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tand Alone Complex
(仅作记录)
①引言
这几年常常听人说:本以为有了互联网,应该会有更多的人来理解我,结果没有。
「应该更多地被人理解」这个说法似乎很有道理:互联网扩大了社交的广度,层出不穷的社交软件缩短了认识他人的时间成本,丰富的多媒体载体让我们可以从文字、照片、声音等各个角度认识一个新的朋友。
毋庸置疑,技术层面上是越来越好了,我们本应该被理解,本应该少一点孤独感,少一点网络掐架,多一点互相之间的认可,然而为什么没有?
因为 Stand Alone 这个本质没有改变。
②释义
Stand Alone 在这里借用 Ein 的说法是:每个人都只承认自己,所有人都认为自己才是原版。
Complex 则是说,每个 Stand Alone 的人,因为对各自原创性的肯定,而从根本上认为,与自己观点不同的人就是异类,与自己观点相同的人就形成了 complex.
(比如:总以为有人和你看一样的电影,玩一样的游戏,你们就是一类人了。但事实上,你们之间还有太多太多无法交集的地方。然而,大多数人却很喜欢用共同爱好来标签化、去社交以及最终做出决定)
③原因
网络的沟通带宽以及内容的产生速度已经爆炸到,一个人只需要接触人类文明的一个小碎片,就足够用完他所有的注意力/意志力/体力。对于一些没有自省能力的人来说,投入这个信息爆炸时代的结果是——随随便便就会认为自己看到的世界就是真的世界了。
这大概是人的认知的局限性所在。
在互联网普及以前,其实人与人之间的共同语境更相似。因为在过去,人类文明产生的速度是相对静态和缓慢的,也因为交通技术层面的问题,大部分人在一个区域内过一生,对于世界的认知是基本统一的,所有人都是当下文明的一个全息的碎片。 【举个例子:电影《无问西东》子怡姐姐那一段故事中,他们当时的语境一定是统一的,他们共同的目标是贡献祖国,他们一起念诵毛主席语录。在我们看来很呆滞,但在那个年代你随便拉一个人过来,基本上都是同样的话语,因此那个年代是不缺乏认同感的,尽管是被动塑造的。】
然而我们今天就不一样了,一个人某一天的注意力/体力可投入的选项变多了,每个人可以做完全不同的事过完一天。再想象日积月累,不同人不同的选择会产生多少个版本的人生,每个版本互相之间甚至可以毫无关联。 【比如说有些人从来不看综艺,而有一些人从来没沾过二次元,还有一些人从来不玩电子游戏⋯⋯但他们都可以「充实地」过完每一天,每个选项都不是非要不可的。试想现在,互联网让他们相遇,他们能理解对方的可能性很低,每个人本能的 Stand Alone 属性马上凸显,每个人只承认自己人生的版本——「我没有电子游戏/二次元/综艺不是活得好好的吗」,于是 80% 现象型网络掐架就此展开。】
④现象
1.IP大热
过去几年有许多经典剧目开始翻拍,我想应该和 SAC 有不小的关联,大约是人类还是需要有所共鸣的东西,于是在每个人生版本裂变如此严重的今天,我们还是想回到过去,消费共同语境获得片刻的归属感。 比如:我们可能现在看不一样的剧目,但我们在多媒体行业不那么发达的时候肯定都守在电视机前看过《还珠格格》,诸如此类的共同语境(大IP),可以获得更多认同,很多人愿意为此消费。
2.远在他方的灵魂伴侣?
以前总想着这个世界上或许有另一个自己,一个完全理解自己的人,现在只能说信息时代让这个可能性越来越低,或者说几乎不存在。
从原理上讲这代表着人生前几个阶段都做了同样的选择,将注意力投入在同样的选项中,但这是一个太庞大的数字,有太多的外界影响因素,几乎不可能。
「理解」或者说「找一个灵魂伴侣」这件事都不应该成为一种追求,而是一种侥幸。如果两个人初步有着相似语境,更应该去创造共同经历,磨合交流,把注意力投入到同个目标中,巩固这份侥幸,从而达成更紧密的连结。
3.「复制人」的差异性
流量型人格,我简称为「复制人」。这类人是根据流量产品来分配注意力的:比如说恋与制作人/养蛙/吃鸡手游玩家,比如说某段时间流行某个派系的装束和妆容满大街都是,比如说讨论相同微博热点话题的人。
他们以此为标签融入进某个集体成为集体的复制人,但他们之间的差异性其实是无比庞大的,但他们也愿意被短暂的「收留」,直到走进下一个流量产品中。
⑤碎碎念
暂时只想到这么多,作为年终总结记录一下。SAC 这个概念帮我想清楚很多事,但我没有解决的办法,我只能让自己尽可能按自己的意愿分配我的注意力、体力以及意志力,尽可能培养有共同语境的人,从而达成更深的连接。
人是永恒孤独的,世界只适合抱团取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