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朝是怎样神一样的存在?
今天咱们继续讲上古三代,夏朝是一个扑朔迷离的朝代。半是人文史,半是神话史。
夏代是属于西方历史界所谓“原史”(Protohistory)时期,区别于“史前”和“历史时期”。即“紧接史前,但是又早于能以书写文件证明的历史”。 类似于古埃及历史上的美尼斯时代,已经不是史前,但扑朔迷离,和神话交织在一起,也缺乏极其可信的文字书写证据。
上次我们讲到夏禹治水,强化了本族(崇—夏)的政治权威,所以后来各个土围子的老爷们(诸侯、四岳)都愿意支持夏禹的儿子启,而不是夏禹禅让的益。禅让制在治水大工程以后,确实难以为继了。更严密的组织形式产生了,取代了松散的氏族联盟。
夏禹这个人物,也是扑朔迷离。近代古史辨学者说禹是传说,比如顾颉刚说禹是青铜器上的龙纹(虫),后来被变为历史。但王国维在清华讲课,就针对这种说法提出过异议,他举了两件春秋青铜器铭文,一件是《秦公敦》,一件是《齐侯钟》,前者提到了“宅禹”,后者提到了祖宗“成汤处禹之堵”。那么这两件器物,一件是东方的(齐),一件是西方的(秦),至少表明在春秋时期,无论东西,都将夏禹视为真实存在的历史。
现在还有了更早的证据,西周时代的一件青铜器《豳公盨》,属于西周中期,铭文记载说“天命禹敷土,随山浚川”。这件青铜器铭文的内容,和《尚书》很接近,讲夏禹是获取天命,进行治水活动的。这一材料,至少将夏禹作为历史的观念,上推到了西周。这个时期,其实距离夏代灭亡,只有六百年。夏人的土围子杞人忧天的杞,是一直存在的,对于夏禹的祖先谱系,也是清楚的。
所以,《豳公盨》铭文的出土,其实已经是很靠谱的证据,夏禹不是什么青铜器上的龙蛇和虫子,而是得到老天爷命令的历史英雄。正因为有这些功业,通过治水的协作之类,强化了崇—夏—杞这个土围子的政治权威。为夏朝奠定了基础。
夏禹在治水的同时,还对三苗这些操侗傣语系的人群进行过征伐,《墨子·非攻》就记载说禹讨伐三苗,神民不违,“天下乃静”。战争活动的结果当然是将侗傣语系的人群进一步往南驱赶,而华夏诸族则在中土进一步扩散。另一方面,战争活动也强化了这位爷的权威。您又是治水英雄,又是打蛮族的大司令官,各位土围子老爷当然是又敬又怕。《国语》记载了夏禹搞会盟,天下诸侯都来开会,但东方的防风氏之君来迟了,就被诛杀。
春秋时代吴国就挖出来很大的骨头,“其节专车”,不知道是啥玩意儿,于是请教孔子。孔子才告诉吴国的同志们说,这是防风氏之君的骨头,他开会迟到,被总司令夏禹给毙了。所以,这个传说其实反映出夏禹的卡里斯马(超凡的领袖人格)已经很大了,可以杀土围子老爷。这就和尧舜时代,只是一群土围子老爷聚在一起开会不太一样。
夏禹死前,还是按照土围子老爷开会,让皋陶来做继承人。但皋陶的年龄和他差不多,还死在他前面。禹就在会议上推举益来继承。禹死后,根据《孟子》的说法,天下的土围子老爷们不去朝拜益,而是去朝拜夏禹的儿子启,有诉讼的人,不去益那里打官司,而是去启那里打官司,于是夏启成为天子。
