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次剪辑碎碎念
首先,要谢谢Y姐和X哥的信任,把我拉进了这个天堂般的地狱里;也谢谢我自己,没怵,咬着牙跳进了这个地狱般的天堂里。不过4分钟的小片,十天左右的剪辑工作(但其实还没完成),创下顶着三天没洗的头见外人的记录,亲历3颗痘痘在我脸上三角区绚烂绽放随后凋零的历程,又累又颓的同时,每天都在备忘录里记下了不少感受和问题,在这里做下整理,往后慢慢参透,希望有天可以转化为实打实的经验。
1、某种程度上来说,删比添好像更容易。所以按照线哥的工作方式,每一场戏,甚至整个片子,都以最饱满的,每个机位都用上的方式,不怕冗长繁复,先出一版最长的粗剪。然后根据整个主题、表达重点,对段落进行删减和位置移动,是比一开始自作聪明的选定主题、自主删减来得更合理一些的方式。讲实话,我以前老是不懂何来粗剪,你明明就知道这场戏不会占很长、你明明就知道这个镜头很丑不能用、你明明就知道这场戏就是他的视点,为什么还要把素材都码到一起呢?这回算是对粗剪这件事有了比较清楚的认识,把架子底座铺得宽一点,才更知道从哪里往上爬,不要怕工序增多,先做个什么都不知道的笨蛋,然后再慢慢根据需要而聪明起来。
2、关于你知道但是观众不知道你知道你要做到你知道的要让观众知道。简单来说,就是在剪辑上还是小菜鸡的我,容易当局者迷。举个例子,开场是主角的一阵酷炫带球,随后摔倒,开始切回生活,一个小孩儿在隧道里踢球,被另一个男生数落”哈哈瞎子也想踢球呀“,这场戏有俩镜头,一个坏小孩说台词的近景,一个俩小孩都在的全景。为了让这份歧视更加直接,我只用了坏小孩说台词的近景,然后就切到别的戏去了,自己满意滋滋的时候,线哥马上指出来,你这个太含糊了!一上来就让人晕了,这个镜头,谁知道是在骂谁?我这才意识到,我知道这个坏小孩是在骂小时候的男主角,我知道他骂的是画外的小时候的男主角,但是观众是不知道的,他们只会疑惑,哪来的小孩、他在骂谁......真的是傻爆了,我完全陷入到了我以为观众知道我知道的这个误区,产生了信息传达上的错误。
3、承袭上一点,很重要的是,作为剪辑,要有时刻跳出来以观众角度审视片子的能力,关于这点,我只知问题,不知答案。剪完之后,让完全不知道这个项目的观众来看,每个人,都可以点出许多问题,比如这里长了,这里尬了,这里和前面的信息重复了,这里太快了什么都看不清了,这个细节前面没有铺垫现在出现太突兀了,我在旁一边点头如捣蒜,一边心里骂我这个大傻子,这么多明显的问题怎么就没有看出来呢??那么好的,知道能力欠缺的地方了,希望以后自己能够慢慢培养这个能力,这应该也不只是对于剪辑来说必须具备的,对于每一个肩负传达信息职责的岗位,这应该都是最基本的吧。
4、对于一些,由于机位、布景、表演等原因,而显得很尬的镜头,该如何取舍。在这里举例,加强记忆:主角准备进球了,需要一些观众反应加进去,烘托气氛,但我和线哥掘地三尺,都没有找到特别好的镜头,要么就是群演看镜头了,要么就是摄影机没跟上他们起身的动作,要么就是不够热烈喊得不痛不痒,看着这些完成度不高的镜头,我们思前想后,还是决定选一个相对不尬的放进去,因为这个镜头所能产生的效果虽然少,但是它是必须存在,宁可不完美,也不能缺胳膊少腿,万幸的是,这个尬镜头本来就不需要存在很长时间,一定程度上避免了尬;最后的求婚戏,非专业演员的台词(”虽然输了比赛,但还是希望你嫁给我“)当然也是尬得不要不要的,但是出于剧情考虑(全片的结局、重场戏,男主角从开始的胆怯,到此刻敢于做出求婚的承诺),还是先给它剪出了常规正反打。意料之中的,包括我们自己也能意识到的,就是这个演员的表演实在是尬,你已经不能用”天然去雕饰“来包庇和解释了,于是重新思考,发现他说完台词之后的傻笑,还是蛮天真可爱的,干脆不如就把求婚的词儿叠在女主感动望着的脸上,然后切回来就是他的傻笑,也就是说避掉尬的部分,保留不那么尬的,尽管那句词很重要,但是不尬,可能在此刻比这台词更重要,这么一改,马上好了很多。所以对于这个问题,并没有固定的答案,就去找到尴尬度和重要性之间的平衡吧~~不论如何,先绞尽脑汁,让尬变得不尬还是很重要的。一尬,观众就无法入戏,片子就显得业余啦。(说得轻松呢)
