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妈
查看话题 >我们不在家的时候,父母在我们的家里做什么
(这是去年吧写的,当时发在杂志上。最近看到有那么多豆瓣朋友来看“我妈妈的朋友圈”,心里很意外也很感动。之前曾在豆瓣申请,想写一个专栏,专门写爸爸妈妈,就叫做,“有一天我们也会像他们一样老去”。但是被豆瓣专栏拒绝了,我想,是我写的不够好,或许,也没有什么人愿意看写父母的生活吧。现在,掏出这篇旧文,感恩来看和留下评论的你们,原来也有那么多人,和我一样,对父母,偶尔想起,偶尔忽略,偶尔厌烦,偶尔愧疚。)
1、
出差三天,回到家,一眼发现,餐桌被挪了位置。
餐厅是南北向的,旁边就是厨房。按通常的摆放规则,餐桌应该南北向摆在中间,上面是当初按这个位置挂好的吊灯,六把椅子分散四边——这,不是普遍和通俗的摆法吗?
但是此刻,它被横了过来。一头抵住墙。有一把椅子因此单出来了,靠在进门的墙角处,像是多余的事物,在我进来时,有点委屈的瞥我一下。
头顶的吊灯不再居中,倾斜到了餐桌左侧,作为一个并不讲究的非典型处女座,这失重的一幕,也让我视觉上有一些抓狂。
“外婆干的!”孩子言简意赅。
“前天放学以后,我刚一进门,外婆就宣布,桌子我重新挪了地方,你先选一个吃饭的座位吧!”
原先那样摆放,每个人都有固定的位置。横过来之后,的确,坐哪里需要家庭成员们重新确认。
“为什么要这样摆呢?”我问。
“外婆说了,这样显得家里的空间更大。”
长度一米六的餐桌,就这样横在了餐厅里,只需在上面放一台电脑和一个小地球仪,立刻就具备了一张小老板办公桌的气质。适合创业,我宽慰自己。
而曾经强势的拥有绝对话语权的妈妈,现在,在我的家里,也就只能指挥家具了。我心里默默想。
2、
刚搬家时,买了几个大盆植物,幻想着在我的勤奋侍弄下,它们郁郁葱葱,逐渐成就一种嚣张绿色的家居气候。
然而,在卖花人的三轮车上气派活着的它们,到了我家之后,便郁郁不得志,很快枯萎下去,最后,只剩下又高又大的鸡肋花盆。
作为旁观者的我妈,稳准狠的抓住时机,一举将它们“歼灭”,然后从她家里搬运来一批“精品”花卉。她是每天用买菜的小推车运送过来的,一天一盆,持之以恒。渐渐地,我家阳台就被占领了。
起初,它们还算老实,规矩地呆在南阳台,晒着从玻璃窗外透过来的阳光,但是有一天下班后我发现,它们被我妈变换了摆放位置,“悄悄进村”了。
一盆吊兰搭配着一个卫生间洗脚专座的小板凳,成套的被放进主卧。
花盆上写着“霜叶红于二月花”诗句的那盆君子兰,替换掉我从淘宝千里迢迢买回的仿真干花,摆在客厅两个沙发之间的茶几上。
枝叶披垂很有些长度的金边吊兰,堂皇地登上了柜式空调的顶——空调有些高度,花盆也重,我妈,这个七十多岁的老家伙,她在家是怎么做到的?!
