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MA游记
周六陪着@张斯然 同学去了纽约的现代艺术博物馆(Museum of Modern Art,MOMA)。
我之前早就耳闻纽约这个MOMA的鼎鼎大名,毕加索的好几幅画作、梵高的“星空”,都在这个博物馆里;刚来纽约的时候便选了个周日前去观赏。到了博物馆,对这个现代艺术一窍不通的我,只是匆匆挤进人群,看到了“星空”,再被人挤到一旁,只得悻悻走到一边去看毕加索。只是这些个毕加索的女性人体,在我眼里也就跟出自三岁幼童之手的画作一般,是远远不能登上这经典殿堂的;伫立两三分钟之后实在看不懂只得放弃,装模作样地把画作旁边的介绍通读了一遍,点了点头,趾高气扬地走开。梵高毕加索看罢,挠头不已,更别说别的近现代乃至当代画作了,只好在稍稍眼熟的几幅作品前面停留一番,权当自己已经来过,心里一方面好奇这些儿童皆可创作的画是如何能够被搬入高雅殿堂,一方面只是不断地跟自己说再也不会来这种地方折磨自己了。
来NY的话怎么能够不逛博物馆呢,如果是一天的行程,大都会是远远不够的,惠特尼又显得太远,思来想去还是MOMA比较适合安排。
在北门买了票,便直奔五楼星空、毕加索之地。被人群推推搡搡,本身就看不懂的我便觉得分外不耐烦,脑内只有一个问题不断地重复着:“梵高的画作倒也罢了,能够看懂表达的是啥,似乎还有一些印象派的影子,这毕加索,到底是什么让他成为大师的?”百无聊赖之际,只得拿出手机,看看维基中毕加索的履历。
这个毕加索,是立体主义(cubism)的开创者。“唔,那这个立体主义,又有什么厉害的地方呢,又为什么是划时代的呢?”

张老爷是艺术生(据她自己所说),看我看维基看得不亦乐乎,无心陪她一起观赏画作,便过来跟我讨论起这些画。
“我上次来的时候发现,毕加索的画好像眯起眼睛来看能看懂诶,能发现这些个人还是三维的。”我说。
“啊我试试。”张老爷答到。
“其实这个立体主义,到底厉害在哪呢。”
“好像是因为抛弃了传统的透视法原理吧,不再使用透视法,而是在同一个平面上表现一个三维的物体的各个方面,所以称作立体主义。”
“唔,这么一想好像眯起眼睛来看能看出一个三维的人也说得过去了耶。啊你看这个雕塑,好像也是把一个正常的雕塑拆分成很多面然后再重新组合的耶。这么一说立体主义我也大概能理解了。”
“哇这个乔治布拉克,好像更过分,完全看不出是什么东西了。”我补充到

张老爷没搭话,好像在专心欣赏布拉克的画作。
“哦,这个布拉克,还是野兽派的一员啊。”
“嗯,野兽派就是用强烈的色彩来表现他们内心的心理活动和价值”,这一点是从梵高开始带起来的,梵高就是用绘画和色彩来表现心里的第一人。”
“原来梵高的伟大之处在这里啊。”
走着走着,来到了第二个展厅。

“对耶,你看这个画作好像就并不是在用颜色来反映真实的颜色,而是作者内心的一种激烈的心理活动。”
“这个恩斯特,是桥社的一份子。”我问道。
“桥社,就是那时候德国一帮子表现主义的社团;表现主义嘛,就是从梵高开始,区别印象派,着重反应自己内心感受的一群画家。”
“我感觉他们似乎确实不太重视这个绘画是不是反应了真实的东西诶。那他们为什么是杰出的呢,好像技法来说都并不出众啊。”

