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电影相关的七嘴八舌
Part1:一种嗜好及原因
当一个人看了一千部电影后,他会产生一种把这些电影全数罗列出来的冲动;当一个人把一千部电影全数罗列出来后,他还会产生一种分类并进行打分的冲动。
从这个角度来讲,评价一部电影的动机来自于丰富的阅片量。此外,在绝大多数情况下,有这样阅片量的人是决不允许一千部影片以一锅粥的形态混淆在记忆深处的,他会想方设法建立一个强大、私人、可靠的数据库,用来查阅各个维度的电影数据。唯有这样,关于一千部影片的记忆才不会随着时日的增长,从脑海中逐渐褪去。
综上,请允许我用简单几句介绍下我所建立的数据库:
1. 覆盖豆瓣电影条目上的所有字段。
2. 存储部分电影截图。
3. 独一无二的tag字段,用于将电影中的元素串联起来。(譬如《天鹅绒金矿》和《大都会传奇》都有“毛坯房”这个tag~~~)
4. 携带评分数据和短评文案。
为此我下决心学习python,但是在一位Java研发朋友花了半天帮我写好抓取脚本后,学习python的事就不了了之了。
我坚持数据库必须存储在本地,因为我不相信任何一家网站的服务器。在云服务盛行的今天,我已经察觉到一种反其道而行的势头,除我之外,一定还在更多人身上有所体现。AcFun可以倒闭,豆瓣也会,网易云音乐听着听着就没版权了,说不定哪天也得倒闭。更不能忍受的是,由于监管政策变幻无常,一些网站还会不声不响地删条目。
Part2:我如何定义五星?
我对入库的电影把控非常严格,不能有半点水分。我了解到有些无聊透顶的人会相互交流刷阅片量的经验,譬如用短片来凑数(豆瓣电影收录了非常多的短片条目),真是荒谬至极!为了一个枯燥的数字大费周折,比起挂着QQ升太阳的行为有过之而无不及。
一星的评价我很少给,因为从挑选影片之初,就已经避开了百分之九十九的垃圾。如果实在有一部烂片能伪装成良心之作被我临幸,那我才会给出一星的评价。回想近期的电影,《大世界》和《忌日快乐》就当典例。在看这些电影的时候,你会感受到一种羞辱。如果是坐在电脑前,大可直接叉掉,然后尽快忘记它;但若是坐在电影院里,就不得不忍受一种无形的鄙视——来自庸俗的观众们的致意远比直截了当的鄙视更让人坐立不安。
二星的评价其实与一星相差无几,但或许是我注意到了影片中不乏亮点,又或者是了解到影片背后一些值得讲述的故事,我便心慈手软地加上一颗星。在《圣鹿之死》中,我喜欢兰斯莫斯一贯的镜头风格和配乐,喜欢柯林·法瑞尔和妮可·基德曼两位演员,喜欢用神话故事照应剧情的神秘感;在《秘窗》中,我喜欢以作家为主角的题材,喜欢隐居湖边的生活环境;而《挪威的森林》,则是因为我对原著耿耿于怀。
三星与二星有天壤之别。能从我手里拿到三星的电影,已经拍得足够好了,因为这意味着我愿意花上两个小时宝贵的时间把它看完。从这个评级开始,就必须以更为全面的角度来进行评价。导演功力(含摄影、剪辑)、演员表演(含个人喜好)、剧情设计(含台词)是评分的三个基本方面;时间空间背景有时投其所好,成为决定我评分的一大隐藏因素;配乐、服装、语言则是加分的主要来源。《奇迹男孩》(差点因片名而放弃),赚眼泪的家庭剧,情节设计和镜头把握相当成熟,茱莉亚·罗伯茨的表演依旧极具感染力;《至暗时刻》,欣赏加里·奥德曼在表演上的创造力,紧张的剧情又一下子让我重拾看《敦刻尔克》的心情;《你的名字》,新海诚进军剧情长片的第一作,虽然有些聒噪,但念及旧情还是给了三星。
