带上你爱的人,去走四国遍路吧
我曾经想像过,如果有人向我求婚,我会先邀他与我一起四国遍路。然后,我才可以决定,未来的路,是否可以二人同行,一复一日,一步一心。
我曾经想像过,如果有人向我求婚,我会先邀他与我一起四国遍路:徒步一千两百公里,穿越四个日本古国,巡拜八十八座寺院;在山,手指为荆棘所破,在海,鞋子被沫浪舔食,风来,他的白衣裹紧,雨来,我的斗笠低垂;我们同怜古阶上的寂寞苔痕,又痴笑落花之死狂,道后温泉的水濯过我们起泡的双足,濑户内海的一片澄明刚好,化解心中的晦暗不明。然后,我才可以决定,未来的路,是否可以二人同行,一复一日,一步一心。

「一位圣者,一个罪人,一条四国遍路」
四国遍路,是日本一条已有一千两百年历史的古老朝圣路线,而我,正好是在一千二百年周年纪念的最后时分,第一次踏上这条路。

传统的宗教朝圣之旅,大多是循着圣者的足迹前往教主、圣人的出生或弘化之地,慕古而思忆,礼敬并祈祷。日本的四国遍路,却以罪人为开祖,其实是一条省思重生之路。
“遍路”是日语词汇,意思是“参拜、朝圣、巡礼”。同时“遍路”的日语发音又与“偏僻之路”相同,所以遍路也有:前往偏僻之地的意思。而“四国遍路”,是日本人对巡礼四国岛上八十八座佛教寺院的特定称谓。这八十八座寺院皆与真言宗第八祖、日本真言宗的开山祖师——空海大师有关系。空海大师俗名左伯真鱼,本就出生于此岛上的古讃岐国,即今日之香川县。大师入唐二十年,师学于西安青龙寺、惠果大师门下,受获传承付法,赐受灌顶法号:“遍照金刚”。大师回到日本,于弘仁六年(公元815年)再次回到岛上行脚、布教,所到之处留下种种胜迹。不过,空海大师却并不是四国遍路的开创者。
四国遍路之缘起,还要从卫门三郎说起。卫门三郎曾是一位贪吝、不仁的富翁,一日,他的家中来了一位化缘的行脚僧,本来梵文“比丘”,就是“乞士”之义,食时乞讨也非过分,卫门三郎却不但不予施食,更对僧人拳脚相加,恶语相向,更将僧人手中的钵打落在地,碎成八瓣。僧人却也并不嗔恼,只是转身默默离开。可事隔不久,卫门三郎的八个儿子,竟相继病逝,哀痛不已的卫门三郎方才醒觉:自己之前的恶劣行径,怕是伤害了圣人,所以得此报应。于是,卫门三郎决定出门寻找这位行脚僧人,并真诚地向他忏悔。可是卫门三郎巡游四国二十余次,一一参访各所寺院,都没能再次遇见当日的行脚僧,于是他决定反方向巡游,尝试着逆走,看能否遇上那位神秘的圣者。终于长期的风餐露宿使得卫门三郎筋疲力竭,在烧山寺附近倒下,就在他意识模糊之际,空海大师出现了,原来他就是当日的那位行脚僧。大师不光原谅了卫门三郎过去的恶行,还接受了他的皈依,帮助弥留之际的三郎超度,预言他来生将会转世为重情义之人。后人更因为当日被卫门三郎打落的僧钵裂为八瓣,而将卫门三郎称为:八莲大居士。
卫门三郎一次次巡拜的谢罪之旅,就是今日四国遍路的原型:环岛一千二百公里,穿越四个日本古国:阿波、土佐、伊豫、讃岐,即今日的:德岛县、高知县、爱媛县、香川县。而卫门三郎最后一次的逆走,也是今日四国遍路“逆打年“的来源。每逢闰年,便是四国遍路的”逆打年“——以倒序巡礼八十八座寺院。