打官司这玩意儿很有意思。我们知道周文王崛起前,土围子老爷们有打官司,也是找他,比如著名的“虞芮质厥成”,就是虞、芮这两个土围子有土地纠纷,于是去找文王仲裁。这个时代,我们发现,并没有什么利维坦的法院,而是找比较有权威的领主、诸侯什么的来做司法裁判。夏启的情况也是如此,土围子老爷们的诉讼,都是找他,而不是找益,说明选择是多元的,不是利维坦时代那种“只此一家,别无分店”的打官司。 和欧洲中世纪封建时代是一样的,找个双方都信服、也有能力保证仲裁结果落实的仲裁人,就可以了。大到国王间的冲突,小到佃农间的纠纷,都是如此。
比如英格兰亨利二世,就是知道打官司搞裁判,也能收入钱,于是派巡回法庭全国到处跑,欧洲各地很多人都过去打官司。再比如说法国那位圣路易,这位爷也是号称公正贤明,于是很多人就跑去找他打官司。其实华夏的三代也是这个样子,大家根据习俗、习惯法打官司,找有权威的领主、土围子老爷什么的来做裁判。舜、皋陶、夏启、文王都干过这事。《诗经》里面有位召伯,在棠树下搞司法仲裁,法国圣路易则是在橡树下搞司法仲裁,都是这一类玩法。
习惯法打官司都找到夏启,说明这位哥们儿是公正的,在土围子老爷们心目中形象很好,可能和法王圣路易差不多,所以都支持他。夏启这位同志,应该也是能交通鬼神的,《山海经》里面描述他的形象是:“珥两青蛇,乘两龙,名曰夏后开(启)。开上三嫔于天,得九辩与九歌以下”。耳朵穿两条青蛇,乘坐两条龙,这造型现代人看起来会觉得比较朋克、炫酷。但其实古人看来,这就是乘龙飞升的大巫觋,能通天的角色。 拍动画有卖点啊。
夏王室和龙的关系比较密切,这个王室的人差不多是乘龙升天的巫觋基因,世代比较擅长干这类工作。
《左传•昭公二十九年》:“及有夏孔甲,扰于有帝,帝赐之乘龙,河、汉各二,各有雌雄。孔甲不能食,而未获豢龙氏。有陶唐氏既衰,其后有刘累,学扰龙于豢龙氏,以事孔甲,能饮食之。夏后嘉之,赐氏曰御龙,以更豕韦之后。龙一雌死,潜醢以食夏后。夏后飨之,既而使求之。惧而迁于鲁县,范氏其后也。”《国语•郑语》:“夏之衰也,褒人之神化为二龙,以同于王庭而言曰:‘余,褒之二君也。’夏后卜杀之与去之与止之,莫吉。卜请漦而藏之,吉。乃布币焉,而策告之。龙亡而漦在,椟而藏之,传郊之”。
《左传》这条材料说夏王不但养龙,而且还吃龙,所以社科院的王震中推测夏朝所谓龙应该是鳄鱼。大家不要觉得奇怪,当时中原气候温暖潮湿,鳄鱼分布是比较广泛的,所谓“鼍鼓”,就是鳄鱼皮制造的鼓,当时经常用。《国语》那条材料里面,龙飞到夏的王庭,估计也是常来的。
夏王和龙关系密切,后来在二里头遗址里面还真挖出来了绿松石做出来的龙。
为什么要装神弄鬼,天天乘龙飞升呢?这个韦伯说得很对,古代习惯法总是和宗教、信仰、传说这些观念乱七八糟地混杂在一起,公正的仲裁者往往也是精通宗教的首领,这和他不断处理各类司法仲裁活动之间其实是同一回事。
夏启死了,东面的东夷部族蠢蠢欲动,著名的就是后羿,射太阳那位。 有一个说法,后羿其实是两个人,射日的是尧时代的东夷领袖,而后来被篡位的是夏时代的另一位同名者,甚至后羿本来就是东夷领袖的通称。
其实是不是两个人,都不太清楚,上古传说可能会把很多人身上发生的事集中在一起,记忆和谈论起来比较方便。后羿擅射,而且和十日有关,十日这种信仰就是典型东方的。根据《史记·夏本纪》的记载,后羿这位弓箭哥,代表东夷人,对西面的夏人发难,攻击夏启的儿子太康。古本《竹书纪年》说“太康居斟寻”,可能太康玩不过弓箭哥,就逃到夏族铁杆粉丝斟寻这个土围子去避难。
