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典救命草55:茜草
在东汉许慎的《说文解字》看来,伟大的茜[qiàn]草因为能制造红得像血的颜色,它就成了“人血所生”。这是鬼才能做到的事,因此,茜草的另一个名字叫“茅蒐[sōu]”——从“鬼”字。这与《诗经》里的称呼“茹藘[lǘ]”,已经相去甚远。在茜草的很多名字中,这两个都因为怪怪的而令人印象深刻。还有一个很古老的称呼叫“蒨[qiàn]草”,意象则相对清爽美丽一些。 李时珍们认为,茜草的确与人血液有关。原因是“凡血热妄行之出血证”,均可选用茜草来治疗。这个用途非常重要,远远超过祖先们用它染衣服。早期的红色染料主要是赤铁矿粉末之类的东西,效果差,且容易掉色;自从发现茜草根可以制造更好的红色染料之后,它在这个领域基本一统天下,几无替代。考古学者们认为,茜草的地位在商周时期已经确立,后来出土的很多朝代丝织品中,茜草染色占比一直很大。 《诗经》里的女人们或许有美丽的红裙子、红围巾之类,因为“郑风•东门之墠[shàn]”一章歌唱:“东门之墠,茹藘在阪。其室则迩,其人甚远……”据说这是年轻男女在城郭东门约会的情景,茜草(茹藘)长势旺盛,三千年前的他们,肯定不缺红色染料制造的各种衣饰。不过,茜草的红色没有现代的鲜艳而已。 古代有个重要产业是种植茜草,一些人因此发家致富,称雄一方。司马迁有过记叙。今天我们仍然能在野外遇见茜草,但很少有人能叫出它名字了,更不知道还有那么多用途。除了染色、治病,茜草还曾参与过与魔鬼的斗争。上古多巫师,他们中有擅长巫蛊之术的,而茜草作为一味“解药”,就具有驱魔的效果。当然,早期的巫蛊之术可能与现代文艺作品中神乎其神的说法不一样,而更像原始医术。巫、医曾为一体。 明代诗人张时彻有句:拾得红蒨草,染就石榴裙。貌似那时候的茜草依然是红色染料的重要来源。康熙年间,台湾有一部《诸罗县志》,说当地人用它给兽毛等物染色,还“秘而不传”,因此“汉人鲜有识者”。这就好笑了。本是汉人老祖先常用的技术,咋就成了台湾土著的独门秘技呢?看来,不同地域的人们即便没有交流,也能各自发现茜草的染色用途。而台湾的汉人之所以不会做,很大程度上可能与技术进步相关——因为有更好的红颜料代替茜草。 茜草的枝茎细长绵延,往往长成一片,翠绿可爱,做园林或庭院景观很美。有兴趣的话,将其嫩叶焯熟,用水泡成黄色,加油盐等调料凉拌了吃,是纯粹的绿色保健食品。 如果忽发思古之幽情,不妨将茜草根挖出来,发酵,之后与白矾混合,按照网上提供的步骤操作,就可以得到很原始的染料了。将白色布浸泡其中,所得之物裁剪成衣服,虽然不时尚,却有《诗经》里的颜色和味道,出去招摇一把,没文化的人还看不懂你呢!一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