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章摘句——杂其一
作为赢家,他们自然有值得被尊敬和推崇的理由。同时还要具备的是价值观和时代性。《人物》从来不是一本贩卖成功学的杂志,就像我们一再重申的,这本杂志将一直和那些推动社会和人类进步的人站在一起。这些人是另一个集合,他们代表着时代精神和历史矢量。一本严肃杂志评选和报道的年度面孔应该是这两个集合相交的部分。
回首往事有时就像是翻阅陈旧的日历,昔日曾经出现过的欢乐和痛苦的时光成为了同样的颜色,在泛黄的纸上字迹都是一样的黯淡,使人难以区分。这似乎就是人生之路,经历总是比回忆鲜明有力。回忆在岁月消失后出现,如同一根稻草漂浮到溺水者眼前,自我的拯救仅仅只是象征。
孙有元对自己死去的预知和安排,在我少年的心里有着不可言传的惊讶和惧怕。现在想来,祖父在那一瞬间觉得灵魂飞走的生理感受,对他来说是真实可靠的。我想他在面对自己死亡时是不会弄虚作假的,也许孙有元摔坏腰后,就有可能设计起自己的末日来了,从而让他对着天空吼叫时得到的纯属一般的生理感受,上升为灵魂飞走的死亡预兆。那个雨过天晴的下午,孙有元泪流不止时,已经完成了对自己的判决。这个垂暮的老人,在即将与亡妻相遇和彻底诀别尘土飞扬的人世间曾经无从选择。他整整九年时间犹豫不决。当他最后感到死亡已经无法回避地来到时,他的眼泪表达了对艰难尘世是如何依依不舍。——余华《在细雨中呼喊》
灵魂的问题从来就在信仰的领域,“证实”与“证伪”都是外行话。
人便是这生生不息的传达,便是这热情的载体,便是残缺朝向圆满的迁徙,便是圆满不可抵达的困惑和与之同来的思与悟,便是这永无终途的欲望,所以一切尘世之名都可以磨灭,而“我”不死。
“我”在哪儿?在一个个躯体里,在与他人的交流里,在对世界的思考与梦想里,在对一棵小草的察看和对神秘的猜想里,在对过去的回忆,对未来的眺望,在终于不能不与神的交谈之中。
正如浪与水。我写过:浪是水,浪消失了,水还在。浪是水的形式,水的消息,是水的欲望和表达。浪活着,是水,浪死了,还是水。水是浪的根据,浪的归宿,水是浪的无穷与永恒。
人可以走向天堂,不可以走到天堂。走向,意味着彼岸的成立,走到,岂非彼岸的消失?彼岸的消失即信仰的终结,拯救的放弃。因而天堂不是一处空间,不是一种物质存在,而是道路,是精神的恒途。
我不断地眺望那最初之在:一方蓝天,一条小街,阳光中缥缈可闻的一缕钟声,于恐惧与好奇之中铺筑成无限。
爱,即分割之下的残缺向他者呼吁完整,或者竟是,向地狱要求天堂。
像字当头,艺术很容易流于技艺。用笔画,会的人太多,不能标榜特色总归是寂寞。
神之在,源于人的不足和迷惑,是人之残缺的完美比照。一定要为神在描画一个人形证明,常常倒阻碍着对神的认信,神的模样,莫如是虚,虚者,非空非无,乃有乃大,大到无可超乎其外。其实,一切威赫的存在,一切命运的肇因,一切生与死的劫难,一切旷野的呼告和信心,都已是神在的证明。
回首往事有时就像是翻阅陈旧的日历,昔日曾经出现过的欢乐和痛苦的时光成为了同样的颜色,在泛黄的纸上字迹都是一样的黯淡,使人难以区分。这似乎就是人生之路,经历总是比回忆鲜明有力。回忆在岁月消失后出现,如同一根稻草漂浮到溺水者眼前,自我的拯救仅仅只是象征。
孙有元对自己死去的预知和安排,在我少年的心里有着不可言传的惊讶和惧怕。现在想来,祖父在那一瞬间觉得灵魂飞走的生理感受,对他来说是真实可靠的。我想他在面对自己死亡时是不会弄虚作假的,也许孙有元摔坏腰后,就有可能设计起自己的末日来了,从而让他对着天空吼叫时得到的纯属一般的生理感受,上升为灵魂飞走的死亡预兆。那个雨过天晴的下午,孙有元泪流不止时,已经完成了对自己的判决。这个垂暮的老人,在即将与亡妻相遇和彻底诀别尘土飞扬的人世间曾经无从选择。他整整九年时间犹豫不决。当他最后感到死亡已经无法回避地来到时,他的眼泪表达了对艰难尘世是如何依依不舍。——余华《在细雨中呼喊》
灵魂的问题从来就在信仰的领域,“证实”与“证伪”都是外行话。
人便是这生生不息的传达,便是这热情的载体,便是残缺朝向圆满的迁徙,便是圆满不可抵达的困惑和与之同来的思与悟,便是这永无终途的欲望,所以一切尘世之名都可以磨灭,而“我”不死。
“我”在哪儿?在一个个躯体里,在与他人的交流里,在对世界的思考与梦想里,在对一棵小草的察看和对神秘的猜想里,在对过去的回忆,对未来的眺望,在终于不能不与神的交谈之中。
正如浪与水。我写过:浪是水,浪消失了,水还在。浪是水的形式,水的消息,是水的欲望和表达。浪活着,是水,浪死了,还是水。水是浪的根据,浪的归宿,水是浪的无穷与永恒。
人可以走向天堂,不可以走到天堂。走向,意味着彼岸的成立,走到,岂非彼岸的消失?彼岸的消失即信仰的终结,拯救的放弃。因而天堂不是一处空间,不是一种物质存在,而是道路,是精神的恒途。
我不断地眺望那最初之在:一方蓝天,一条小街,阳光中缥缈可闻的一缕钟声,于恐惧与好奇之中铺筑成无限。
爱,即分割之下的残缺向他者呼吁完整,或者竟是,向地狱要求天堂。
像字当头,艺术很容易流于技艺。用笔画,会的人太多,不能标榜特色总归是寂寞。
神之在,源于人的不足和迷惑,是人之残缺的完美比照。一定要为神在描画一个人形证明,常常倒阻碍着对神的认信,神的模样,莫如是虚,虚者,非空非无,乃有乃大,大到无可超乎其外。其实,一切威赫的存在,一切命运的肇因,一切生与死的劫难,一切旷野的呼告和信心,都已是神在的证明。
还没人赞这篇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