君子雅正:康红光其人其书
艺
术
家
康红光,又名弘广,字赤亮,号先唐,北海书痴,天际真人。
1962年生于山东昌邑,1983年开始学习书法,初从唐楷,继学历代名家行草,兼涉篆隶简帛、汉魏摩崖碑刻等。
1985年以后作品多次在中国书协、省市书协等单位主办的书展赛中入选获奖,并见诸多家报刊书籍,刻入碑林,为多家单位和朋友所收藏。省、市电视台曾做过专题报道。
1990年发起成立北海书社任社长。
1991年入北京大学首届书法艺术研究班学习,师从沈鹏、欧阳中石等先生。
1992年在山东省美术馆举办个人书法艺术展,沈鹏先生为其题写展名。
1992年山东省书法家协会在济南举办“弘广书法艺术研讨会”。
1993年应邀在山东荣成第二届国际渔民节上举办个人书展。
1996年筹备成立山东昌邑市书法家协会任副主席。
1997年入北京大学考古系进修书画及文物鉴定。
2001年创办弘广文化艺术中心,主要从事创作、交流、展览。
2016年设立艺术工作室——H.G艺术空间。
君
子
雅
正
康红光其人其书
光阴倏忽,转眼间与红光兄已相识20余年了。初识时彼此还是三十而立之年,至今则已是逾知天命之年,思来令人不胜感慨欷觑。与红光兄相识虽缘于书法,是典型的以书会友,但红光兄于书家身份之外身上所散发出的淡泊、真率乃至爽慨,使人与他初一相晤,便会产生一种亲切感,想与之把臂而交。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 50x33cm 2015年
我与红光兄初次相识,便有这种感觉,后渐成知交,音问往还,常存念中。他写的一副联句,很能表达他的为人情怀与豁达气质:名士襟期风清月白,丈夫器量海阔天空。此洵非为文造情的虚语,而是心有所期所至的性情追寻。
《得大自在》 58x47cm 2017年
论其书法,康红光出道甚早。他20世纪80年代初在就读大学期间即开始自学书法并获奖,后曾被告知推选参加81年全国大学生书法大赛,却因初涉书法,诸多懵懂而失之交臂,但因此却使他坚定了走书法之途的信心。1990年他发起成立北海书社,组织山东昌邑青年书家进行书法探索并向省内外书法名家请益问学,推动了当地青年书家群体的形成和书法活动的蓬勃展开,一时蔚成风气。而在1990年,由个人发起组织书社开展活动,即使在书法先进地区也并不多见。
《奉爵雅歌联》 136x34cmx2 2015年
由此可见康红光的书法魄力与超前意识;不仅如此,身处儒家文化中心区域,康红光内在心理上深受齐鲁儒家地域文化影响。这不仅反映在心性与个体人格修养方面,也表现在他的文化自觉方面。他在20世纪90年代初广泛深入学习书法传统的同时,还两度入北大进修深造,力图使自己能够全面提高自身传统文化修养和对书法传统的深入认识,并以此提升自己的创作境界:一次是91年入北京大学首届书法艺术研究班,师从沈鹏、欧阳中石等名家学习;一次是97年,入北大文博学院进修考古专业。二度入北大深造研修在文化层面开拓了他的视野,加深了他对书法的认识与理解。这也表明康红光在书法创作早期便清醒地认识到,书法不仅仅是一种纯粹技巧层面的东西,书法创作需要有深厚的传统文化支撑。纯技巧只是形式化的东西而与精神无关。只有在形式层面苞有观念积淀和精神表现,书法才会具有优雅人文品格。
《虎啸龙吟》 135x42cm 2014年
1992年,由山东书法家协会主办的康红光书法个展在山东美术馆举办。这次展览是他个人早期书法创作的阶段性总结。以这次展览为标志,康红光的书法创作开始进入深化沉潜阶段。从1992年迄今,康红光一直潜心书艺,旁搜远绍,并广泛鉴藏、访学,力戒浮誉虚名,真积力久,孜孜矻矻,问学向道。
《缥缈辉煌联》 136x33cmx2 2015年
康红光于书法有着较强烈的传统意识与风格意识。他早年书法奠基二王,于帖学主脉潜心研悟,逐步定位于米芾、王铎。这段时期持续时间较长。依他的理解,二王帖学既是基础与经典,更是文人书法的标志。因而求传统与书法文人化表现皆离不开二王帖学传统。而围绕二王帖学传统,每一个时代的代表性人物又无不谋求帖学的超越创新。如米芾一生追慕晋韵,言书不入晋韵,辄成下品。但是他风樯阵马、八面出锋的刷字风格,又是对晋韵,不疾不厉的招化;王铎也复如此。他以米芾上追晋韵,一生吃着二王法帖,围绕《淳化阁帖》谋求草书变法。他的草书在很大程度上,也是在对黄山谷草书的化裁中写出了非晋韵所能够笼罩的草书风神。
《神龙天马联》 136x34cmx2 2015年
