。
塞尚绘画的感性力量的来源:卓越的色彩天赋,对绘画肌理和质地的觉悟。
塞尚的色彩感觉无可挑剔,每一笔都增加作品的和谐性和色彩的丰富性。他对艺术的贡献之一,是他“色彩不依附或强加于形式,色彩是形式的一部分”的观念。弗莱对塞尚热情洋溢的赞美,恰如塞尚绚丽的画面。
肌理与质地在绘画中体现为笔迹。在塞尚早期作品中,受巴洛克风格影响常有近乎炫耀的曲线,显得过犹不及。后来受毕沙罗影响有所收敛,将大笔直扫改为小笔排列。
在浪漫主义(德拉克罗瓦)、印象主义(马奈、莫奈)之前的古典主义、新古典主义掩藏笔迹,同时期笔迹较明显的巴洛克风格(伦勃朗)有时会遭到粗制滥造的诟病。弗莱以其超人的敏感和超前的意识,认识到肌理和质地不是对对象进行描绘的产物,而是技术的产物,它与色彩、线条一样,作为视觉要素为形式服务。西方观众第笔迹作为一种独立审美元素的欣赏,是弗莱努力一生向公众宣讲普及的结果。
在强调对笔迹的感受力时,弗莱一再诉诸中国书法,我对此最直接的体验是观看马蒂斯的《蓝与黄的室内》,画上的墨线,有中国画中逸笔草草的风韵。但说中国人较西方传统艺术更能欣赏西方现代艺术,就目前情况看,值得商榷。显然多数人更能欣赏古典的精致完美。这或许和现代中国人鲜少欣赏书法有关。若是古代的中国,或者真如弗莱所说更能欣赏西方现代艺术。
·实现
塞尚的实现,不是复制对象物,使艺术隶属与现实;亦非实现其感觉,使现实隶属于艺术。这与上文塞尚的“表现”同。塞尚说“艺术乃与自然平行之和谐”,是指造型元素忠于视觉真实而彻底转化为形式价值,而画面深具和谐魅力却不诱惑人到客观世界中去寻找。这就与中国画、尤其是写意中国画的理论将现实隶属与艺术不同。
在塞尚这里,艺术与现实处于紧张关系中,这种紧张不是剑拔弩张,而是需要始终去维持一种微妙平衡的不易。正是这种紧张感,使其画面坚实。
画如其人,人如其画,某种程度上,人与画互为映证。塞尚是紧张的,他对自己太苛刻,每次看他的自画像,就感觉为了艺术,他的灵魂永无宁日。
阿德里亚尼对塞尚艺术中“抽象”的理解:塞尚晚年作品观众认为对绘画本身的考量多过母题的刻画,批评家认为形象消失于抽象性中。事实上,塞尚的色彩形成始终反映他所看到的现实,塞尚并不因为抽象性而成为先驱。使他成为先驱的是他在一种图画结构创造中持续地做出无数决定和他对这些决定的正确性持久质疑。
塞尚画面呈现抽象性的原因:运用多视点并将其协调为和谐色彩系统的方法再现主题。
后记:
小学或初中老师向我们介绍塞尚时,他对我而言,是“所谓大师”。后来我对他的认知发生变化,是“觉厉而不明”。期间读了一些关于他的介绍欲知其所以然,却始终觉得隔靴搔痒。大概是2010年,一次偶尔在书店看到这本《塞尚及其画风的发展》,翻开刚读几段,就觉得找到了朦胧感到而远未能表达的答案,仿佛醍醐灌顶。当即买下,激动不已。
如今看当时留下的阅读符号和笔记,都能感到一种迫不及待,不能同意更多的心情犹在纸间。就像沈语冰先生在导论中说的:“塞尚的作品仿佛正在召唤着我们,当我们发现自己是如此深深地为之陶醉,却找不到恰当的语言来形容自己的感受时,弗莱出现了!”(P16)罗杰·弗莱的《塞尚及其画风的发展》,是一把从形式角度理性认识塞尚的钥匙。
然而必须承认的是,即便曾在2011年基于它洋洋洒洒写了一篇议论,即便2013年亲临该书的译者沈语冰先生受邀在油画系开的导读课堂,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我都只能读懂其中的部分,甚至可能只是极少的部分。我不知道在那些自以为是的茅塞顿开里,有多少一知半解、断章取义的成分。
今日再读其译者导论部分,自觉是有进步的。
-
吴总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21-03-27 11:40: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