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加走第三代传人江碧峰(泉州木偶頭雕形神俱備)
泉州木偶頭雕形神俱備
发布日期:2012-3-24(B13文化) 稿件来源:香港大公报 本报记者邓德相、实习记者贾尹
泉州木偶頭雕形神俱備
江加走憑洗練的刀法、精湛的粉彩工藝被譽為「木偶之父」。圖為江加走木偶頭原作
「十指演繹百態情,方寸講盡人間事」。作為閩南人文化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布袋戲以其精彩細膩的表演深受百姓喜愛。各具特色的木偶在藝人手裡旋轉跳躍,配合著民樂的演奏和詞曲的吟唱,上演一齣齣「指尖舞台劇」。 本报记者邓德相、实习记者贾尹
木偶頭雕,也就是布袋戲角色中人物木偶的頭部造型。早在明清時期,福建泉州就有專為布袋戲班製作木偶頭的專業作坊,而清代「西來意」、「周冕號」等作坊的工藝已頗為成熟。到了民國初期,江加走憑藉洗練的刀法、精湛的粉彩工藝被譽為「木偶之父」。一九七二年九月,日本首相田中角榮開始了中日外交上的「破冰之旅」,周恩來總理會見了田中角榮首相,並在這一次會見後,周恩來總理將江加走的一個木偶作品作為國禮贈給田中角榮。
江加走木偶頭雕刻於二○○八年被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江加走既傳承亦創新
江加走出生於木偶頭雕刻世家,終生從事木偶頭雕刻。在七十餘年的鑽研下,他把父親傳授的五十多種木偶頭像和一種「平髻」的梳頭方式,繼承和創作出二百八十五種不同性格的木偶頭像,同時新編梳十餘種不同式樣的頭髻和髮辮。據不完全統計,其雕刻和粉彩的木偶頭像總數已然過萬。
作為傳統木偶雕刻藝術的集大成者,江加走同時是解構傳統的轉折性人物。他打破了木偶頭素來的佛像藝術格調,從外形上對木偶頭進行大膽的藝術創造,尤其講究臉部的結構和表情,以概括、誇張和變形,把不會動的「死木頭」變為栩栩如生的「活木偶」。現如今,江加走的遺作已作為國家一級文物珍藏。
寸餘樟木雕臉部表情
據江加走的孫子江碧峰介紹,木偶頭雕製作工藝複雜,短時間內難以掌握。在寸餘大小的樟木上雕刻出複雜的臉部表情需要長時間的練習,而彩繪工藝也需要慢慢掌握,再加上根據戲劇角色創造具體人物形象需要經驗積累。所以從入門到真正創作出好的作品需要至少十年時間。
此外,一個作品從選材到成品,依次要經過雕刻初胚、打磨、蓋黃土、粉彩、打蠟、髮髻鬍鬚黏貼等多個步驟。「通常要刻一天,畫一天,再晾個三四天。」江碧峰告訴記者,最簡單的「小生」要五天左右才能完成,需要髮鬚裝飾的普通角色需要四周到五周,而工藝複雜的「六頭、七頭」的「丑角」則要近兩個月才能完成。他說:「我們家現在到我兒子這一代已經是第五代了,不是不願外傳,而是沒有外人願意學,所以依靠家族傳承。」
工藝複雜 憂後繼無人
隨著社會發展,木偶頭雕不只是依託布袋戲班發展,而是作為一門獨立的藝術存在,甚至在國內布袋戲逐漸沒落的情況下,木偶頭雕的外銷卻很是紅火。江碧峰說,有位法國人班尼曾先後三次來到中國購買他們的作品。
江家的木偶頭雕早已遠銷歐美,而僅靠一家人純手工製作難以滿足大批訂單的需求。對此,江碧峰表示很遺憾:「現在的年輕人已經不願意花十幾年的時間來學習一門手藝了,而我們也無力提供教學場地和支付學徒費用。」他有些擔心「如果政府只是給個『非遺』的頭銜,而不多給些政策支持,木偶頭雕是否能夠繼續發展。」
大公报网站链接:http://source.takungpao.com/news/12/03/24/MF-1465509.htm