由此,康红光将自身创作始终定位于追寻经典,文人化与风格化三者的统一。近年来,他的书法创作更倾向于风格化追寻并强调拙扑气厚的审美兴味,这与他的个性与为人风范也有着紧密的联结,“书虽一艺,与性道通”(何绍基语),书法风格范式总是内蕴着书家的个性标志与精神价值。对朴厚与金石气的追寻,使康红光近些年书风为之一变;由米芾、王铎转向取法何绍基,内中虽有关联,如王铎之骨势与何绍基拗涩碑法之隐通,然从大的整体风格上却变化甚巨。这其中隐含着书家审美观念的内在变化。——从对米芾、王铎帖学的使转到糅入何绍基猿臂法的绞转裹毫反映出的是碑学金石气的渗透,表明康红光由纯粹帖法转向对碑学某种程度的倾力,在审美观念上开始追寻生拙奇倔之趣,从中也透露书家对个性风格意识的强烈关注。
《寿》 138x68cm 2015年
何绍基说:“书家须自立门户,其旨在熔铸古人,自成一家,否则习气未除,将至性至情不能表见于笔墨之外。”何绍基上述书学观念,想必对康红光一定深具影响。他对何绍基书法的价值追寻便表明了这一点。康红光于何绍基之体究,既有早期汉碑之根柢,又有书卷之淘养,故写来得心应手,出之自在。他在注重何绍基书法金石气表现的同时,也尤为强调书写的自然性。将沉厚的线条出之以松快的笔调。这无疑融入了他早年对帖学的领悟。康红光尤喜书何绍基对联:朴茂峻宕,具嘡嗒大气,于此尽显康红光鲁人朴厚宽博之心性,有人书合一之慨。
《树阴楼阳联》 230x49cm 2015年
康红光已逾知天命之年,这是一个书家趋于成熟的年龄。以康红光眼高视阔,学植丰厚,加以粹砺整合,其书艺必会臻至新美之境。
文/姜寿田
中国书协学术委员
中国艺术研究院书法院研究员
《书法导报》副主编
作
品
欣
赏
《随佛》 70x33cm 2015年
《王维诗》 60x21cm 2017年
《闻鸡跃马联》 230x49cm 2015年
《心清室雅联》 136x34cmx2 2015年
《杨万里诗》 122x32cm 2010年
《雨过风来联》 136x34cmx2 2015年
《张继诗》 136x68cm 2015年
《周易乾卦句》 135x48cm 2015年
《周张若虚春江花月夜》 64x30cm 2017年
资料由北京一览文化传媒有限公司编辑整理。
术
家
![]() |
康红光,又名弘广,字赤亮,号先唐,北海书痴,天际真人。
1962年生于山东昌邑,1983年开始学习书法,初从唐楷,继学历代名家行草,兼涉篆隶简帛、汉魏摩崖碑刻等。
1985年以后作品多次在中国书协、省市书协等单位主办的书展赛中入选获奖,并见诸多家报刊书籍,刻入碑林,为多家单位和朋友所收藏。省、市电视台曾做过专题报道。
1990年发起成立北海书社任社长。
1991年入北京大学首届书法艺术研究班学习,师从沈鹏、欧阳中石等先生。
1992年在山东省美术馆举办个人书法艺术展,沈鹏先生为其题写展名。
1992年山东省书法家协会在济南举办“弘广书法艺术研讨会”。
1993年应邀在山东荣成第二届国际渔民节上举办个人书展。
1996年筹备成立山东昌邑市书法家协会任副主席。
1997年入北京大学考古系进修书画及文物鉴定。
2001年创办弘广文化艺术中心,主要从事创作、交流、展览。
2016年设立艺术工作室——H.G艺术空间。
君
子
雅
正
康红光其人其书
光阴倏忽,转眼间与红光兄已相识20余年了。初识时彼此还是三十而立之年,至今则已是逾知天命之年,思来令人不胜感慨欷觑。与红光兄相识虽缘于书法,是典型的以书会友,但红光兄于书家身份之外身上所散发出的淡泊、真率乃至爽慨,使人与他初一相晤,便会产生一种亲切感,想与之把臂而交。
![]() |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 50x33cm 2015年
我与红光兄初次相识,便有这种感觉,后渐成知交,音问往还,常存念中。他写的一副联句,很能表达他的为人情怀与豁达气质:名士襟期风清月白,丈夫器量海阔天空。此洵非为文造情的虚语,而是心有所期所至的性情追寻。
![]() |
《得大自在》 58x47cm 2017年
论其书法,康红光出道甚早。他20世纪80年代初在就读大学期间即开始自学书法并获奖,后曾被告知推选参加81年全国大学生书法大赛,却因初涉书法,诸多懵懂而失之交臂,但因此却使他坚定了走书法之途的信心。1990年他发起成立北海书社,组织山东昌邑青年书家进行书法探索并向省内外书法名家请益问学,推动了当地青年书家群体的形成和书法活动的蓬勃展开,一时蔚成风气。而在1990年,由个人发起组织书社开展活动,即使在书法先进地区也并不多见。
![]() |
《奉爵雅歌联》 136x34cmx2 2015年