四星是全面强化版的三星。很多脍炙人口的经典、历经无数个颁奖季洗礼的佳作,可以在此谋得一席之地。《杰出公民》,精准的台词、别出心裁的反转;《看不见的客人》,出色的剪辑、扣人心弦的推理;《一次别离》,多维度的布局,丰富、犀利的内核;《海边的曼彻斯特》,海一样蓝色的悲伤久久不能释怀……当然还有些并未在电影节上大出风头的优秀作品被我捕获,像伊桑·霍克与莎莉·霍金斯主演的《莫娣》、文晏在海边小城拍的《嘉年华》等等,考虑到这种捕获的意义,我决定也为它们授予四星。
五星可遇而不可求。“好电影就是这样,在你有时两手一松,准备下堕随波而行时,它不期然地出现了,它击中你心中柔软的地方,提醒你最喜欢、需要的东西是什么。”当我看《颐和园》时,我带着对六代导演们的相见恨晚,随后打开了一片新世界的大门;当我看《德州巴黎》时,我深陷他们的寻找与相遇中,为他们祈求幸福;而在看《恋恋风尘》时,仅几个镜头过后,我就爱上了叫“阿云”的姑娘…… 五星是个很私人的东西,五星电影的名单就像你的一串密匙,现在用它可以打开你的心,也许在将来,在世界的某个角落,它还可以打开另一个人的心。
Part3:影评是什么?
以下借用一位前辈的原话:
电影是一种创造,影评,就是写作者用自己的创造力,和这个片子单挑。
用这个标准衡量,豆瓣的影评,真的是垃圾得没法说。
我觉得唯一有用的,就是介绍的背景资料。
你查到了幕后的一些故事,翻译出来,我对这样的人表示感谢。
至于讲感想的,我觉得,你的感想一点都不重要。
因为你是在排泄,而不是创造。
2018年2月 浦东
当一个人看了一千部电影后,他会产生一种把这些电影全数罗列出来的冲动;当一个人把一千部电影全数罗列出来后,他还会产生一种分类并进行打分的冲动。
从这个角度来讲,评价一部电影的动机来自于丰富的阅片量。此外,在绝大多数情况下,有这样阅片量的人是决不允许一千部影片以一锅粥的形态混淆在记忆深处的,他会想方设法建立一个强大、私人、可靠的数据库,用来查阅各个维度的电影数据。唯有这样,关于一千部影片的记忆才不会随着时日的增长,从脑海中逐渐褪去。
综上,请允许我用简单几句介绍下我所建立的数据库:
1. 覆盖豆瓣电影条目上的所有字段。
2. 存储部分电影截图。
3. 独一无二的tag字段,用于将电影中的元素串联起来。(譬如《天鹅绒金矿》和《大都会传奇》都有“毛坯房”这个tag~~~)
4. 携带评分数据和短评文案。
为此我下决心学习python,但是在一位Java研发朋友花了半天帮我写好抓取脚本后,学习python的事就不了了之了。
我坚持数据库必须存储在本地,因为我不相信任何一家网站的服务器。在云服务盛行的今天,我已经察觉到一种反其道而行的势头,除我之外,一定还在更多人身上有所体现。AcFun可以倒闭,豆瓣也会,网易云音乐听着听着就没版权了,说不定哪天也得倒闭。更不能忍受的是,由于监管政策变幻无常,一些网站还会不声不响地删条目。
Part2:我如何定义五星?