那天回家,感觉走进了一个审美传统的退休老干部之家。沙发们若再披上三角钩花巾,扶手上再搭那么两块隔灰的毛巾,可以直接去拍上世纪的老电影。
3、
晚上散步时,总是不小心就拐进小区门口的花店,不小心就买下一盆一盆迷你多肉植物。
并且,现在出门不带钱完全没问题了,就连卖辣炒花甲的流动小推车,玻璃窗上都贴着大大的支付宝和微信的二维码。
为了那几盆多肉,我又特地上淘宝,买下叫做“ZAKKA三层室内阳台多肉实木花架”——原木,咖啡色,卖家图片上,它们被放在有着阳光和浅色木地板的家里,分层有序摆放着多肉植物和装饰小杂物,看上去,复古又文艺,是时尚杂志里的标本家居照。
我妈完全不干涉,冷眼看着我折腾着娇嫩的多肉和实木花架。很快,多肉们在她的意料中全部阵亡,她立即将我的号称ZAKKA风的实木花架转移到了阳台。
现在,它专门被用来披挂抹布——“这块是抹洗衣机的,这块是抹阳台外面晾衣杆的,这块擦桌子用的,这块擦马桶的,记住,别搞混了!“我妈向我郑重介绍属于她管辖的分工明细的抹布家族。
我看着小花架,它一定气我把它从淘宝搬到我家来了。
4、
小区门口又诞生了一家专门经营家庭收纳盒的小店。散步时,逛完小花店,我又情不自禁逛进这一家。
它家卖成套塑盒,冰箱冷冻室用的,冷藏室用的,储存大米用的,做冰淇淋用的,放泡菜用的——老板娘滔滔不绝讲述它们强大的功能,于是每次逛进去,我没有空手出来过。
“蓝盖子是冷冻用的,绿盖子是冷藏用的。这个小盒可以装切好的肉丝,这个大盒子可以装排骨,这个专门用来存放蔬菜,保鲜效果特别的好”——我展示着各种盒子,把老板娘讲给我听的话转述给我妈听,我妈敷衍应着。
第二天下班后我发现,它们被集体堆到阳台角落,冰箱里,仍然是各种塑袋和玻璃碗。
“我每天都买菜,要它们保什么鲜?放进去盖上盖子以后,我都想不起来里面是什么了!”我妈振振有词,认为我就是那个“不卖给你卖给谁的蠢家伙”。
不仅塑料盒子们的命运如此,我买回来的蒸锅,电压力锅,豆浆机,煮蛋器,榨汁机,在厨房统统见不到天日。我妈嫌我家的锅用得不称手,她把她家的镇宅老压力锅热情地用小拖车运送来,带到我家落户。
咖啡机和面包机,被她罩上了塑料袋,“挡灰”,蒙着脸呆在北阳台杂物堆里。
唯有镇宅的老压力锅,每天擦得雪亮的,傲然坐立于厨房中央,像个老太后。。
5、
和那些退休以后每天来儿女家帮忙做家事的父母一样,我妈每天风雨无阻来我家里“上班”,从上午到傍晚。除了兢兢业业做饭给我女儿吃,还负责在家里来回转悠和琢磨——抽油烟机是不是要擦了,卫生间浴缸该清洗了,如何让阳台变得更好看,如何让居住面积显得更大……
“有时间的话,不如休息休息吧!”
“但是不琢磨点事情,不是更着急吗?!”
所以,当我在单位里听着大会,当前方大屏上投影出——工业革命,万物互联,下一个风口,未来已来......我会忽然想到和这些时髦词语完全不搭的我的七十多岁的妈妈,此刻,她在我的家里,又在琢磨和折腾些什么呢?而在我们那个住宅小区,每一栋楼里,都活动着几个像我妈这样的“镇宅之宝”吧,在儿女上班孙辈上学的无聊漫长的空巢时刻里,他们,都在寂寞地做些什么?
1、
出差三天,回到家,一眼发现,餐桌被挪了位置。
餐厅是南北向的,旁边就是厨房。按通常的摆放规则,餐桌应该南北向摆在中间,上面是当初按这个位置挂好的吊灯,六把椅子分散四边——这,不是普遍和通俗的摆法吗?
但是此刻,它被横了过来。一头抵住墙。有一把椅子因此单出来了,靠在进门的墙角处,像是多余的事物,在我进来时,有点委屈的瞥我一下。
头顶的吊灯不再居中,倾斜到了餐桌左侧,作为一个并不讲究的非典型处女座,这失重的一幕,也让我视觉上有一些抓狂。
“外婆干的!”孩子言简意赅。
“前天放学以后,我刚一进门,外婆就宣布,桌子我重新挪了地方,你先选一个吃饭的座位吧!”
原先那样摆放,每个人都有固定的位置。横过来之后,的确,坐哪里需要家庭成员们重新确认。
“为什么要这样摆呢?”我问。
“外婆说了,这样显得家里的空间更大。”
长度一米六的餐桌,就这样横在了餐厅里,只需在上面放一台电脑和一个小地球仪,立刻就具备了一张小老板办公桌的气质。适合创业,我宽慰自己。
而曾经强势的拥有绝对话语权的妈妈,现在,在我的家里,也就只能指挥家具了。我心里默默想。
2、
刚搬家时,买了几个大盆植物,幻想着在我的勤奋侍弄下,它们郁郁葱葱,逐渐成就一种嚣张绿色的家居气候。
然而,在卖花人的三轮车上气派活着的它们,到了我家之后,便郁郁不得志,很快枯萎下去,最后,只剩下又高又大的鸡肋花盆。
作为旁观者的我妈,稳准狠的抓住时机,一举将它们“歼灭”,然后从她家里搬运来一批“精品”花卉。她是每天用买菜的小推车运送过来的,一天一盆,持之以恒。渐渐地,我家阳台就被占领了。
起初,它们还算老实,规矩地呆在南阳台,晒着从玻璃窗外透过来的阳光,但是有一天下班后我发现,它们被我妈变换了摆放位置,“悄悄进村”了。
一盆吊兰搭配着一个卫生间洗脚专座的小板凳,成套的被放进主卧。
花盆上写着“霜叶红于二月花”诗句的那盆君子兰,替换掉我从淘宝千里迢迢买回的仿真干花,摆在客厅两个沙发之间的茶几上。
枝叶披垂很有些长度的金边吊兰,堂皇地登上了柜式空调的顶——空调有些高度,花盆也重,我妈,这个七十多岁的老家伙,她在家是怎么做到的?!
