伯顿对莎剧反角的痴迷爱好
原来53年老维克版《哈姆雷特》里的伯顿之所以不招吉尔古德的待见,是因为他太像奥利弗了。吉尔古德喜欢用古典式的唱韵文,而伯顿却像奥利弗一样用新式的说韵文,这真是触及吉尔古德的底线了,当年他也是因为这个原因不喜欢奥利弗的表演的呢。
吉尔古德后来辩解称,他站在伯顿的化妆间门口对伯顿说的那句引起剧评家,媒体和粉丝一片哗然的“我是不是要继续等待,直到你更好”,并不是在批评伯顿。他说当时他去接伯顿吃饭,伯顿在化妆间里还没有准备好,他是为了催促他才这样说的。
菲利普和吉尔古德在这个时候就开始有矛盾了,菲利普是个护犊子的人,他很不满吉尔古德竟然当着一大群聚集在伯顿的化妆间门外的粉丝的面这样批评伯顿。
“我并不是说理查德的哈姆雷特是对的,吉尔古德的哈姆雷特是错的,远非如此。吉尔古德的哈姆雷特是我观剧生涯里最珍贵的回忆之一。 每个演员都会在自己的表演里展现出自己的特色,哈姆雷特这个角色尤其如此,一个人的哈姆雷特不可能是另一个人的,每一个人的哈姆雷特都是独一无二的。”
伯顿在64年第二次演哈姆雷特时,菲利普和吉尔古德再次有了不愉快的经历。伯顿在吉尔古德的执导下压力太大,精神过于焦虑,泰勒把菲利普接来安抚和指导伯顿,这让吉尔古德非常不满,这就是后话了。 其实53年这次伯顿首演哈姆雷特,前期排练和准备工作实在是太多波折——导演被抛在了一边,菲利普像奶妈子一样地越俎代庖,充当了导演。
在菲利普的解读里,哈姆雷特是个黑暗的,忧郁的王子。
而伯顿所演绎出来的,却是和他本人一样的特质,这是他一贯的表演方式,那就是不论演什么角色,他都是在演自己。
用理查德哈里斯的话说,“这是一个中年版的哈姆雷特,充满了幻灭和自省。”
再看看剧评家们是怎么说的。
“咄咄逼人,缺乏深思熟虑。”
“喜怒无常,刚毅,恶毒。”
“气血方刚,拥有雷霆一般的气势。”
“勇猛,充满了攻击性,气魄宏大。”
“他的样子和声音就像十五年前的奥利弗,激情澎湃,歇斯底里。”
“这个哈姆雷特尽管是令人忧郁伤悲的,可他的魅力却是不容抗拒的。” 当然,唯一一个批评的声音却出现在《星期日泰晤士报》上,“理查德伯顿似乎从哈姆雷特的身上挑选出了他能找到的所有最缺乏同情心的特质。他的表演非常具有力量,但奇怪的是没有魅力。”
但在剧中饰演波洛涅斯的英国戏剧名宿迈克尔霍登却给予了最高的评价。
“他的表演令人震惊……理查德只需要走上舞台,开口说话,我们所有人都可以回家了。他有如此魅力,却从未想过要独霸舞台。他并不是有意盖过别人的光彩,把观众的注意力从别人那里抢走,但一旦你想要把它从他那里抢走,那么他一定会将你打败,你根本不可能战胜他。”
这样看来,伯顿在舞台上的表演风格真的是一如既往的,因为他在64年所第二次演绎的哈姆雷特也差不多是这样的了,只不过在躁郁方面的演绎更为突出,看起来更加神经质了。
这些评论内容里所总结的性情特色,就如同一个个人格碎片,把它们全部拼起来之后,就是一个完整的理查德伯顿。
但能说这不是哈姆雷特吗? 伯顿这辈子最喜欢也最想演的角色一共有四个,分别是哈姆雷特、李尔王、麦克白、理查三世。
把这四个角色的特质完全拆解开来,你会发现每个人物的性情命运都是那样地肖似伯顿本人,或者是伯顿对自己的错误认知。
哈姆雷特——躁郁、迟疑、矛盾、愤怒、阴暗、自憎、自毁、疯癫、恐惧、沮丧、厌倦、刻薄。
李尔王——专横、傲慢、暴躁、喜怒无常。最后害死女儿,众叛亲离,疯癫而死,完全是咎由自取。
麦克白——罪行累累,两手血腥,死有余辜的篡位者。
理查三世——丑陋卑鄙、心理阴暗、不择手段、善于辞令的暴君。
伯顿显然把自己当成了一个彻头彻尾的反角,把自己的人生当成了一个反角的一场可笑表演,甚至把自己的结局也定义成了一个反角所必然得到的可悲下场。
他渴望在舞台上演自己,正如他说他喜欢自己的恶名,“臭名昭著的理查德伯顿”一样。 我觉得他是走火入魔了,入了莎士比亚作品的魔,每一个不眠之夜或者从噩梦中惊醒之后的反省,都让他把自己当成了哈姆雷特、李尔王、麦克白和理查三世。
他对于演莎剧中的反派有一种狂热的爱好,在56年演《奥赛罗》的时候,他曾经多次和他的配角进行换角表演,而他所饰演的伊阿古要比他的奥赛罗更为精彩。
72年拍摄《缘尽情未了》的时候,他本来正坐在椅子上照常说着台词,说着说着却莫名其妙地陷入了沉默。
导演还以为他是忘记了台词,正准备喊cut的时候,他的喉咙里突然发出了尖锐而恐怖的声音。
所有人都猝不及防,只听到他歇斯底里地尖叫道:“我本来可以成为李尔王的!我本来可以成为李尔王的!”
拍摄现场彻底失控了,导演被他的突然发疯吓得落荒而逃,找了个地方躲藏起来。直到伯顿的保镖们闻声赶来,把彻底失控的他强行抬走,这场恐怖秀才宣告结束。
一个人能把自己恨成这样,也是不容易啊。又或者他并不是有意陷自己于如此地步的,他只是为莎士比亚戏剧而生的,上帝创造他的用意也在于此。 图为53年时伯顿的哈姆雷特

弦断秋风的最新日记 · · · · · · ( 全部 )
- 讨好型人格也是有极限的
- 《理查德·伯顿去世,享年58岁》(全文翻译) (1人喜欢)
- 为什么人们爱看殉情 (1人喜欢)
- 《伊丽莎白·泰勒的最后一任丈夫讲述了他们的婚姻》 (5人喜欢)
- 《为什么女人无法抗拒理查德伯顿》 (1人喜欢)
热门话题 · · · · · · ( 去话题广场 )
-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