5、迷思之剪辑和导演不能待在一起。以前,我只是听过这句话,但其实并没有听懂这句话。这回,我是实打实的懂得了这个道理。我高估了人的耐受力,一个几分钟的片子,不管是导演还是剪辑,在看过数十遍后,都会在一定程度上丧失判断力。如果做回“旁观者”的能力不强,那么很快的,剪辑可能陷入到瓶颈——两个人面面相觑,几乎都很难再提出修改意见。(不知道他人怎么样,这回我还是先承认能力不足吧。)开剪几天后,导演跟我说过,他身边的人都劝他,不要跟剪辑待在一起让剪辑按自己的思路操作,然后他看了再做修改,但他还是一直在电脑旁盯着,起初我把这视为对我的不信任,为此还低落了一阵,但整个过程下来,我才明白,导演跟剪辑待在一起,最大的问题不是我的心情问题,而是共同剪辑反复讨论造成的对片子的“脱敏”,失去判断力。实在是难忘我们俩呆呆望着时间线绝望的感觉,像是看着一个病人正在失去呼吸回天乏术......导演起初跟我说过,不想找个只是执行他的命令的操机员,而是可以贡献自己想法的人,所以他选了我,只不过在我能力不够他只好在身边提点的这个限制条件下,美好的愿望没有实现。但这个初衷,应该是对的吧?让每个部门的每个人尽量发挥自己的能力、思考、想法,而不只是被赐予命令然后麻木执行,说来容易,但其中的门道,也是难以一次参透的。
6、承接上条,说说转机。我们俩都干不动了,看乏了,怎么办?很简单呀,找别的,完全不知道这个项目的人来看呗!然后导演开始打电话了,请了一拨一拨又一拨的人来看,好在片子短,内容简单,观众轮换快,我们马上得到了很多修改意见。好似看到曙光,但问题也随之而来——到底听谁的?有的人喜欢这个版本,另一个人却觉得索然无味;有的人觉得此处应该大肆渲染,另一个人却觉得价值不高没有意义。我们不仅要判断他们的意见是否应该采纳,同时还要分辨哪些只是出于个人的偏好倾向,而不是片子本身存在的问题。俗话说众口难调,但面对这样的情况,还真就是得冷静下来,综合各方意见,做出相应的最优方案。
7、一些学到的简单的小经验:
*只要素材足够多,最开始的时候就先全部码上时间线, 再做删减更改;在经验不足的情况下,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多写点,多拍点,总不至于是错;
*时刻跳出,以观众的角度审视叙事:是否有吸引观众一步一步看下去的悬念?不同时空的交叉是否让观众产生了混乱误解?你最终要表达的是什么,目前的素材是否足够支撑?
*表演不好的问题某种程度上可以被剪辑拯救,前提也是素材量足够;
*不太好的素材如果对叙事有必要,放上去一闪而过,好像也不是不可以;
*脑袋要清醒灵活,分析每个素材的优劣、性质和它所能表达的信息,在此基础上根据叙事需要,灵活地改变长短、位置和组合方式;
*要对“多”、“少”敏感。每个段落必定有所要表达的信息,时刻以全局的目光去思考,这里的信息量会不会太大?这里的渲染会不会太多?这里的铺垫会不会太少?这里的煽情会不会太过?
大概就是这些。
现在所总结的经验需要以后的实践来检验,更多的经验也需要在以后的实践里去总结。
对我而言最需要锻炼的能力就是——客观思考:这个素材呈现的信息是什么?这个段落我要让观众知道什么?我要如何使用这些素材,去达成最终的主题?
最后感想是,剪辑可以是一个探索的过程,在一次又一次的尝试、聆听反馈、修改、由局部到整体再从整体到局部的重新审视中,慢慢否定既有的,从而接近更好的结果。影片的最终面貌就在反复的变化中诞生。
过程里困难重重,告诉自己,即使有瓶颈挫折,都不要放弃思考。
加油!

比如在合板的时候看到这神之打板,就要在失控抓狂之后回到电脑前深呼吸,想办法解决。
(好气哦,可是还是要保持微笑🙂)
© 本文版权归 jeansolove 所有,任何形式转载请联系作者。
© 了解版权计划
-
文刀乔 赞了这篇日记 2021-08-06 22:08:31
-
纯蓝想变更好 赞了这篇日记 2019-09-02 16:28:03
-
smartaminn 赞了这篇日记 2019-07-07 00:00:46
-
AFK 赞了这篇日记 2018-02-28 00:30:31
-
H.t 赞了这篇日记 2018-02-28 00:21: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