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时的个人总结
这两年来我没读什么书,没从外部学到什么新东西,我做的事,首先,是想弄明白我的内部是怎么回事,直到我发现我的内部其实简单得都没什么东西,我必须做事情,我就转而开始侧重思考哲学是怎么回事。
那么,我的内部是怎么回事呢?首先,最基本的是,我的内在世界从内容上说是完全空白的,可以说我什么都没有,但我有一些能力可以做各种事,并且我必须持续地做事情,必须让我内部的能量不停地翻腾、运动、变化,不然我就是死的;这里的运动和做事情指的是思维,身体是几乎和我无关的。这个最基本的维度从一开始直到现在都是这样,没有变。其次,在我遇到DMD之后,又增添了一种东西,一种特殊的思维状态,它是能“陷进去”的;不过不处在那个状态中,我就无法描述它。它留下的一个尚未解答的问题是:是否有可能把它整合进第一种状态下的我之中,让它为那个我所用?
是那种对于自己内部是空的的强烈感受,以及对于必须让自己的思维运动起来的清楚意识,告诉我内部反思必须暂停:内部反思也是思维运动的一种,它需要更丰富的材料才能更长久地延续下去,为了延续它,我也需要外部材料。所以我必须做事情,即做和思维有关的事情。第一个浮现在我脑海中的自然是哲学。我决定对哲学保持忠实。为什么是哲学?因为它已经完全内化、成了我思维运转的方式本身。
我有一种强烈的渴望,想要把自己经历的思维转化成世界性的对象,因此在完全写不了东西的情况下,我依然一次次地试图写,如果思维的流动不伴随着记录,不产生世界性(普遍性)的对象,我也不能满足。我还未产生出任何对象,但我最有可能(如果不是唯一可能)产生的是哲学性的对象,因为我的思维完全是概念性的,这相当不利于文学或艺术性的生产活动。一个问题是:概念和一般词语的区别是什么?(我怎么就觉得自己的思维是概念性的?)
涉及到概念和哲学,就产生了更多技术性的问题。我知道哲学是一种概念性的思维活动(因此会有概念是什么的问题),那除此之外它还有什么特征?哲学已经积累了一整套概念,因此也导致了一种很糟糕的可能性,人可以只在现成的概念里打转,把不同概念连接起来,但这种连接是毫无实质的,这种研究我搞不明白是怎么一回事,也不明白那些研究者的动机。这也是我在接近哲学的同时又和它保持距离的原因:在概念中打转的空洞性迫使我时刻处于警惕状态,警惕自己也陷入概念间不断构建空洞的连接的活动中。这种活动和我前面提到的“陷进去”的不良状态的相似性告诉我,至少我自己是无法在从事这一活动中有任何收获或进展的。尤其是当代的一些哲学讨论最强烈地给我这种感觉,因此有必要搞清楚当代哲学中那些我最搞不清楚是在说什么的哲学的原因、目的、结构,以及我不明白的究竟是什么。哲学向来关注概念与事实的关系,这一关注一度被表述为真理的判定标准问题,在当代,它被表述为词与物、话语与“实在”的关系问题;如果“实在”被视为超出话语的东西,而对“实在”的讨论又倾向于把它当做概念来使用,这就有种自相矛盾,话语坚称有外在于自身的东西,但这种东西在话语(论证)中是有其功能的,那么这种功能是怎样的?要想让概念与概念的连接不空洞,它又应当与“实在”处于怎样的关系中?与概念间空洞的联系相对的,是我时常也会读到或写出一些句子、段落、分析,它们在我看来有着仿佛不容置疑的确定性;我想知道这种确定性是从哪来的,以及它的结构是怎样的。这种吸引我的东西里面大概也会有许多种区分,我猜这种确定性只是一种很激烈、强度很大的感受,产生这一强度的原因和结构多半是不尽相同的,有些更类似于不容争辩的事实(尽管与它们相反的论断也可以激起同样的强度),有些似乎与作者写出这句话的原因、他的某种激情和渴望有关;这种东西似乎像文字流中的一个死结一样凸现出来。这种死结的结构需要被澄清。这些问题归结在一起,就是“做哲学是怎么一回事、该怎么做哲学”的问题。
暂时就是这些问题了。疲惫感和空白的惰性始终伴随着我,但为了让思想活下去,我必须继续。
那么,我的内部是怎么回事呢?首先,最基本的是,我的内在世界从内容上说是完全空白的,可以说我什么都没有,但我有一些能力可以做各种事,并且我必须持续地做事情,必须让我内部的能量不停地翻腾、运动、变化,不然我就是死的;这里的运动和做事情指的是思维,身体是几乎和我无关的。这个最基本的维度从一开始直到现在都是这样,没有变。其次,在我遇到DMD之后,又增添了一种东西,一种特殊的思维状态,它是能“陷进去”的;不过不处在那个状态中,我就无法描述它。它留下的一个尚未解答的问题是:是否有可能把它整合进第一种状态下的我之中,让它为那个我所用?
