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色城堡与罗马尼亚购物中心
两年前《托尼厄德曼》引发了关于阶级意识形态上的大讨论,女主所在的公司负责帮助其他企业解雇员工,她居高临下俨然一副资本家的银幕形象颇受争议。有观点认为这种姿态十分恶心,尤其是看到『一群西装楚楚的所谓精英在第三世界国家首都的写字楼高层开会时往下张望贫民窟时满不在意』的画面。
看完《佛罗里达乐园》之后的几天,我不禁想起《托尼厄德曼》中罗马尼亚首都的大型百货购物中心,导演通过女演员之口说『那里比议会宫(罗马尼亚标志建筑)更有趣、更具罗马尼亚风格,人们逛着欧洲最大商场却囊中羞涩』,以及之后在车里她跟自己的老爸说『连开除一个工人你都要吓尿裤子,还怎么实现现代化?』这样的口气和姿态不知道作为观众的你会如何消化?其实一开始电影在坎城首映获得历史最高评价时,他们说这是个喜剧片,但我直到影片最后的裸体派对才不禁苦笑了一下,尴尬。非常尴尬。
整个电影弥漫着那种无法令人消化的“幽默”,而我更多看到的是女主那副冷漠自得(非贬义)的酷脸庞,甚至在结尾参加自己奶奶葬礼过后也是那副表情,这早就已经不是有的影评人所说的“文化隔膜”问题了。以我之见,这部电影的最大优点在于用所谓精英的视角表现了人与人的巨大疏离感,不论是同事、上下级还是家人,你看他们所谈又有哪些是出自自己内心?恐怕作为人本身也早已被那一套虚伪中产阶级精英路子所异化,裸装派对上穿一件衣服我看得都快要窒息了。
作为观众我们当然可以怒骂这部电影,因为它实在太冒犯了,但这是带着阶级(or选边站)眼光看问题。有的影评人认为这电影本身质量就差劲,不值一提。可能还有的就是像我这样的,觉得它确实显现了一些独到的特质,反映了当今世界上民族、社会、群体分化的惊人现实,我们究竟需要什么样的电影?
在看完《佛罗里达乐园》后,我似乎有了答案。这部电影我给了满星,正如我给了《美国甜心》满星,给了《我是布莱克》满星,给了《罗塞塔》等电影满星一样。
“紫色城堡”旁边的迪士尼乐园和罗马尼亚购物中心是不是一样我不知道,但是我知道评论里面说“美国人好吃懒做”的人应该和《托尼厄德曼》的女主是一种人,或者说他们看东西的眼光是一样的,缺乏怜悯、高度信奉社会体制,甚至是仇穷、“仇边缘”。
我欣赏这部电影,正是欣赏那棵树、那群人,以及曾经穷得连房租都付不起的导演本人,欣赏孩童最本色的真情流露,欣赏女演员带着别人家的小孩去迪士尼外面看烟火过生日,欣赏威廉达福极度内敛的暖汉形象。每年可以看很多片,但是看到这种电影,纯粹是我们的幸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