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电影《狗镇》有感――“你是怎么教会别人虐待你的”
《狗镇》讲述的是一个女孩逃离父亲的故事。故事一开始是女孩为了逃离警察的追捕来到狗镇,村民们收留了她,但是她得每天为村民劳动,然后一步步被村民虐待,最后当村民向警察(其实是女孩的父亲)举报她时,她获得了父亲的权利,杀死了全部村民。
1,这幅图讲的是葛瑞斯不堪在狗镇的生活,躲在了班装运苹果的车上,准备逃离。可是中途再次被班威胁强奸,这不过是班的一次愚弄罢了!

2,这副图讲的是葛瑞斯在被戴上铁索后,村里的男人们强奸他,女人也不待见他,她的男友汤姆,也在试图强行占有她,葛瑞斯对汤姆说:“你也可以像其他人一样威胁我,如果我不从,你也可以像他们一样告发我。”而汤姆说自己被葛瑞斯冷酷对待。

3,这里是葛瑞斯在和父亲沟通,父亲要求葛瑞斯回去继续当他的女儿。女儿一开始是责怪父亲开枪,对于父亲的追捕方式是生气的。

4,葛瑞斯终于向她父亲说出狗镇的村民“不,他们的行为不好!”为了父亲的权利,为了报复,葛瑞斯回到了父亲的身边,同时杀死了全部的村民,亲手杀死了汤姆。

这部电影看完有三四天了,但是心情依然很不平静,感受自己,心口隐隐作痛,似乎我就是葛瑞斯,葛瑞斯就是我。
受伤的是葛瑞斯,施以报复的也是葛瑞斯。
分不清到底是狗镇的人帮助了葛瑞斯,还是狗镇的人虐待了葛瑞斯。
搞不懂狗镇的人到底是善良热心,还是冷酷虚伪?
其实,面对侵犯,葛瑞斯可以随时说出“不”字,一旦拒绝无礼要求那么她会回到父亲那里,也许说“不”就是跟父亲的链接方式吧。如果“不”字说不出口,那永远只有被侵犯,永远只有被吞噬,说“不”就是成为自己。也许,当第一天来到狗镇用劳动交换收留,就是不对,对方的收留应该是对方愿意建立关系和承担的意思,我想这个世界也许真的有不用交换就可以博取的关系吧。这里的关系,我把它影射为人与人之间的亲密关系。在亲密关系里,很多人常常有这种交换的思维,比如有的人认为“只要我对你不停地付出,你就不会离开我。”于是,付出成了一种软控制,这个付出的人,要么会在关系里遭遇被抛弃,要么就是不被尊重。所以,停止交换的模式吧。在亲密关系里,爱慕你的,总在欣赏你;不喜欢你的,你为之付出再多,无非也只是找虐而已。
葛瑞斯逃离父亲的追捕,宁可受到虐待也不肯回去,这是第一次说“不”,但面对狗镇的欺辱却说不出“不”字,葛瑞斯其实是分裂的,这两者之间的距离造就了伤害。当逃离和开枪时,是葛瑞斯第二次说“不”了。两次说“不”,其实是一种重复。人总是这样重复,也许一次会比一次有所超越。这种在葛瑞斯的重复模式里,葛瑞斯选择了狗镇,同时狗镇也选择了葛瑞斯,这是互相选择的结果。如果有一方表达了拒绝,就不会有虐待和全村被杀的悲剧发生。葛瑞斯的虐待,是她自己选择的结果,也是她固执和任性的结果。在任何关系里,我们都是双向选择的,所以不用自责,不用愧疚,尽可能的为对方考虑时,仅仅承担属于自己的这部分情绪就好了。葛瑞斯杀死了狗镇的人,源于她内心的失望吧,狗镇的人全死了,死去的都是没有自我的分裂的人,这样的人活着就等同于死!
葛瑞斯没有母亲,她和父亲是一种共生状态吧。在一个没有被分化好的父亲那里,她的自我是被父亲吞噬的,于是她拼命逃离。而狗镇其实就是父权的象征,所以,在这里葛瑞斯依然不断丧失自我。重回父亲怀抱,又杀死村民,这让人想到在符号界里,“自我”这个东西也仅仅只是一堆语言的符号,“自我”愤怒的结果也只是和死亡有个链接而已。
那么,怎么办呢?可以斩断这种恶性循环吗?模式的改变真的可以成功吗?表达要求,尽早说“不”,即使是死去或回去也不再害怕,对吗?回到“父亲”那里去,接纳原生家庭就那么难吗?
突然有个感言,一个婴儿一出生就意味着没有“母亲”了,人人都是“父法”,这个所谓的母亲只是一堆被语言化和符号化的怪东西了,所以,做得再好,也有漏洞,你永远也填补不了别人的内心黑洞,满足别人需求的事,是他人自己的事,我只是随手、顺便做了而已。
葛瑞斯们,狗镇的村民们,前方有恐惧,面对再大的恐惧也不过是死亡而已。狗镇的可怜人,如果非得死亡,你愿意被杀而死得莫名其妙,还是愿意明明白白的去死呢?人生不过是一场漫漫的赴死路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