是那种对于自己内部是空的的强烈感受,以及对于必须让自己的思维运动起来的清楚意识,告诉我内部反思必须暂停:内部反思也是思维运动的一种,它需要更丰富的材料才能更长久地延续下去,为了延续它,我也需要外部材料。所以我必须做事情,即做和思维有关的事情。第一个浮现在我脑海中的自然是哲学。我决定对哲学保持忠实。为什么是哲学?因为它已经完全内化、成了我思维运转的方式本身。
我有一种强烈的渴望,想要把自己经历的思维转化成世界性的对象,因此在完全写不了东西的情况下,我依然一次次地试图写,如果思维的流动不伴随着记录,不产生世界性(普遍性)的对象,我也不能满足。我还未产生出任何对象,但我最有可能(如果不是唯一可能)产生的是哲学性的对象,因为我的思维完全是概念性的,这相当不利于文学或艺术性的生产活动。一个问题是:概念和一般词语的区别是什么?(我怎么就觉得自己的思维是概念性的?)
涉及到概念和哲学,就产生了更多技术性的问题。我知道哲学是一种概念性的思维活动(因此会有概念是什么的问题),那除此之外它还有什么特征?哲学已经积累了一整套概念,因此也导致了一种很糟糕的可能性,人可以只在现成的概念里打转,把不同概念连接起来,但这种连接是毫无实质的,这种研究我搞不明白是怎么一回事,也不明白那些研究者的动机。这也是我在接近哲学的同时又和它保持距离的原因:在概念中打转的空洞性迫使我时刻处于警惕状态,警惕自己也陷入概念间不断构建空洞的连接的活动中。这种活动和我前面提到的“陷进去”的不良状态的相似性告诉我,至少我自己是无法在从事这一活动中有任何收获或进展的。尤其是当代的一些哲学讨论最强烈地给我这种感觉,因此有必要搞清楚当代哲学中那些我最搞不清楚是在说什么的哲学的原因、目的、结构,以及我不明白的究竟是什么。哲学向来关注概念与事实的关系,这一关注一度被表述为真理的判定标准问题,在当代,它被表述为词与物、话语与“实在”的关系问题;如果“实在”被视为超出话语的东西,而对“实在”的讨论又倾向于把它当做概念来使用,这就有种自相矛盾,话语坚称有外在于自身的东西,但这种东西在话语(论证)中是有其功能的,那么这种功能是怎样的?要想让概念与概念的连接不空洞,它又应当与“实在”处于怎样的关系中?与概念间空洞的联系相对的,是我时常也会读到或写出一些句子、段落、分析,它们在我看来有着仿佛不容置疑的确定性;我想知道这种确定性是从哪来的,以及它的结构是怎样的。这种吸引我的东西里面大概也会有许多种区分,我猜这种确定性只是一种很激烈、强度很大的感受,产生这一强度的原因和结构多半是不尽相同的,有些更类似于不容争辩的事实(尽管与它们相反的论断也可以激起同样的强度),有些似乎与作者写出这句话的原因、他的某种激情和渴望有关;这种东西似乎像文字流中的一个死结一样凸现出来。这种死结的结构需要被澄清。这些问题归结在一起,就是“做哲学是怎么一回事、该怎么做哲学”的问题。
暂时就是这些问题了。疲惫感和空白的惰性始终伴随着我,但为了让思想活下去,我必须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