我对入库的电影把控非常严格,不能有半点水分。我了解到有些无聊透顶的人会相互交流刷阅片量的经验,譬如用短片来凑数(豆瓣电影收录了非常多的短片条目),真是荒谬至极!为了一个枯燥的数字大费周折,比起挂着QQ升太阳的行为有过之而无不及。
一星的评价我很少给,因为从挑选影片之初,就已经避开了百分之九十九的垃圾。如果实在有一部烂片能伪装成良心之作被我临幸,那我才会给出一星的评价。回想近期的电影,《大世界》和《忌日快乐》就当典例。在看这些电影的时候,你会感受到一种羞辱。如果是坐在电脑前,大可直接叉掉,然后尽快忘记它;但若是坐在电影院里,就不得不忍受一种无形的鄙视——来自庸俗的观众们的致意远比直截了当的鄙视更让人坐立不安。
二星的评价其实与一星相差无几,但或许是我注意到了影片中不乏亮点,又或者是了解到影片背后一些值得讲述的故事,我便心慈手软地加上一颗星。在《圣鹿之死》中,我喜欢兰斯莫斯一贯的镜头风格和配乐,喜欢柯林·法瑞尔和妮可·基德曼两位演员,喜欢用神话故事照应剧情的神秘感;在《秘窗》中,我喜欢以作家为主角的题材,喜欢隐居湖边的生活环境;而《挪威的森林》,则是因为我对原著耿耿于怀。
三星与二星有天壤之别。能从我手里拿到三星的电影,已经拍得足够好了,因为这意味着我愿意花上两个小时宝贵的时间把它看完。从这个评级开始,就必须以更为全面的角度来进行评价。导演功力(含摄影、剪辑)、演员表演(含个人喜好)、剧情设计(含台词)是评分的三个基本方面;时间空间背景有时投其所好,成为决定我评分的一大隐藏因素;配乐、服装、语言则是加分的主要来源。《奇迹男孩》(差点因片名而放弃),赚眼泪的家庭剧,情节设计和镜头把握相当成熟,茱莉亚·罗伯茨的表演依旧极具感染力;《至暗时刻》,欣赏加里·奥德曼在表演上的创造力,紧张的剧情又一下子让我重拾看《敦刻尔克》的心情;《你的名字》,新海诚进军剧情长片的第一作,虽然有些聒噪,但念及旧情还是给了三星。
四星是全面强化版的三星。很多脍炙人口的经典、历经无数个颁奖季洗礼的佳作,可以在此谋得一席之地。《杰出公民》,精准的台词、别出心裁的反转;《看不见的客人》,出色的剪辑、扣人心弦的推理;《一次别离》,多维度的布局,丰富、犀利的内核;《海边的曼彻斯特》,海一样蓝色的悲伤久久不能释怀……当然还有些并未在电影节上大出风头的优秀作品被我捕获,像伊桑·霍克与莎莉·霍金斯主演的《莫娣》、文晏在海边小城拍的《嘉年华》等等,考虑到这种捕获的意义,我决定也为它们授予四星。
五星可遇而不可求。“好电影就是这样,在你有时两手一松,准备下堕随波而行时,它不期然地出现了,它击中你心中柔软的地方,提醒你最喜欢、需要的东西是什么。”当我看《颐和园》时,我带着对六代导演们的相见恨晚,随后打开了一片新世界的大门;当我看《德州巴黎》时,我深陷他们的寻找与相遇中,为他们祈求幸福;而在看《恋恋风尘》时,仅几个镜头过后,我就爱上了叫“阿云”的姑娘…… 五星是个很私人的东西,五星电影的名单就像你的一串密匙,现在用它可以打开你的心,也许在将来,在世界的某个角落,它还可以打开另一个人的心。
Part3:影评是什么?
以下借用一位前辈的原话:
电影是一种创造,影评,就是写作者用自己的创造力,和这个片子单挑。
用这个标准衡量,豆瓣的影评,真的是垃圾得没法说。
我觉得唯一有用的,就是介绍的背景资料。
你查到了幕后的一些故事,翻译出来,我对这样的人表示感谢。
至于讲感想的,我觉得,你的感想一点都不重要。
因为你是在排泄,而不是创造。
2018年2月 浦东
还没人转发这篇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