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骞通西域:《中西文化交流史》
一、张骞通西域
汉朝统一中国以后,面临着一个强大的外患——匈奴的威胁。汉高祖曾在公元前200年冬天亲自率领30万大军远征匈奴,结果在平城(今山西大同)被匈奴军队围困了7天。此后,汉朝对匈奴采取“和亲”的政策,即将汉朝皇室的公主嫁给匈奴的单于,并经常赠送大量的“礼物”给匈奴,包括丝绸、粮食和酒等等。
汉武帝即位后,一方面汉朝继续对匈奴维持和亲的政策;另一方面,汉朝开始寻找机会反击匈奴。汉武帝从匈奴的降兵那儿得知,大月氏人原本居住在河西走廊,匈奴人把他们赶走,迫使他们西迁,因而他们与匈奴人有仇。于是他决定派使节去联络大月氏人一同对付匈奴。汉武帝公开召募出使西域的使节,汉中成固(今陕西城固县)人张骞(约公元前167年—公元前114年)当时正任郎官,他应募被选中。
汉武帝建元二年(公元前139年),张骞带着堂邑氏的胡奴甘父作为向导,以及100多个随从从长安出发向西行,经过匈奴居住的地方时,被匈奴俘虏。单于说:“月氏在吾北,汉何以得往使?吾欲使越,汉肯听我乎?”①单于把张骞扣留下来,并赐给他一个妻子。
张骞在匈奴那儿居留了十年,还有了儿子,但他一直保存着汉朝使节的节杖。后来他找到一个逃脱的机会,向西走了几十天,到达大宛(今乌兹别克斯坦的费尔干纳一带)。大宛人早就听说汉朝很富庶,想与汉朝交往,但没有机会。见到张骞以后他们非常高兴,问张骞要去哪儿?张骞向他们说明了自己要去大月氏,希望大宛能派人护送他。大宛的国王欣然同意。
张骞在大宛的翻译的陪同下,经过康居(今哈萨克斯坦的巴什喀尔湖和咸海之间),到达大月氏。大月氏人原本在河西走廊一带游牧,是个比较强大的民族,他们曾迫使匈奴的—————————
①《史记·大宛列传》
单于把儿子送来做人质。这个人质名叫冒顿,后来他逃回匈奴,杀父自立为单于。冒顿熟悉大月氏的情况,他带领匈奴进攻大月氏人,迫使他们西迁。大月氏人先迁移到伊犁河一带,后来又受到乌孙人的袭击,因而再西迁到大夏(今阿富汗阿姆河一带)。大月氏的王被匈奴杀了以后,他的夫人被拥立为王。他们西迁到大夏以后,那儿的土地肥沃,很少有别的民族来侵犯,生活比较安定,加上他们认为汉朝隔得很远,因此他们并不想与汉朝结盟共同对付匈奴人。张骞在大月氏居住了一年多,没有得到明确的说法,就启程回中国。这次他从昆仑山北麓走,经过青海一带时又被匈奴人俘虏。一年多以后,匈奴的单于去世,匈奴内部产生混乱,张骞趁机带着妻子和甘父回到中原。
张骞向汉武帝汇报了在西域的见闻,详细介绍了他亲自到过的大宛、大月氏、大夏、康居等国的情况,以及他听说的其他几个国家的情况。张骞说,大宛的首都名叫贵山城,离长安12500里。大宛北面是康居,南面是大月氏,种植五谷和葡萄。富人藏有葡萄酒1万多石,陈酒储藏的时间在几十年以上。大宛出好马,名叫汗血马。大月氏从敦煌一带迁徙到大夏的土地上,使大夏各个小国臣服于它。大月氏也种植五谷,出产一种单峰骆驼。大夏国没有统一的国王,各个小国有自己的君主,人民柔弱,害怕打仗。安息(今伊朗)是西域最大的国家,首都名叫番兜城,离长安11600里,使用银钱,银币的正面是国王的像,反面是王后的像,换了新的国王就铸造新钱,文字横写于皮革上。安息的西边是黎靬、条支(今叙利亚)等国。条支国西临大海,种植水稻,有一种大鸟,蛋象瓦罐一样大。从条支乘船向西一百多天,就到达了太阳落下的地方。
张骞在大夏国曾见到四川出产的邛竹杖和布,他问大夏的商人从哪儿买来这些东西?他们告诉他,他们到大夏东南数千里的身毒国(今印度)买来这些东西,身毒国的人乘大象打仗,那个国家濒临大海。张骞对汉武帝建议,身毒离四川应该不远,开辟从四川到身毒、再到大夏的道路是可能的,这样可以不必从匈奴人和羌人中间穿过。汉武帝听从了他的建议,派使节从四川往云南方向前往身毒,但因为云南一带土著的阻拦,没有成功。