「二人同行之爱,相互供养之恩」
这样的一条朝圣之路,听上去似乎并不适合浪漫的爱侣,但我却真的认为,它很适合即将共赴一生的两个人,携手践行。因为进入一段亲密关系,也意味着一部分自我的死去,意味着彼此妥协的同时又要有一致的坚决。一条不算艰险但也并不轻松的巡拜之路,四十五天的朝夕相处、相互关照,可以是一次很好的生活小试炼;而朝圣本身的深刻意味,也会是人生抉择之时的莫大加持。
一千二百年来,四国遍路上的朝圣者都必须穿戴上一种独特的装束,这一传统其实有着深沉的意义。遍路者所穿的白衣,象征着逝者入殓时的寿衣;斗笠上写有四句开悟偈:“迷故三界城,悟故十方空,本来无东西,何处有南北”。这四句偈语在日本常被书于棺材的顶盖,所以斗笠所象征的就是行者的棺材。遍路者手持的金刚杖,上书“同行二人”四字,并需要写上行者自己的名字。金刚杖一来代表空海大师,一路上与大师同行,所以金刚杖不可以随便放置,要视其与大师同等,要爱惜,敬护。一日终了,落宿之时,也要先洗净金刚杖的底部——为大师濯足。二来,在古代,要巡游四个古国,途中可能会遭遇毒虫野兽、险要关隘、战乱匪人……的确是时刻要与死亡并走,若行者意外亡故在路上,入殓后,这一根金刚杖将会被插于往生者的坟头,作为行者的墓碑。所以这一身装束所寓意的就是:遍路者应以赴死之心毅然上路,步步念死,每一步都在抖落尘劳,无有疑悔。时至今日,遍路之行已经毫无危险了,沿途的设施,足以让语言不通的外国朝圣者都能得到很好的照应。但这一份心怀无常的恭谨,难道不是人生行路中始终必须的心要吗?正因为最最珍贵的往往脆弱易逝,正因为此时此刻无论是美好抑或艰辛,都不可能重来,我们才更要一生悬命守护彼此、感念当下。
在日本,遍路者之间还有这样一个规矩:彼此相遇,不可以去打听对方是出于何种因缘,而开始遍路朝圣的。因为,能够下此大决定,以赴死之心四国遍路之人,往往都有其罪与罚,苦与求,在朝圣路上相遇,便是罪人与罪人的相遇,苦者跟苦者的相见,不问过往,不问所欲何求,是彼此的默契。所以一路巡拜,虽然跟很多人都会一再地碰面,我们也只是礼貌地相互鞠个躬,互相为对方轻声加油而已,却甚少攀谈,不作打听,这不光是出于对日本人一贯的距离感的理解与尊重,也是四国遍路之上的一份独特共识。
不过请稍等,要知道,在这看似疏离的同时,遍路上还有着一份更为独特的热情款待之礼,那就是“御接待“文化。
在四国遍路的途中,你会有很多次的机会,接受沿途民众对你的布施,这就是日语中的“御接待”之意。这不仅仅是因为你在遍路上乃是时刻与空海大师同行,民众认为在布施于你的同时,也是在供养大师;此外,接受御接待对于遍路者本身而言,也是一种修行与修为——要懂得不能给他人添麻烦;不要抱有被接待是理所当然的想法,始终保持谦逊与感激的心情;要学会接纳,愉快地接受款待,并回赠“纳扎”,也就是一种书有朝圣者名字生日、出生地等信息的名片;哪怕体力消耗,身体疲惫,对途中遇到的遍路者和当地民众都要精神饱满地致以问候。所谓“相互供养之恩”,便是朝圣者感谢民众对自己的布施,民众则感谢朝圣者给予他们布施的机会,双方都充满着欢喜。
很喜欢这一种微妙的距离,我们的亲密关系之中往往缺乏的正是这不问过往的尊重与有幸同行的感激,不是吗?

