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an-2018 读书笔记 《培根随笔 Francis Bacon's Essays》
拿到这个书还挺有趣的,姐姐带外甥去书店看书,拍照给我看,我看到照片里有本《培根随笔》。
本来期待的是这种风格的:

画家 弗朗西斯·培根 的作品以粗犷,犀利,具强烈暴力与噩梦般的图像著称,他扭曲、变形和模糊的人物画使他成为战后最有争议的画家之一。20岁开始接触油画,是自学成才的画家,作品有机而怪异,具有超现实主义的特色,不过一直都默默无闻。他最擅长运用粗犷强劲的笔触来表现画面中人物的恐怖、荒蛮、孤寂、兴奋和愤怒。培根的笔触中隐含着内心的想象和情绪,虽然人物的形象被肢解甚至扭曲,但依然保持着可以辨认的形象。在培根的笔下,形象不再是再现的重复,而是向人们展现了命运真实的面目。培根形容自己的作品是“试图把某种情绪形象化”。他喜欢表现孤独和苦恼的主题。他所绘制的人物在画面上变成了令人不适一种恐怖,巨大的苦痛感撞击着观者的心灵。正是这种敢于直视内心感受,毫不介意地表现在公众视野当中,引起了人们的内心关注,也让当时的画坛为之震撼。
初次知道培根,还是在2016年UCCA 《曾梵志:散步》的展览里。肖像组画里就有,弗朗西斯·培根和他的好朋友卢西安·弗洛伊德(Lucian Freud,1922—2011)。曾梵志的早期肉系列,就受了这两位的影响。顺便PO两张当时去当Volunteer Docent的照片,以作纪念。



在对画家培根的好奇下,让姐姐帮忙买了这本书。结果拿到书的时候,就OS着,封面的中世纪贵族谁呀,画风不对呀,22元真是艺术类图书的超低价呀,怎么这么理论呀,里面连个插图都没有。。。。。真读起来才知道,这是几百年前另外一位弗朗西斯·培根。

弗朗西斯·培根(Francis Bacon,1561一1626年),英国文艺复兴时期散文家、哲学家。英国唯物主义哲学家,实验科学的创始人,是近代归纳法的创始人,又是给科学研究程序进行逻辑组织化的先驱。
父亲是英国皇室的掌玺大臣,但是聪明的培根12岁入剑桥大学,后担任女王特别法律顾问以及朝廷的首席检察官、掌玺大臣等。晚年,受宫廷阴谋逐出宫廷,脱离政治生涯,专心从事学术研究和著述活动,写成了一批在近代文学思想史上具有重大影响的著作,其中最重要的一部是《伟大的复兴新工具论》。另外,他以哲学家的眼光,思考了广泛的人生问题,写出了许多形式短小、风格活泼的随笔小品,集成《培根随笔》。(from 百度百科)

读了那么多欧洲文艺复兴艺术相关的书,根本没关注过英国文艺复兴,这位还是个哲学家,散文随笔58篇,讨论不同的主题。文章都比较简明扼要,能深刻的感受到在当时的时候下,非常有远见和大格局。如在《谈快捷》中说“冗长而玄妙的讲话不利于快捷,就像长袍拖裙不利于赛跑一样”。 很多道理放在现在也是金句名言,使我常常读到时有一些自省、自我检查的感觉。又如《谈学养》中提及,我们要根据自己的需求和兴趣看那些说是“浅尝辄止”,那些应该“囫囵吞下”,那些事需要“咀嚼消化”的。因为时代和阶级地位的各种差距,当时有些想法放在当下社会并不成立或者已经被摒弃,但是却inspire我多花点时间去思考和总结问题。
算是弄巧成拙读了本有启发的书。
© 本文版权归 aralevivid 所有,任何形式转载请联系作者。
© 了解版权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