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在读写0.03《陈寅恪与傅斯年》《羽毛》
读《陈寅恪与傅斯年》前两章
摘:“如此迂远,成功上实在讲不定。但我宁可弄成一个大没结果,也不苟且就于一个假结果。”(傅斯年语)
感:
①读传记可对自己的人生有所启发。之前也曾读传记,希求能参看伟人如何面对人生困惑。几年前读了后人写的邓小平传记,虽是读完了,却觉得实在无甚见地。可能是作得不好,也可能是自己当时心境?如今才又重新尝试读传记,还是非常有趣味的,也有启发。
②家学渊源。没有既往渊源的,更应努力。
③风云际会。同侪共进。
④留学生们在国外“一文钱难道英雄汉”的困境。每个人都有困窘潦倒的时候,总会有办法的。
——
读《羽毛》柳敏
【框架】
地点:地铁-阳台-厨房-阳台-地铁
时间:这时-那时-这时-那时(未来)-这时
伏笔:前文就提及了猫,而且多次提及喂猫。后面猫吃了鹰,突兀,却合情合理,且因这突兀制造出强大的冲击力。
【内容】
一,象征
①意象-鹰。
鹰揭开的问题:对未来的恐惧——琐碎无望的生活、住房压力、后代问题,这些问题一直存在,只是鹰的出现又揭开了试图忽略的伤疤。
鹰本身的象征:曾经的追求、向往的事物、美好的愿景
有趣的片段:
“他想给鹰找个暖和的地方,在阳台上转了一圈后还是放弃了。陈然俯身在鹰的跟前,轻声说了一声“睡吧”。接着回到屋里,关紧了门窗。”
就鹰的象征意义而言,这一句是非常显眼的类比:人们都曾为了什么而努力过,放弃后,就完全隔绝了曾经不肯放下的事物。
②地点。
作者写到的地点有意思。
地铁,代表生计(去上班);厨房和屋里,代表生活本身的琐屑和“不理想”;阳台,鹰待在那里,代表曾经的追求、向往、愿景。
从地铁开始的故事,最后还是回到地铁。鹰从无,到有,再到无。这些都象征意义明显。
二,直白
故事中的象征和作者直白的观点穿插交错,观点不突兀,借主人公的内心活动自然托出。
直白的揭开,比如“有些想法一说出来,就会变成炸裂关系的导火索。”
比如“一个可以抛出来让大家还都满意连鹰也满意、不至于陷入无意义争吵的理由。比起冰透和折腾,消耗更可怕一点。”
再比如“再喊他吃饭的时候,小边察觉自己的语气都有点变了,那是一种很复杂的声音,跟香水一样分好几层味道,前调和后调之间,若有似无的飘着一层她妈妈的语气。那层音色的含量很少,却足够让她震惊。”这一句比喻非常贴合,语气本就是缥缈的,比作气味熨帖,后句“音色的含量”就顺势量化了,真是一个自然如流水的比喻。
三,语言特点:有层次
多处都有第二层象征意思,写得非常巧妙,选取的细节和描写都可作双关解读。
比如开头,“她就觉得烦躁”,拥挤的地铁上接到消息让她去买肉,是要烦躁的,可是烦躁的仅仅是因为买肉吗?
通篇没有馀墨,字句都有完成了构成一篇故事的基本任务,多数句段完成了二层任务。
故事本身是一层,象征是二层,直白是地下室,一共三层。这篇易懂,但不易写。
其他闲话:
在《one》里看了不少短篇,感觉这种反应时下年轻人心境的故事挺多的。此外还有纯粹写故事的,还有写故事抒情的。
总的来说,阴暗情绪的占绝大多数,就像这篇。反映生活固然好,泥水也能折射阳光不是嘛,期待以后能看到振奋人心的故事。
浅见寡识,欢迎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