为了使往西域的路能成为一条通途,首先必须驱逐盘踞在河西走廊至塔里木盆地一带的匈奴。从汉武帝元朔二年(公元前127年)至元狩四年(公元前119年),在卫青、霍去病等将军的率领下,汉朝与匈奴进行了一系列的战争,将匈奴赶出河西走廊,驱逐至漠北。汉朝在河西走廊设立了酒泉、武威、张掖、敦煌四郡,开通了中原通往西域的道路。但这一系列战争也使汉朝的军队损失严重,军马非常缺乏,因而汉武帝决定派张骞再次出使西域,希望通过与乌孙结亲,使乌孙迁回他们曾经居住过的河西走廊,以抵御匈奴卷土重来。
元狩四年,张骞带领300人的使团,第二次出使西域,前往乌孙。张骞虽然没有能使乌孙接受汉朝的建议,但他却使乌孙与汉朝建立了良好的关系。张骞还派遣了副使前往大宛、康居、大月氏和大夏等国。乌孙派翻译和向导送张骞回国,同时派使团来汉朝,了解到汉朝的强大。大宛、康居、大月氏、大夏等国也都先后派使节来汉朝访问。张骞回国后被任命为大行(一种官职),一年多以后就去世了。
张骞两次出使西域,使得西域各国与汉朝开始有了正式的、官方的、较大规模的经济文化交往。据《史记·大宛列传》记载:“因益发使抵安息、奄蔡、黎靬、条支、身毒国。而天子好宛马,使者相望于道。诸使外国一辈大者数百,少者百余人,……汉率一岁中使多者十余,少者五六辈,远者八九岁,近者数岁而反。”元封三年(公元前108年),乌孙王猎骄靡以1000匹良马作为聘礼,向汉朝求婚。汉武帝以江都王刘建的女儿细君为公主(称为江都公主),嫁给乌孙王,汉朝与乌孙两国联姻。细君死后,汉朝又将楚王刘戊的孙女解忧为公主,嫁给乌孙王军须靡。细君公主远嫁乌孙,曾经因为生活不习惯和思念故乡而写过这样哀怨的歌:“吾家嫁我兮天一方,远托异国兮乌孙王。穹庐为室兮旃为墙,以肉为食兮酪为浆。居常土思兮心内伤,愿为黄鹄兮归故乡。”汉武帝闻知这首歌以后,十分怜惜,常常派使者送礼品去慰问细君公主。
张骞通西域以后,除了官方的交往以外,大批的西域商人也来到汉朝经商,带来了西域丰富的物产和文化,草原丝绸之路逐渐形成。
汉朝统一中国以后,面临着一个强大的外患——匈奴的威胁。汉高祖曾在公元前200年冬天亲自率领30万大军远征匈奴,结果在平城(今山西大同)被匈奴军队围困了7天。此后,汉朝对匈奴采取“和亲”的政策,即将汉朝皇室的公主嫁给匈奴的单于,并经常赠送大量的“礼物”给匈奴,包括丝绸、粮食和酒等等。
汉武帝即位后,一方面汉朝继续对匈奴维持和亲的政策;另一方面,汉朝开始寻找机会反击匈奴。汉武帝从匈奴的降兵那儿得知,大月氏人原本居住在河西走廊,匈奴人把他们赶走,迫使他们西迁,因而他们与匈奴人有仇。于是他决定派使节去联络大月氏人一同对付匈奴。汉武帝公开召募出使西域的使节,汉中成固(今陕西城固县)人张骞(约公元前167年—公元前114年)当时正任郎官,他应募被选中。
汉武帝建元二年(公元前139年),张骞带着堂邑氏的胡奴甘父作为向导,以及100多个随从从长安出发向西行,经过匈奴居住的地方时,被匈奴俘虏。单于说:“月氏在吾北,汉何以得往使?吾欲使越,汉肯听我乎?”①单于把张骞扣留下来,并赐给他一个妻子。
张骞在匈奴那儿居留了十年,还有了儿子,但他一直保存着汉朝使节的节杖。后来他找到一个逃脱的机会,向西走了几十天,到达大宛(今乌兹别克斯坦的费尔干纳一带)。大宛人早就听说汉朝很富庶,想与汉朝交往,但没有机会。见到张骞以后他们非常高兴,问张骞要去哪儿?张骞向他们说明了自己要去大月氏,希望大宛能派人护送他。大宛的国王欣然同意。
张骞在大宛的翻译的陪同下,经过康居(今哈萨克斯坦的巴什喀尔湖和咸海之间),到达大月氏。大月氏人原本在河西走廊一带游牧,是个比较强大的民族,他们曾迫使匈奴的—————————
①《史记·大宛列传》