弓箭哥和西部夏人PK,很多土围子老爷是不爽的,比如羲和部族,掌握天象历法的,就反对弓箭哥,遭到了讨伐。估计挨打后乘弓箭哥不注意,还是会伸出头抗议。太康躲在斟寻,估计也是干不动了,于是由老弟中康继续干,一定要夺回大夏江山。
中康在斟寻,后来又将夏王位子交给儿子相。这个阶段应该比较漫长,至少有几十年吧,反正有很多土围子支持夏。除了天文哥的部族之外,还有铁杆粉丝斟寻、斟灌。弓箭哥执政时代,属于东夷族群的回光返照,显然和舜这位东夷人的统治合法性不同。舜是贵族议会产生的合法君主,弓箭哥只是靠玩弓箭杀出来的僭主,不具有合法性。既然你没有合法性,那你抢来的东西,也可以被别人抢走,这叫黑吃黑。所以,弓箭哥抢来的僭主产业,后来又被另一位东夷人寒浞给抢了。
寒浞乘后羿打猎的时候将其杀全家(真正的杀全家),成为新一代僭主。他重用自己的两个儿子,继续征伐支持夏残余力量的土围子。所以这场旷日持久的战争,还在继续。僭主寒浞先灭斟灌部族,再打斟寻,把夏王相给干掉了。相的老婆叫缗,当时身怀六甲,从墙洞逃走,跑到娘家有仍氏,生下少康(从小就身负血海深仇啊)。
少康长大后,寒浞继续杀到有仍氏,他逃向有虞氏。这个有虞氏,可能就是虞舜那个部族,属于东夷。这就有意思了,同样是东夷的虞、包括羲和,都支持夏王族。而东夷的弓箭哥基本是孤军奋战,后来还被同是东夷的寒浞干掉。这说明了啥?这说明了夏这个朝代确实具有了历史的合法性,就是说夏禹、夏启这两代人,真就奠定了合法性,一方面是世袭制的,大家要认夏的子孙,一方面是夏作为一个朝代,得到很多土围子老爷的认同——而且包括一些东夷部族。反过来看,弓箭哥和寒浞,则只拥有暴力,缺乏这种合法性。血缘合法性的强大在这个过程中体现得淋漓尽致。
少康这位遗腹子,就在虞的地盘上混,虞君将自己两个女儿嫁给少康(夏夷联姻),并将纶邑给了少康(估计是借给他的),但无论怎样,少康有了一座城,相当于刘备先生盘踞荆州,总算是地盘,哪怕是借的。史书说少康这时“有众一旅”。“众”这个字在甲骨卜辞中常见,是氏族组织的基本成员,其实当时部族男子,平时耕田,战争持兵器上阵,少康的人马,也就是这样一群农夫—战士。
少康同志盘踞纶邑,收集夏众,斟灌、斟寻这两个铁杆粉丝的残余势力也靠过来,联合一起,后来干掉寒浞,还有寒浞儿子建立的两个小封国,恢复了夏朝,即“少康中兴”。这个大波折,反映出来很多信息:1、王朝的父死子继,得到了几乎所有土围子老爷的公认和支持。所以少康这种遗子,只有血统优势,但也是合法的。2、夏朝的合法性,并不是完全建立在暴力基础之上。如果只是夏禹杀防风氏就能立威,那后羿、寒浞更能杀,但同属东夷的虞、羲和也并不支持后羿和寒浞。夏的合法性,还是土围子老爷们根据习惯、习俗为基础判定的。3、当时小共同体土围子的力量极其重要,如果没有斟寻、斟灌、有仍、有虞、羲和诸如此类大量土围子的支持,夏王族也不可能复国。
古本《竹书纪年》说“少康即位(即复国后继天子位),方夷来宾”,可见众多方国是支持夏的,跑来朝贺。而且方夷,应该以东夷系统的土围子为主,也能看出东夷诸族最终对夏合法性的承认。
