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什么支撑你一直读书?
查看话题 >读书要趁早
上次在知乎看见一轮controversy,关于要不要读文学书籍。感触很大,我们常常说人要不断成长,人要进步;读书其实一样的,要形成读书习惯,提升读书口味,它是一件小事,却总是即打发时间又紧紧跟着个人成长,特别重要的小事儿。个人成长靠阅历的锤炼,而阅读就是汲取阅历的一个过程
身边有朋友想看《海贼王》、《火影》这些番,很想追,但太长了,没有足够的时间精力。毕竟大了,工作生活的压力都大,闲暇时间越来越少。能追这类民工番的,大都是学生时代就入坑的,平常忙起来偶尔堆几集,一个周末就干掉了。读书好像也差不多,对普通人来说,培养读书习惯,形成阅读口味,越早越好。
我十多岁的时候有个小梦想,自己家里能有一书架属于自己的书。单纯可爱的形式主义,拿书当装饰看待。但心有期待,就能引导完成目标。十多年,真的就眨眼之间,不知不觉自己攒了四五百本书了。武汉的房间放不下了,无论哪个朋友回恩施,都抓着帮我带一箱回去,慢慢搬了两书架回去了,目标实现了呢。
大学的时候刻意培养自己读书,制定了目标,每天读多少页,每个月多少本。有人批评这是功利的读书,没有意义;可我的经验是,读书没那么讲究天人合一,读了就有收获,读了就是读了。能一边打游戏一边看书,是本事。
读书它是有个人口味的,培养个人口味这个过程重要极了,又不能一蹴而就。
高中的时候喜欢《小时代》,是真喜欢,唐宛如那句“我受到了惊吓”禁止好笑死了,各种青春文学是心头肉;大学不看这些了,喜欢伤痕文学,被压抑年代的各种挣扎感动坏了;后来喜欢上日本作家,文字真细腻,读了让人安静;刚工作那会儿迷马尔克斯,何塞阿尔卡迪恩半夜去找寡妇做爱的那段,看的时候比看情色电影还让人躁动,怎么能写的那样好;再后来因为Kindle方便设置每天读5%的目标,啃了一堆俄国大部头;因为学英语的关系,开始看英文原版书,对英国文学感受也不一样了;去年买了豆瓣白先勇先生的专栏课,又重新读回《红楼梦》了。
只要读书,就会慢慢形成口味;只要继续阅读,口味一定会慢慢有变化。一开始喜欢《小时代》也挺好的,好笑也是不错的读书感受。纯阳春白雪有点高处不胜寒,净下里巴人又实在是烂品味,取中间,两边都能捡起来,就最舒服。
读书品味这个事儿,除非书香世家这种教育,一般的普通人,都是网文、青春文学这类书最容易体会到读书乐趣的。我以前也爱读网文,《诛仙》、《狂神》、《斗破苍穹》等看了大几斤,非常好呀,很有趣的。大学读《明朝那些事儿》还培养了我对历史的兴趣。
书跟书之间,作者跟作者之间,常常有千丝万缕的联系。读某个作者的某部作品,看到他的感受,瞬间就燃起读另外一个作家作品的兴趣。
十几年的阅读经验时时刻刻告诉我,阅读时时刻刻都有用,因为它最容易激发人的自省。
春节在家看《红楼梦》的电视剧,e3,刘姥姥一进大观园,见完凤姐出来,周瑞家的嚼她怎么见了凤姐突然不会说话了,居然介绍板儿说是凤姐的侄儿,不应该。换做常人,情商差点的抱怨凤姐排场大唬人,老实点儿的或许交待自己太紧张。但刘姥姥太厉害了,“我见了她呀,爱都爱不过来... ...”。因为太喜爱,所以顾不上注意讲话了,把一般人的抱怨换成称赞了。老练至此,让人不服不行。十几岁的时候看它,心里只拿自己当主角,只看到凤姐对刘姥姥的态度提现世故,慢慢大了才能体会刘姥姥她够本事挣得人情。
之前有一题关于高中阅读的讨论,有人说高中生不应该读杂书,要心无旁骛的学习。这种观点出自年轻人就让人意外了,因为抱怨高中应试教育害人的也是年轻人呀。既然不愿意被应试教育阻碍心智的丰富,就应该自己成长。高中阶段,恰恰是最培养一个人读书习惯的时候,读书品味大概是在大学或者工作后形成的。读书它是一件小事儿,是因为它不需要人配合,成本低,午休的时间就能翻一二十页,每个月利用午休的时间就能看两本书。不能认为“需要专门花时间读书”这样的误解,也不要认为读书会耽搁自己当下的目标,它跟吃饭一样,习惯了每天睡前翻几页,绝对不耽搁事儿的。
读书要趁早呀(年龄越大口味越挑),读书即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