发布日期:2012-3-24(B13文化) 稿件来源:香港大公报 本报记者邓德相、实习记者贾尹
泉州木偶頭雕形神俱備
![]() |
![]() |
![]() |
江加走憑洗練的刀法、精湛的粉彩工藝被譽為「木偶之父」。圖為江加走木偶頭原作
「十指演繹百態情,方寸講盡人間事」。作為閩南人文化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布袋戲以其精彩細膩的表演深受百姓喜愛。各具特色的木偶在藝人手裡旋轉跳躍,配合著民樂的演奏和詞曲的吟唱,上演一齣齣「指尖舞台劇」。 本报记者邓德相、实习记者贾尹
木偶頭雕,也就是布袋戲角色中人物木偶的頭部造型。早在明清時期,福建泉州就有專為布袋戲班製作木偶頭的專業作坊,而清代「西來意」、「周冕號」等作坊的工藝已頗為成熟。到了民國初期,江加走憑藉洗練的刀法、精湛的粉彩工藝被譽為「木偶之父」。一九七二年九月,日本首相田中角榮開始了中日外交上的「破冰之旅」,周恩來總理會見了田中角榮首相,並在這一次會見後,周恩來總理將江加走的一個木偶作品作為國禮贈給田中角榮。
江加走木偶頭雕刻於二○○八年被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江加走既傳承亦創新
江加走出生於木偶頭雕刻世家,終生從事木偶頭雕刻。在七十餘年的鑽研下,他把父親傳授的五十多種木偶頭像和一種「平髻」的梳頭方式,繼承和創作出二百八十五種不同性格的木偶頭像,同時新編梳十餘種不同式樣的頭髻和髮辮。據不完全統計,其雕刻和粉彩的木偶頭像總數已然過萬。
![]() |
作為傳統木偶雕刻藝術的集大成者,江加走同時是解構傳統的轉折性人物。他打破了木偶頭素來的佛像藝術格調,從外形上對木偶頭進行大膽的藝術創造,尤其講究臉部的結構和表情,以概括、誇張和變形,把不會動的「死木頭」變為栩栩如生的「活木偶」。現如今,江加走的遺作已作為國家一級文物珍藏。
寸餘樟木雕臉部表情
![]() |
![]() |
據江加走的孫子江碧峰介紹,木偶頭雕製作工藝複雜,短時間內難以掌握。在寸餘大小的樟木上雕刻出複雜的臉部表情需要長時間的練習,而彩繪工藝也需要慢慢掌握,再加上根據戲劇角色創造具體人物形象需要經驗積累。所以從入門到真正創作出好的作品需要至少十年時間。
此外,一個作品從選材到成品,依次要經過雕刻初胚、打磨、蓋黃土、粉彩、打蠟、髮髻鬍鬚黏貼等多個步驟。「通常要刻一天,畫一天,再晾個三四天。」江碧峰告訴記者,最簡單的「小生」要五天左右才能完成,需要髮鬚裝飾的普通角色需要四周到五周,而工藝複雜的「六頭、七頭」的「丑角」則要近兩個月才能完成。他說:「我們家現在到我兒子這一代已經是第五代了,不是不願外傳,而是沒有外人願意學,所以依靠家族傳承。」
工藝複雜 憂後繼無人
![]() |
![]() |
隨著社會發展,木偶頭雕不只是依託布袋戲班發展,而是作為一門獨立的藝術存在,甚至在國內布袋戲逐漸沒落的情況下,木偶頭雕的外銷卻很是紅火。江碧峰說,有位法國人班尼曾先後三次來到中國購買他們的作品。
江家的木偶頭雕早已遠銷歐美,而僅靠一家人純手工製作難以滿足大批訂單的需求。對此,江碧峰表示很遺憾:「現在的年輕人已經不願意花十幾年的時間來學習一門手藝了,而我們也無力提供教學場地和支付學徒費用。」他有些擔心「如果政府只是給個『非遺』的頭銜,而不多給些政策支持,木偶頭雕是否能夠繼續發展。」
大公报网站链接:http://source.takungpao.com/news/12/03/24/MF-1465509.htm
还没人转发这篇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