少康之后,有一些王,如杼、泄、不降之类,史书对他们着墨不多,只是古本《竹书纪年》说杼在东海猎获了九尾狐狸什么的,反正不是什么大事。不过也能看出,夏人跑到东海去玩,这是夏王的势力完全能行之于东夷了。另外,没大事,也就表明王朝的稳定,所以那种夏威夷酋长家谱式的笔墨又来了——既然几百年都比较稳定,没啥好记得,那就继续记祖先名字就OK。
夏晚期一个王叫孔甲,比玩九尾狐狸那位名气大些。《史记》说他迷信鬼神,《左传》说“帝赐之乘龙”,孔甲不但养龙,还吃龙。《国语》记载说两条龙跑到孔甲的王庭,孔甲占卜后将龙的口水装在盒子里面,几百年后化为鼋,让宫女受孕,生下灭西周的褒姒小姐。反正这些传说中,孔甲同志的形象不是太好,要么傻乎乎地玩龙,吃龙,傻乎乎地收集龙口水,这口水在几百年后还产生了邪恶的褒姒小姐。。。
不过,清华楚简《厚父》记载孔甲,形象不太一样,孔甲被称为“先哲王”,而且有“孔甲之典刑(型)”,就是好国王的君主范儿了。根据楚简,夏禹、夏启和孔甲这三位被尊为夏人的“三后”。“哲”是聪明睿智的意思,这位孔甲同志,聪明睿智,而且当时玩龙,绝对是高科技,乘龙升天,差不多是现代人坐宇宙飞船的高逼格。孔甲热衷和龙打交道,上帝还给他赐龙,那是段位很高的。这位国王有“典型”,显然是国王的范儿,交通鬼神这些,其实都是当时习惯的重要部分,掌握这些超级特异功能,才能更好地处理诉讼嘛。按照习惯和传统,好国王就是该乘龙,正如中古英格兰好国王就是该像虔诚者爱德华那样折磨自己。
最后补充一下,夏桀之所以灭亡,并不是因为传说中什么酒池、妹喜,而是因为得罪了土围子老爷。他灭了有缗部族,还囚禁商汤。根据《国语·郑语》的记载,至少有昆吾、苏、顾、温、董这些土围子被夏给灭了。你当天子,合法性是来自于这些土围子,你干的事却和约翰王差不多,不断灭贵族,破坏游戏规则,那么对不起,国王你下台。金雀花家族干不好,兰开斯特家族上台来干。商汤伐夏,夏桀逃亡历山、有巢。根据《史记·夏本纪》,夏传了十三代,十六个王。古本《竹书纪年》说夏朝存在了四百七十一年。当然,夏桀之后,夏王朝被商取代了,但夏这个土围子继续存在。
洋人主流学界将文献中关于夏的记载,还是视为神话,而非历史。比如夏含夷、鲁惟一编的《剑桥中国上古史》,就是从商开始,绝口不谈夏。这个主要是学术范式之间差异造成的。
夏、商两代,其实还不是封建制,用王国维的话说,夏商时代的天子和诸侯,是盟主,西周封建制下面,才是君臣。我们可以将夏商天子、诸侯的关系理解为武侠小说里面的武林盟主和各大门派,各个土围子就是少林、武当、华山什么的,夏王就是嵩山派左冷禅。左冷禅你当了武林盟主,但你毕竟不是东方不败,能让岳不群什么的跪在你面前三跪九叩喊爷爷。岳不群不爽你,还是照样不买账。 东方不败体制的确立,其实是蒙元加朱重八,尤其是最后大清再添一把火的结果。
夏代的文物问题,主要是看把哪一段考古底层划为夏代。二里头,如果按照邹衡的标准,一期到四期都是夏朝。但碳十四做出来,二里头一期到四期也才两百年,不对头。二里头四期和偃师商城最下一层是并存的,换句话说,二里头宫殿和商朝是并存了几十年的。夏朝的开始,估计要从龙山文化晚期来算。
尧大致能对应龙山的陶寺,属于中期。 而且二里头也不能说就是夏的都城。正如今晚看到的,夏王朝的基础,其实就是很多门派掌门人在支持他,才有了这个武林盟主王朝几百年。当时遍地都是这类武林门派。有人说二里头是斟寻,如果是这样,那么就不是夏王都,而是一个土围子诸侯(也是夏的铁粉)的遗址。
