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海行动》请别刻意高估林超贤的能量

文■罗南
被冠以史上最走肾的春节档战争片,让《红海行动》和林超贤成为热门搜索标签。无可置否,这片燃烧了整个春节,在平昌冬奥会中国健将全线低迷的情况下,又让国人看到鲜艳的五星红旗。
枪林弹雨、炮火连天,各种专业武器配置和进攻防守战术堪称国内影坛最佳,没有之一。血腥弥漫和热血泼洒,没了手撕鬼子的“豪爽”之后,直呼恐袭战争的残酷,与和平的来之不易,让观众看到了《兵临城下》《黑鹰坠落》《拯救大兵瑞恩》的影子。
真的如此吗?我不是键盘侠喷子手,只想谈谈自己的感受。世界影坛中,关于军人救人弘扬某国精神的类型片佳片云集,往往大制作带给我们震撼的视觉享受和心灵冲击,但次数多了,难免疲劳。《红海行动》与《湄公河行动》列为姊妹篇,更多的是相仿,除去升级版的战斗,影片整体质量提升不多,让人记得住的剧情也不多,这其中就是弱化了最关键的元素——人物刻画。
回想林超贤《激战》?至今印象深刻,为何?就是人物雕刻栩栩如生,内心气场酣畅淋漓,呈现出一种精气神。
《红海行动》是主旋律电影,强调中国精神,强调中国速度,蛟龙突击队勇往无前、战无不胜,救人、受伤,乃至牺牲的惨烈画面,确让我们民族感大幅提升,而且与《战狼》系列相比真实可信。可没有深刻内心戏的电影,终归无法与经典划上等号,就像一个巨人,没有五脏肺腑,一具华丽的外壳依然会腐败。
敲到这里,一定有人会骂我,《红海行动》本是以武戏为主、文戏为辅,况且挨打吃糖、战地玫瑰小细节还是挺抓眼球的。这还不够,我的理解是,该类型电影最应表达的两种意愿,一种是中国海军的燃烧精神,另一种是对恐袭的反思。
第一个就不重复讲了,在对恐怖分子的描写上,他们一窝蜂涌进战场似丧尸般,汽车炸弹令人捶足顿胸,割喉场面直呼大陆快点实施电影分级制度,这都是不错的,是有视觉和精神冲击的,但缺少了什么?那就是战后的反思。林超贤没有从另外一个角度去展现战后被救华侨的心灵创伤,只从军人的角度作了总结,这得不到最深刻的注解。
弗朗西斯·福特·科波拉曾经说过“在某种意义上,所有的战争片都是反战的。”我们把眼光放远一些,什么才是真正的战争,怎样的电影才能更好地表现出战争的本质,我想《现代启示录》是最好的标杆。这或许是观众视线之外、心灵深处最值得久久回味的。
为林超贤叫好,但离“绝”还有一段路要走。期待陆续北上的香港导演,在搬出主旋律商业大片的同时,可以坚持文艺初衷,相得益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