单于把儿子送来做人质。这个人质名叫冒顿,后来他逃回匈奴,杀父自立为单于。冒顿熟悉大月氏的情况,他带领匈奴进攻大月氏人,迫使他们西迁。大月氏人先迁移到伊犁河一带,后来又受到乌孙人的袭击,因而再西迁到大夏(今阿富汗阿姆河一带)。大月氏的王被匈奴杀了以后,他的夫人被拥立为王。他们西迁到大夏以后,那儿的土地肥沃,很少有别的民族来侵犯,生活比较安定,加上他们认为汉朝隔得很远,因此他们并不想与汉朝结盟共同对付匈奴人。张骞在大月氏居住了一年多,没有得到明确的说法,就启程回中国。这次他从昆仑山北麓走,经过青海一带时又被匈奴人俘虏。一年多以后,匈奴的单于去世,匈奴内部产生混乱,张骞趁机带着妻子和甘父回到中原。
张骞向汉武帝汇报了在西域的见闻,详细介绍了他亲自到过的大宛、大月氏、大夏、康居等国的情况,以及他听说的其他几个国家的情况。张骞说,大宛的首都名叫贵山城,离长安12500里。大宛北面是康居,南面是大月氏,种植五谷和葡萄。富人藏有葡萄酒1万多石,陈酒储藏的时间在几十年以上。大宛出好马,名叫汗血马。大月氏从敦煌一带迁徙到大夏的土地上,使大夏各个小国臣服于它。大月氏也种植五谷,出产一种单峰骆驼。大夏国没有统一的国王,各个小国有自己的君主,人民柔弱,害怕打仗。安息(今伊朗)是西域最大的国家,首都名叫番兜城,离长安11600里,使用银钱,银币的正面是国王的像,反面是王后的像,换了新的国王就铸造新钱,文字横写于皮革上。安息的西边是黎靬、条支(今叙利亚)等国。条支国西临大海,种植水稻,有一种大鸟,蛋象瓦罐一样大。从条支乘船向西一百多天,就到达了太阳落下的地方。
张骞在大夏国曾见到四川出产的邛竹杖和布,他问大夏的商人从哪儿买来这些东西?他们告诉他,他们到大夏东南数千里的身毒国(今印度)买来这些东西,身毒国的人乘大象打仗,那个国家濒临大海。张骞对汉武帝建议,身毒离四川应该不远,开辟从四川到身毒、再到大夏的道路是可能的,这样可以不必从匈奴人和羌人中间穿过。汉武帝听从了他的建议,派使节从四川往云南方向前往身毒,但因为云南一带土著的阻拦,没有成功。
为了使往西域的路能成为一条通途,首先必须驱逐盘踞在河西走廊至塔里木盆地一带的匈奴。从汉武帝元朔二年(公元前127年)至元狩四年(公元前119年),在卫青、霍去病等将军的率领下,汉朝与匈奴进行了一系列的战争,将匈奴赶出河西走廊,驱逐至漠北。汉朝在河西走廊设立了酒泉、武威、张掖、敦煌四郡,开通了中原通往西域的道路。但这一系列战争也使汉朝的军队损失严重,军马非常缺乏,因而汉武帝决定派张骞再次出使西域,希望通过与乌孙结亲,使乌孙迁回他们曾经居住过的河西走廊,以抵御匈奴卷土重来。
元狩四年,张骞带领300人的使团,第二次出使西域,前往乌孙。张骞虽然没有能使乌孙接受汉朝的建议,但他却使乌孙与汉朝建立了良好的关系。张骞还派遣了副使前往大宛、康居、大月氏和大夏等国。乌孙派翻译和向导送张骞回国,同时派使团来汉朝,了解到汉朝的强大。大宛、康居、大月氏、大夏等国也都先后派使节来汉朝访问。张骞回国后被任命为大行(一种官职),一年多以后就去世了。
张骞两次出使西域,使得西域各国与汉朝开始有了正式的、官方的、较大规模的经济文化交往。据《史记·大宛列传》记载:“因益发使抵安息、奄蔡、黎靬、条支、身毒国。而天子好宛马,使者相望于道。诸使外国一辈大者数百,少者百余人,……汉率一岁中使多者十余,少者五六辈,远者八九岁,近者数岁而反。”元封三年(公元前108年),乌孙王猎骄靡以1000匹良马作为聘礼,向汉朝求婚。汉武帝以江都王刘建的女儿细君为公主(称为江都公主),嫁给乌孙王,汉朝与乌孙两国联姻。细君死后,汉朝又将楚王刘戊的孙女解忧为公主,嫁给乌孙王军须靡。细君公主远嫁乌孙,曾经因为生活不习惯和思念故乡而写过这样哀怨的歌:“吾家嫁我兮天一方,远托异国兮乌孙王。穹庐为室兮旃为墙,以肉为食兮酪为浆。居常土思兮心内伤,愿为黄鹄兮归故乡。”汉武帝闻知这首歌以后,十分怜惜,常常派使者送礼品去慰问细君公主。
张骞通西域以后,除了官方的交往以外,大批的西域商人也来到汉朝经商,带来了西域丰富的物产和文化,草原丝绸之路逐渐形成。
还没人赞这篇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