夏代是属于西方历史界所谓“原史”(Protohistory)时期,区别于“史前”和“历史时期”。即“紧接史前,但是又早于能以书写文件证明的历史”。 类似于古埃及历史上的美尼斯时代,已经不是史前,但扑朔迷离,和神话交织在一起,也缺乏极其可信的文字书写证据。
上次我们讲到夏禹治水,强化了本族(崇—夏)的政治权威,所以后来各个土围子的老爷们(诸侯、四岳)都愿意支持夏禹的儿子启,而不是夏禹禅让的益。禅让制在治水大工程以后,确实难以为继了。更严密的组织形式产生了,取代了松散的氏族联盟。
夏禹这个人物,也是扑朔迷离。近代古史辨学者说禹是传说,比如顾颉刚说禹是青铜器上的龙纹(虫),后来被变为历史。但王国维在清华讲课,就针对这种说法提出过异议,他举了两件春秋青铜器铭文,一件是《秦公敦》,一件是《齐侯钟》,前者提到了“宅禹”,后者提到了祖宗“成汤处禹之堵”。那么这两件器物,一件是东方的(齐),一件是西方的(秦),至少表明在春秋时期,无论东西,都将夏禹视为真实存在的历史。
现在还有了更早的证据,西周时代的一件青铜器《豳公盨》,属于西周中期,铭文记载说“天命禹敷土,随山浚川”。这件青铜器铭文的内容,和《尚书》很接近,讲夏禹是获取天命,进行治水活动的。这一材料,至少将夏禹作为历史的观念,上推到了西周。这个时期,其实距离夏代灭亡,只有六百年。夏人的土围子杞人忧天的杞,是一直存在的,对于夏禹的祖先谱系,也是清楚的。
![]() |
所以,《豳公盨》铭文的出土,其实已经是很靠谱的证据,夏禹不是什么青铜器上的龙蛇和虫子,而是得到老天爷命令的历史英雄。正因为有这些功业,通过治水的协作之类,强化了崇—夏—杞这个土围子的政治权威。为夏朝奠定了基础。
夏禹在治水的同时,还对三苗这些操侗傣语系的人群进行过征伐,《墨子·非攻》就记载说禹讨伐三苗,神民不违,“天下乃静”。战争活动的结果当然是将侗傣语系的人群进一步往南驱赶,而华夏诸族则在中土进一步扩散。另一方面,战争活动也强化了这位爷的权威。您又是治水英雄,又是打蛮族的大司令官,各位土围子老爷当然是又敬又怕。《国语》记载了夏禹搞会盟,天下诸侯都来开会,但东方的防风氏之君来迟了,就被诛杀。
![]() |
春秋时代吴国就挖出来很大的骨头,“其节专车”,不知道是啥玩意儿,于是请教孔子。孔子才告诉吴国的同志们说,这是防风氏之君的骨头,他开会迟到,被总司令夏禹给毙了。所以,这个传说其实反映出夏禹的卡里斯马(超凡的领袖人格)已经很大了,可以杀土围子老爷。这就和尧舜时代,只是一群土围子老爷聚在一起开会不太一样。
夏禹死前,还是按照土围子老爷开会,让皋陶来做继承人。但皋陶的年龄和他差不多,还死在他前面。禹就在会议上推举益来继承。禹死后,根据《孟子》的说法,天下的土围子老爷们不去朝拜益,而是去朝拜夏禹的儿子启,有诉讼的人,不去益那里打官司,而是去启那里打官司,于是夏启成为天子。
打官司这玩意儿很有意思。我们知道周文王崛起前,土围子老爷们有打官司,也是找他,比如著名的“虞芮质厥成”,就是虞、芮这两个土围子有土地纠纷,于是去找文王仲裁。这个时代,我们发现,并没有什么利维坦的法院,而是找比较有权威的领主、诸侯什么的来做司法裁判。夏启的情况也是如此,土围子老爷们的诉讼,都是找他,而不是找益,说明选择是多元的,不是利维坦时代那种“只此一家,别无分店”的打官司。 和欧洲中世纪封建时代是一样的,找个双方都信服、也有能力保证仲裁结果落实的仲裁人,就可以了。大到国王间的冲突,小到佃农间的纠纷,都是如此。
