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的味道
眼瞧着年就要来到,但心中却少了那份期盼,现在的年总少了些味道,作为外嫁的女儿,已经好几年没有在家乡过年了,并不像成家前那样在年快来到前盼望着放假,想方设法多请几天假早早回家去感受那久违的年的氛围。
“小孩小孩你别馋,过了腊八就是年”这句话虽然在现在大部分不缺吃不缺喝的年代只是一句顺口溜了,但是更深的意义对我而言是过年的那些传统的传承,有了它们,年才更有味道。
我的家乡是山东某个小乡村,那里有着淳朴的父老乡亲,那里有着传统节日的仪式感,在那里传承着年的味道。是饺子的味道、放鞭炮后的烟火味道还有那浓浓的香火味道……
腊月二十三,小年来了,按照家乡的风俗,今天要祭灶神、吃饺子、吃麻糖、放鞭炮。送灶神即灶王爷,俗话称送灶王爷上天汇报工作、换新衣服。我们那里每户人家厨房墙上都贴着灶神的像,在腊月23这天要把贴着的那张神像纸烧掉送上天,烧的时候要磕头,嘴里念念有词。当然,等到腊月二十七八的时候还要把灶王爷请下来,就是贴一张新的神像。 下好的饺子、麻糖什么的吃之前要先供奉天上的神像还有祖宗吃,等他们吃完我们才可以动筷子动嘴巴,过年前后基本都是如此。
接下来的日子就是开始除尘、准备年货了。年前的大扫除,我记得小时候我跟邻居家小朋友在外面玩,后来他们回家打扫去了,我受到感染,回到家也开始洗洗刷刷,把碗碟盘子杯子什么的全搬到院子里洗,冬天里小手冻得红红的,现在母亲提起来还说当时回到家看到那副景象很是心疼。不过这种过年前的洗洗刷刷的节目被我保留了,基本每年都会做。
购买年货基本都是吃的,有集市的时候都会去赶集买回很多菜、肉、香、蜡烛、鞭炮什么的。因为集市离家很近走几分钟就能到,所以可以一趟一趟的去,发现少买什么了又跑去,我们小朋友也会拿着零花钱跑去买些糖葫芦什么的吃,当然还有那种甩炮、擦炮。
最开心的还有就是父亲母亲会在家里做很多吃的,那时候油水儿少,可以吃到平时很少吃到的东西,都特别期待。
小时候印象深刻是煮大骨头,煮出来的骨头特别香,我们兄弟姐妹四个一人啃一个,别提多香了。今年在腊月二十七,我就收到了在家里过年的弟弟妹妹发来的家里炸丸子的照片,每年这个时候,父亲母亲都会炸各种各样的丸子,有藕夹子、有纯肉馅儿的、有鸡蛋清包着肉的,还有苹果的,小时候和邻居都会共用一口锅,那种烧柴火拉风箱式的,轮流去炸丸子,现在有时候也会这样。二十八又收到他们发来的包的大包子的照片,馋的我直吞口水,我特别想念母亲包的包子,一顿吃俩没问题,粉条、白菜加点肥瘦相间的猪肉,在外面怎吃都吃不出的味道。
我们那里都是一个胡同一个胡同的,规规整整、正南正北,排列可以说相当整齐了。每家每户互相串门,平时你送我一碗刚出锅的饺子,我送你几个刚包的包子,我们小孩子们就像《请回答,1988》里面一样,送来送去的,每家每户大门都敞开着,随便进出,出门都认识,互相打着招呼“吃了么”、“去哪里呀”、“走,去集上呗“,可以说是最美乡音了。
腊月二十七八除了要接灶神回来,还要请老天爷就是玉皇大帝下来过年,财神爷也要在送上天,在当天就换新衣服下来,还要把挂在堂屋的竹子即宗谱放下来,也就是请老爷爷老奶奶下来过年。在做这些时,父母都非常的虔诚,我们也备受感染,该磕头磕头,该烧纸钱烧纸钱。对了,这期间,每天都会包些元宝,方便烧给神仙。
我们那里大节小节都是吃饺子,过年当然要吃更多的饺子了,所以饺子馅要提前准备好,每家每户都能听到咣咣咣的剁馅儿的声音,剁好了就放罐子里,用是便取来和其他的菜调,那饺子的味道,更是在外面永远吃不到的。过节时包饺子也要特别认真,不能乱搞花样,要规规矩矩,当然在平日的耳濡目染中,我也算在同龄人中擀的一手好皮,一个人擀,两个人包速度完全跟的上,不过饺子包的就不好看了,怎么包都包不出父亲母亲包的那种薄皮大肚的样子。记得小时候邻居家大概都是男孩,过年包饺子时来不及还请我去帮忙擀皮呢。