那天回家,感觉走进了一个审美传统的退休老干部之家。沙发们若再披上三角钩花巾,扶手上再搭那么两块隔灰的毛巾,可以直接去拍上世纪的老电影。
3、
晚上散步时,总是不小心就拐进小区门口的花店,不小心就买下一盆一盆迷你多肉植物。
并且,现在出门不带钱完全没问题了,就连卖辣炒花甲的流动小推车,玻璃窗上都贴着大大的支付宝和微信的二维码。
为了那几盆多肉,我又特地上淘宝,买下叫做“ZAKKA三层室内阳台多肉实木花架”——原木,咖啡色,卖家图片上,它们被放在有着阳光和浅色木地板的家里,分层有序摆放着多肉植物和装饰小杂物,看上去,复古又文艺,是时尚杂志里的标本家居照。
我妈完全不干涉,冷眼看着我折腾着娇嫩的多肉和实木花架。很快,多肉们在她的意料中全部阵亡,她立即将我的号称ZAKKA风的实木花架转移到了阳台。
现在,它专门被用来披挂抹布——“这块是抹洗衣机的,这块是抹阳台外面晾衣杆的,这块擦桌子用的,这块擦马桶的,记住,别搞混了!“我妈向我郑重介绍属于她管辖的分工明细的抹布家族。
我看着小花架,它一定气我把它从淘宝搬到我家来了。
4、
小区门口又诞生了一家专门经营家庭收纳盒的小店。散步时,逛完小花店,我又情不自禁逛进这一家。
它家卖成套塑盒,冰箱冷冻室用的,冷藏室用的,储存大米用的,做冰淇淋用的,放泡菜用的——老板娘滔滔不绝讲述它们强大的功能,于是每次逛进去,我没有空手出来过。
“蓝盖子是冷冻用的,绿盖子是冷藏用的。这个小盒可以装切好的肉丝,这个大盒子可以装排骨,这个专门用来存放蔬菜,保鲜效果特别的好”——我展示着各种盒子,把老板娘讲给我听的话转述给我妈听,我妈敷衍应着。
第二天下班后我发现,它们被集体堆到阳台角落,冰箱里,仍然是各种塑袋和玻璃碗。
“我每天都买菜,要它们保什么鲜?放进去盖上盖子以后,我都想不起来里面是什么了!”我妈振振有词,认为我就是那个“不卖给你卖给谁的蠢家伙”。
不仅塑料盒子们的命运如此,我买回来的蒸锅,电压力锅,豆浆机,煮蛋器,榨汁机,在厨房统统见不到天日。我妈嫌我家的锅用得不称手,她把她家的镇宅老压力锅热情地用小拖车运送来,带到我家落户。
咖啡机和面包机,被她罩上了塑料袋,“挡灰”,蒙着脸呆在北阳台杂物堆里。
唯有镇宅的老压力锅,每天擦得雪亮的,傲然坐立于厨房中央,像个老太后。。
5、
和那些退休以后每天来儿女家帮忙做家事的父母一样,我妈每天风雨无阻来我家里“上班”,从上午到傍晚。除了兢兢业业做饭给我女儿吃,还负责在家里来回转悠和琢磨——抽油烟机是不是要擦了,卫生间浴缸该清洗了,如何让阳台变得更好看,如何让居住面积显得更大……
“有时间的话,不如休息休息吧!”
“但是不琢磨点事情,不是更着急吗?!”
所以,当我在单位里听着大会,当前方大屏上投影出——工业革命,万物互联,下一个风口,未来已来......我会忽然想到和这些时髦词语完全不搭的我的七十多岁的妈妈,此刻,她在我的家里,又在琢磨和折腾些什么呢?而在我们那个住宅小区,每一栋楼里,都活动着几个像我妈这样的“镇宅之宝”吧,在儿女上班孙辈上学的无聊漫长的空巢时刻里,他们,都在寂寞地做些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