比如英格兰亨利二世,就是知道打官司搞裁判,也能收入钱,于是派巡回法庭全国到处跑,欧洲各地很多人都过去打官司。再比如说法国那位圣路易,这位爷也是号称公正贤明,于是很多人就跑去找他打官司。其实华夏的三代也是这个样子,大家根据习俗、习惯法打官司,找有权威的领主、土围子老爷什么的来做裁判。舜、皋陶、夏启、文王都干过这事。《诗经》里面有位召伯,在棠树下搞司法仲裁,法国圣路易则是在橡树下搞司法仲裁,都是这一类玩法。
习惯法打官司都找到夏启,说明这位哥们儿是公正的,在土围子老爷们心目中形象很好,可能和法王圣路易差不多,所以都支持他。夏启这位同志,应该也是能交通鬼神的,《山海经》里面描述他的形象是:“珥两青蛇,乘两龙,名曰夏后开(启)。开上三嫔于天,得九辩与九歌以下”。耳朵穿两条青蛇,乘坐两条龙,这造型现代人看起来会觉得比较朋克、炫酷。但其实古人看来,这就是乘龙飞升的大巫觋,能通天的角色。 拍动画有卖点啊。
夏王室和龙的关系比较密切,这个王室的人差不多是乘龙升天的巫觋基因,世代比较擅长干这类工作。
《左传•昭公二十九年》:“及有夏孔甲,扰于有帝,帝赐之乘龙,河、汉各二,各有雌雄。孔甲不能食,而未获豢龙氏。有陶唐氏既衰,其后有刘累,学扰龙于豢龙氏,以事孔甲,能饮食之。夏后嘉之,赐氏曰御龙,以更豕韦之后。龙一雌死,潜醢以食夏后。夏后飨之,既而使求之。惧而迁于鲁县,范氏其后也。”《国语•郑语》:“夏之衰也,褒人之神化为二龙,以同于王庭而言曰:‘余,褒之二君也。’夏后卜杀之与去之与止之,莫吉。卜请漦而藏之,吉。乃布币焉,而策告之。龙亡而漦在,椟而藏之,传郊之”。
《左传》这条材料说夏王不但养龙,而且还吃龙,所以社科院的王震中推测夏朝所谓龙应该是鳄鱼。大家不要觉得奇怪,当时中原气候温暖潮湿,鳄鱼分布是比较广泛的,所谓“鼍鼓”,就是鳄鱼皮制造的鼓,当时经常用。《国语》那条材料里面,龙飞到夏的王庭,估计也是常来的。
夏王和龙关系密切,后来在二里头遗址里面还真挖出来了绿松石做出来的龙。
![]() |
为什么要装神弄鬼,天天乘龙飞升呢?这个韦伯说得很对,古代习惯法总是和宗教、信仰、传说这些观念乱七八糟地混杂在一起,公正的仲裁者往往也是精通宗教的首领,这和他不断处理各类司法仲裁活动之间其实是同一回事。
夏启死了,东面的东夷部族蠢蠢欲动,著名的就是后羿,射太阳那位。 有一个说法,后羿其实是两个人,射日的是尧时代的东夷领袖,而后来被篡位的是夏时代的另一位同名者,甚至后羿本来就是东夷领袖的通称。
![]() |
其实是不是两个人,都不太清楚,上古传说可能会把很多人身上发生的事集中在一起,记忆和谈论起来比较方便。后羿擅射,而且和十日有关,十日这种信仰就是典型东方的。根据《史记·夏本纪》的记载,后羿这位弓箭哥,代表东夷人,对西面的夏人发难,攻击夏启的儿子太康。古本《竹书纪年》说“太康居斟寻”,可能太康玩不过弓箭哥,就逃到夏族铁杆粉丝斟寻这个土围子去避难。