由此可见康红光的书法魄力与超前意识;不仅如此,身处儒家文化中心区域,康红光内在心理上深受齐鲁儒家地域文化影响。这不仅反映在心性与个体人格修养方面,也表现在他的文化自觉方面。他在20世纪90年代初广泛深入学习书法传统的同时,还两度入北大进修深造,力图使自己能够全面提高自身传统文化修养和对书法传统的深入认识,并以此提升自己的创作境界:一次是91年入北京大学首届书法艺术研究班,师从沈鹏、欧阳中石等名家学习;一次是97年,入北大文博学院进修考古专业。二度入北大深造研修在文化层面开拓了他的视野,加深了他对书法的认识与理解。这也表明康红光在书法创作早期便清醒地认识到,书法不仅仅是一种纯粹技巧层面的东西,书法创作需要有深厚的传统文化支撑。纯技巧只是形式化的东西而与精神无关。只有在形式层面苞有观念积淀和精神表现,书法才会具有优雅人文品格。
![]() |
《虎啸龙吟》 135x42cm 2014年
1992年,由山东书法家协会主办的康红光书法个展在山东美术馆举办。这次展览是他个人早期书法创作的阶段性总结。以这次展览为标志,康红光的书法创作开始进入深化沉潜阶段。从1992年迄今,康红光一直潜心书艺,旁搜远绍,并广泛鉴藏、访学,力戒浮誉虚名,真积力久,孜孜矻矻,问学向道。
![]() |
《缥缈辉煌联》 136x33cmx2 2015年
康红光于书法有着较强烈的传统意识与风格意识。他早年书法奠基二王,于帖学主脉潜心研悟,逐步定位于米芾、王铎。这段时期持续时间较长。依他的理解,二王帖学既是基础与经典,更是文人书法的标志。因而求传统与书法文人化表现皆离不开二王帖学传统。而围绕二王帖学传统,每一个时代的代表性人物又无不谋求帖学的超越创新。如米芾一生追慕晋韵,言书不入晋韵,辄成下品。但是他风樯阵马、八面出锋的刷字风格,又是对晋韵,不疾不厉的招化;王铎也复如此。他以米芾上追晋韵,一生吃着二王法帖,围绕《淳化阁帖》谋求草书变法。他的草书在很大程度上,也是在对黄山谷草书的化裁中写出了非晋韵所能够笼罩的草书风神。
![]() |
《神龙天马联》 136x34cmx2 2015年
由此,康红光将自身创作始终定位于追寻经典,文人化与风格化三者的统一。近年来,他的书法创作更倾向于风格化追寻并强调拙扑气厚的审美兴味,这与他的个性与为人风范也有着紧密的联结,“书虽一艺,与性道通”(何绍基语),书法风格范式总是内蕴着书家的个性标志与精神价值。对朴厚与金石气的追寻,使康红光近些年书风为之一变;由米芾、王铎转向取法何绍基,内中虽有关联,如王铎之骨势与何绍基拗涩碑法之隐通,然从大的整体风格上却变化甚巨。这其中隐含着书家审美观念的内在变化。——从对米芾、王铎帖学的使转到糅入何绍基猿臂法的绞转裹毫反映出的是碑学金石气的渗透,表明康红光由纯粹帖法转向对碑学某种程度的倾力,在审美观念上开始追寻生拙奇倔之趣,从中也透露书家对个性风格意识的强烈关注。
![]() |
《寿》 138x68cm 2015年
何绍基说:“书家须自立门户,其旨在熔铸古人,自成一家,否则习气未除,将至性至情不能表见于笔墨之外。”何绍基上述书学观念,想必对康红光一定深具影响。他对何绍基书法的价值追寻便表明了这一点。康红光于何绍基之体究,既有早期汉碑之根柢,又有书卷之淘养,故写来得心应手,出之自在。他在注重何绍基书法金石气表现的同时,也尤为强调书写的自然性。将沉厚的线条出之以松快的笔调。这无疑融入了他早年对帖学的领悟。康红光尤喜书何绍基对联:朴茂峻宕,具嘡嗒大气,于此尽显康红光鲁人朴厚宽博之心性,有人书合一之慨。
![]() |
《树阴楼阳联》 230x49cm 2015年
康红光已逾知天命之年,这是一个书家趋于成熟的年龄。以康红光眼高视阔,学植丰厚,加以粹砺整合,其书艺必会臻至新美之境。
文/姜寿田
中国书协学术委员
中国艺术研究院书法院研究员
《书法导报》副主编
作
品
欣
赏
![]() |
![]() |
《随佛》 70x33cm 2015年
![]() |
《王维诗》 60x21cm 2017年
![]() |
《闻鸡跃马联》 230x49cm 2015年
![]() |
《心清室雅联》 136x34cmx2 2015年
![]() |
《杨万里诗》 122x32cm 2010年
![]() |
《雨过风来联》 136x34cmx2 2015年
![]() |
《张继诗》 136x68cm 2015年
![]() |
《周易乾卦句》 135x48cm 2015年
![]() |
《周张若虚春江花月夜》 64x30cm 2017年
资料由北京一览文化传媒有限公司编辑整理。
还没人赞这篇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