迎来了三十这天,下午就开始忙着包饺子,饺子一下锅就要开始放鞭炮,噼里啪啦的从五六点持续到七点多,从大家放的鞭炮声中,你就会知道谁家饺子已经下锅了,还会念叨着:哈,你军哥家这么早呀,你这个大爷那个叔的也下锅了,怎么那个大爷家下锅这么晚呀之类的。吃饺子不能吃完要剩一两个,意味着年年有余,我记得我有次忘记了碗里的全吃光了,父亲赶忙夹了两个过来。越早吃完越好,因为收拾完了吃着好吃的看春晚呀。我们家四个兄弟姐妹,我们四个基本都会守夜,看完春晚,或者四个人学着大人一样凑一桌麻将打打,等到12点钟声敲响时,家家户户都开始放炮了。不过三十早早吃完饭对于母亲她还要继续忙活……
大年三十晚饭后就要忙着要上香、上供,供奉时要依次请老天爷、灶王爷、财神爷、风神、雨神、门神最后时老爷爷老奶奶吃饭。在每个门口都会放上香的烟灰盒子,每个门口俩,我记得我们小时候会依照吩咐在每个门口的香火盒上香,同时要烧元宝,而且还特别虔诚的下跪,长大后才知道这个流程不需要磕头。还要起五更,就是凌晨四五点就要起来,起来就要下饺子放鞭炮,放炮这活儿都是我弟弟的事儿,我们几个可以继续在睡会儿。我们小孩子在起来吃完饺子后就继续睡了(头一天母亲会再三嘱咐我们要自觉起来,不能一遍遍的喊,会一年都被催)。
初一那天不能断香火,所以母亲还要忙着上香火,烧元宝。这些仪式做完后,天还没有亮,父母要同一个宗族里的人一起去拜年磕头。我记得我爷爷家那天就会在堂屋铺上麻袋或者垫子似的东西,为了方便来拜年的人磕头,小时候只记得某次跟着大人去磕头,有时候非常壮观,一屋子人一起跪拜,我想那麻袋肯定不够用的是,当然这家的人肯定是个辈分很高的长者。
等到天亮了他们也差不多磕完头了,我们也都起床换上了新衣服,再放个鞭炮,检查下香火,该续上的续上。然后父母带着我们几个去爷爷那边磕头拜年,院子里又准备好的麻袋,堂屋里也有。大年初一开始走亲串友的拜年了,每年的大年初一早上我们都会迎来舅舅们家的儿子们前来拜年,至今未变,变得是他们都从小毛孩或者小伙子变成父亲甚至当姥爷的都有了,吃完早饭他们就赶回去了,说是早饭,但是也非常丰盛,父亲掌勺,做十几个菜,热菜凉菜,包子、馒头、饺子、丸子。我们有几年在那天都会拍合影,现在家里还放着几张呢,只是那是我们都还小都还年轻,此时我想到一句话“愿你出走半生,归来仍是少年”,话说我们何尝不是在回到家后能够看到的依然是年轻健硕的父母……
大年初一忙活完这一早上,接下来就是补觉了,尤其是大人们,一直不停的忙,当然要来个回笼觉才舒坦。
大年初二自是全国都一样的习俗,回娘家,我们小孩子们大包小包的跟着父母去舅舅家拜年(因为姥姥姥爷去世早,所以每年去舅舅家),我们有四个舅舅,可见拜年的过程是有点儿久,每年在因为在哪家吃饭都会挣上一会儿。不过现在因有两个舅舅也去世了,母亲过年也不想回去了,怕是伤心,所以只是让我们去拜年。
等到正月十五这天又开始忙活了,重复三十、初一的上香火供奉的仪式,当然香火也不能断,看到快燃完的要跟紧续上,那会儿我们检查香火也特别认真,生怕得罪了神仙。除了上香火,还要上灯,就是那种小蜡烛,插在切的一个个萝卜上,每个门口放两个,包括厕所门口,水井边上。在我们看来这是非常有意思的事情,都会争着抢着去放,还在门多,还可以分配的过来。十五那天也是整个家里亮堂堂的,忙完家里的,我们会提着买好的灯笼去街上完,里面是放的蜡烛,灯笼那会儿还多是纸糊的,有时候打着打着就着了,现在都是电的了,不过我还是怀念纸灯笼。到街上主要是看放烟花呀,一条街,火树银花,热闹非凡,大家会集中几条街放烟火,多以我们看了这条街的再去看另一条街的。
十五那天赏完了灯还有一件事要做,就是送老天爷上天,他老人家看完了灯,过了年也该回天上工作了。
十六那天是要把老爷爷老奶奶送走,就是挂在堂屋的族谱卷起来。
到这里,大家都归位了,年就过完了。当然,还有一些讲究无法详尽,繁琐才更有年味儿。
而在今天,我为了能够让自己两岁多的儿子体会到年,只能买些关于过年的绘本让我感受年的味道。在我心里,那才是年,希望这些传统能够传承下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