弓箭哥和西部夏人PK,很多土围子老爷是不爽的,比如羲和部族,掌握天象历法的,就反对弓箭哥,遭到了讨伐。估计挨打后乘弓箭哥不注意,还是会伸出头抗议。太康躲在斟寻,估计也是干不动了,于是由老弟中康继续干,一定要夺回大夏江山。
中康在斟寻,后来又将夏王位子交给儿子相。这个阶段应该比较漫长,至少有几十年吧,反正有很多土围子支持夏。除了天文哥的部族之外,还有铁杆粉丝斟寻、斟灌。弓箭哥执政时代,属于东夷族群的回光返照,显然和舜这位东夷人的统治合法性不同。舜是贵族议会产生的合法君主,弓箭哥只是靠玩弓箭杀出来的僭主,不具有合法性。既然你没有合法性,那你抢来的东西,也可以被别人抢走,这叫黑吃黑。所以,弓箭哥抢来的僭主产业,后来又被另一位东夷人寒浞给抢了。
![]() |
寒浞乘后羿打猎的时候将其杀全家(真正的杀全家),成为新一代僭主。他重用自己的两个儿子,继续征伐支持夏残余力量的土围子。所以这场旷日持久的战争,还在继续。僭主寒浞先灭斟灌部族,再打斟寻,把夏王相给干掉了。相的老婆叫缗,当时身怀六甲,从墙洞逃走,跑到娘家有仍氏,生下少康(从小就身负血海深仇啊)。
少康长大后,寒浞继续杀到有仍氏,他逃向有虞氏。这个有虞氏,可能就是虞舜那个部族,属于东夷。这就有意思了,同样是东夷的虞、包括羲和,都支持夏王族。而东夷的弓箭哥基本是孤军奋战,后来还被同是东夷的寒浞干掉。这说明了啥?这说明了夏这个朝代确实具有了历史的合法性,就是说夏禹、夏启这两代人,真就奠定了合法性,一方面是世袭制的,大家要认夏的子孙,一方面是夏作为一个朝代,得到很多土围子老爷的认同——而且包括一些东夷部族。反过来看,弓箭哥和寒浞,则只拥有暴力,缺乏这种合法性。血缘合法性的强大在这个过程中体现得淋漓尽致。
少康这位遗腹子,就在虞的地盘上混,虞君将自己两个女儿嫁给少康(夏夷联姻),并将纶邑给了少康(估计是借给他的),但无论怎样,少康有了一座城,相当于刘备先生盘踞荆州,总算是地盘,哪怕是借的。史书说少康这时“有众一旅”。“众”这个字在甲骨卜辞中常见,是氏族组织的基本成员,其实当时部族男子,平时耕田,战争持兵器上阵,少康的人马,也就是这样一群农夫—战士。
少康同志盘踞纶邑,收集夏众,斟灌、斟寻这两个铁杆粉丝的残余势力也靠过来,联合一起,后来干掉寒浞,还有寒浞儿子建立的两个小封国,恢复了夏朝,即“少康中兴”。这个大波折,反映出来很多信息:1、王朝的父死子继,得到了几乎所有土围子老爷的公认和支持。所以少康这种遗子,只有血统优势,但也是合法的。2、夏朝的合法性,并不是完全建立在暴力基础之上。如果只是夏禹杀防风氏就能立威,那后羿、寒浞更能杀,但同属东夷的虞、羲和也并不支持后羿和寒浞。夏的合法性,还是土围子老爷们根据习惯、习俗为基础判定的。3、当时小共同体土围子的力量极其重要,如果没有斟寻、斟灌、有仍、有虞、羲和诸如此类大量土围子的支持,夏王族也不可能复国。
古本《竹书纪年》说“少康即位(即复国后继天子位),方夷来宾”,可见众多方国是支持夏的,跑来朝贺。而且方夷,应该以东夷系统的土围子为主,也能看出东夷诸族最终对夏合法性的承认。
少康之后,有一些王,如杼、泄、不降之类,史书对他们着墨不多,只是古本《竹书纪年》说杼在东海猎获了九尾狐狸什么的,反正不是什么大事。不过也能看出,夏人跑到东海去玩,这是夏王的势力完全能行之于东夷了。另外,没大事,也就表明王朝的稳定,所以那种夏威夷酋长家谱式的笔墨又来了——既然几百年都比较稳定,没啥好记得,那就继续记祖先名字就OK。