“我们老师之前给我们上当代媒体的时候说,你要把他们的作品放在他们当时的背景来看,那都是划时代的作品。”张老爷说。
如醍醐灌顶。
之前自己总是去站在当代的角度来看这些画,认为这些画好像就很简单得画出来的,殊不知这些画家要在他们那个背景里做出这样的作品,大概是会需要力排众议的吧,要么就只能默默无闻,直到去世之后有人认识到这作品的时代性,才能从故纸堆里翻出来,浓墨重彩地写上一笔。
作为一个艺术家,如果按照老八股来画作,固然是能够容易卖上好价钱的;就像梵高,既然那时候印象派已经是大大主流了,只要按照印象派的做法来画上一些个花鸟虫鱼,至少是衣食无忧的。只是他只愿意用自己的画笔画出自己想要表现的东西,不把自己工具化,这种艺术追求,只能让梵高自己为那时主流艺术界所不容,而只能籍籍无名地死去。这种没人欣赏的画家,大约是孤寂的顶峰,最为难过的吧,但他们,似乎也是最为自恋的。
“所以毕加索,在生前就能让自己的画作卖得上座,还是非常幸运的呀。”
下一个展区。
张老爷突然眼睛放出光来
“啊这幅画!是马蒂斯吧!”张老爷冲去了画的旁边一排小字说明处。
“啊真的是马蒂斯!”

这是一幅一面墙大的画,画面上有五个人正在围圈跳舞。
“这幅画当时是一个人向马蒂斯定做的,马蒂斯用了几天就画出来了。”张老爷手舞足蹈地说。
“这幅画还真的蛮有表现力的,虽然完全没有所谓的“像”可言。大概这就是用平面绘画来表现动感的功力吧。”我心想。
马蒂斯的作品被摆在了达达主义厅的一侧,但自己确实完全没有办法欣赏达达主义的艺术作品,一切都是看似是随意拼凑而成,再加上一些文字赋予的意思,就成为了一件作品。
看到我站在这幅画面前满脸疑虑,张老爷走过来“你别看这幅画好像画得不怎么样,但是主要是他的表现力很重要,你如果要比透视法,比写实技巧,文艺复兴三杰已经是巅峰了,再也没有人可以超过这些人了,在古典道路上已经是顶峰了,所以后来的艺术家只能通过别的方法来突破。”
下一个厅,就更为现代了。

“所以其实现代艺术,就更着重于用作品来表现人的内心,而不是反应这个东西是什么,是这样子吧?”我感觉我似乎已经摸到了欣赏现代艺术的门路了。
“对,是这样的。”张老爷给出了肯定的回答。
“其实作品本身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艺术家赋予了这个作品什么样的意思。这好像也是达达主义的一个理念。”我若有所思。
“来来来,这个特拉法加广场给我照一张吧!”张老爷说到。
“嚯,难怪是伦敦人,就是对这个有钟情是吧。”
后面几个展厅,我们快步浏览了一遍;在出口的地方,手里拿着相机的我突然脑海里闪过一个点——
“其实摄影的诞生对绘画应该也是有破坏性的影响的吧,毕竟如果要写实,要透视法,要描写真实的东西的话,人手画出来的东西总是不如摄影的啊;还有你看,摄影的诞生的同时,绘画作品就开始转变为内心的探索了,而不仅仅是将看到的东西copy到纸面上。”
“对对对,摄影技术对绘画影响非常深远,我们当时摄影老师也是那么说的,摄影也应用了很多绘画的技法来进行创作,但绘画就再也没有办法像摄影一样了,毕竟这个技术摆在这。”
“那这个超写实的绘画流派,应该是绘画界的最后殊死一搏了吧。还有,难怪越是现代的作品,越不拘泥于在画布上进行创作了,你看很多展都会展出一些奇奇怪怪的作品,像什么泥土喷泉什么的。”
“对,还有一些变成了波普艺术,像 Andy Warhol。”
以前曾经觉得逛艺术展似乎一点意思都没有,想来,只是因为自己没有触摸到艺术家本身想要表达的东西,所以没有通感吧,如果能够下足功夫,了解清楚,还是非常有意思的呀。
所以,艺术是什么呢?
艺术,是需要观看艺术的人自己解释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