夏晚期一个王叫孔甲,比玩九尾狐狸那位名气大些。《史记》说他迷信鬼神,《左传》说“帝赐之乘龙”,孔甲不但养龙,还吃龙。《国语》记载说两条龙跑到孔甲的王庭,孔甲占卜后将龙的口水装在盒子里面,几百年后化为鼋,让宫女受孕,生下灭西周的褒姒小姐。反正这些传说中,孔甲同志的形象不是太好,要么傻乎乎地玩龙,吃龙,傻乎乎地收集龙口水,这口水在几百年后还产生了邪恶的褒姒小姐。。。
不过,清华楚简《厚父》记载孔甲,形象不太一样,孔甲被称为“先哲王”,而且有“孔甲之典刑(型)”,就是好国王的君主范儿了。根据楚简,夏禹、夏启和孔甲这三位被尊为夏人的“三后”。“哲”是聪明睿智的意思,这位孔甲同志,聪明睿智,而且当时玩龙,绝对是高科技,乘龙升天,差不多是现代人坐宇宙飞船的高逼格。孔甲热衷和龙打交道,上帝还给他赐龙,那是段位很高的。这位国王有“典型”,显然是国王的范儿,交通鬼神这些,其实都是当时习惯的重要部分,掌握这些超级特异功能,才能更好地处理诉讼嘛。按照习惯和传统,好国王就是该乘龙,正如中古英格兰好国王就是该像虔诚者爱德华那样折磨自己。
最后补充一下,夏桀之所以灭亡,并不是因为传说中什么酒池、妹喜,而是因为得罪了土围子老爷。他灭了有缗部族,还囚禁商汤。根据《国语·郑语》的记载,至少有昆吾、苏、顾、温、董这些土围子被夏给灭了。你当天子,合法性是来自于这些土围子,你干的事却和约翰王差不多,不断灭贵族,破坏游戏规则,那么对不起,国王你下台。金雀花家族干不好,兰开斯特家族上台来干。商汤伐夏,夏桀逃亡历山、有巢。根据《史记·夏本纪》,夏传了十三代,十六个王。古本《竹书纪年》说夏朝存在了四百七十一年。当然,夏桀之后,夏王朝被商取代了,但夏这个土围子继续存在。
洋人主流学界将文献中关于夏的记载,还是视为神话,而非历史。比如夏含夷、鲁惟一编的《剑桥中国上古史》,就是从商开始,绝口不谈夏。这个主要是学术范式之间差异造成的。
夏、商两代,其实还不是封建制,用王国维的话说,夏商时代的天子和诸侯,是盟主,西周封建制下面,才是君臣。我们可以将夏商天子、诸侯的关系理解为武侠小说里面的武林盟主和各大门派,各个土围子就是少林、武当、华山什么的,夏王就是嵩山派左冷禅。左冷禅你当了武林盟主,但你毕竟不是东方不败,能让岳不群什么的跪在你面前三跪九叩喊爷爷。岳不群不爽你,还是照样不买账。 东方不败体制的确立,其实是蒙元加朱重八,尤其是最后大清再添一把火的结果。
夏代的文物问题,主要是看把哪一段考古底层划为夏代。二里头,如果按照邹衡的标准,一期到四期都是夏朝。但碳十四做出来,二里头一期到四期也才两百年,不对头。二里头四期和偃师商城最下一层是并存的,换句话说,二里头宫殿和商朝是并存了几十年的。夏朝的开始,估计要从龙山文化晚期来算。
尧大致能对应龙山的陶寺,属于中期。 而且二里头也不能说就是夏的都城。正如今晚看到的,夏王朝的基础,其实就是很多门派掌门人在支持他,才有了这个武林盟主王朝几百年。当时遍地都是这类武林门派。有人说二里头是斟寻,如果是这样,那么就不是夏王都,而是一个土围子诸侯(也是夏的铁粉)的遗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