「方便为究竟,如实知自心」
为着一个伟大的目标,光明的未来,我们勇敢地出发了,但是要知道,任何一条路上,都会有无数个令人想要放弃的瞬间,就像无边的风雨与尘沙都无法阻挡的朝圣者,可能会为了一朵落花而停下,爱情的热烈与浓厚,也可能会输给婚姻细碎的日常。在最细微处用心,就是一种修行,无论是为爱,还是为悟。

在古代,四国遍路的方式唯有徒步一种,到了现代除了坚持徒步之外,还可以选择包车、公共交通工具、自行车遍路等等方式,都同样算是完成了遍路之旅。但无论选择的交通工具千年来有什么变化,在进入寺庙后,礼拜的次第与礼仪却依然是千年不变——
一礼,见面礼。

在日本,寺院往往都有山门,上书“某某山某某院”,这便是寺院的正式名称了。在四国遍路上的寺院,还会标明第几番,也就是巡拜的第几站,遍路者便可依照番数顺序巡拜。在山门之前,我们要先行一次鞠躬礼,怀着“现在开始请让我们打扰了”的心意恭敬一礼。此处总是容易令人联想到:“余生请请多多指教”的交付之情。
净手
在进入山门之后,我们会看到一处“御手洗”水舍。在此处,我们要先清净我们的身口意方可正式进入寺院。先以右手执长柄勺,清洗左手;再换左手执勺清洗右手,此为净身;再右手执勺,左手掬水而饮,然后后退一步将涑口水吐在水槽之外,此为净语;最后双手执勺,状如我们平日在汉地供香一般地,将勺中剩余的水倒出,缓缓顺长柄流下,这一份为后来者洗净自己用过的物件的关照之心,乃是净意之喻。一个熟谙此礼的信徒,可以仅用一勺水就流畅地完成所有步骤。而那些电视剧或者MTV里,拿起长柄勺就直接舀水喝的场景,是完全错误的,在日本可千万不要这么做,是要遭到嫌弃的呢。
敲钟
进入寺院,接下来会看到钟楼。在日本,钟、锣、磬等法器,都是在进入寺院正式礼拜之前先敲,在离去的时候不能再敲,若是一时忘记了,就要重新回到大殿礼拜,否则会不祥瑞。若是看到有人正在念经、祈祷,也不能大声敲钟磬,要时刻惦念他人,不造成干扰。

投纳扎
接下来,就是要面向正殿,往纳扎箱中投入纳扎,如果之前你有抄写经文,也可以将你的手书投入纳扎箱中。之前说过,纳扎是写上了各人姓名、生日、地址的一张薄纸片,相当于名片,有的人也会在纳扎的背面写上自己的心愿或者抄写一段心经,这都是可以的。

点灯,上香,结缘
再来就是点灯,上香和捐赠净财了。供灯是祈求获得如佛一般的出世间智慧,供香可清净烦恼垢障,这与汉传佛教意义是一样的,只是在日本有一些贴心的小秩序,是我们值得学习的。为着要顾念后来者的缘故,在日本寺院点灯的时候,大家会自觉地从灯架的最里面的上方开始放置,供香不超过三根线香,插香时从香炉的中间开始,香要插得正直,香头稍微冲着香炉的中心点,这样后来者来供灯、上香的时候就不容易被烫到手了。捐香油钱在日本,信众们不会追求金额,一般都只是往净财箱放入一个五日元的硬币,因为“五元”在日语里是“有缘”的谐音,求个好缘起而已。
诵经
此时正式开始参拜,在本堂,也就是寺院的正殿之前合掌礼敬,背诵,或者念诵经典,一般诵皈依文之后诵《心经》,然后念回向文即可。我有留意到的一点是,若是现场有超过两组人在,大家都会心照不宣地压低诵经的音量,尽量互不干扰。
参拜
在诵念经文之后,就可以去大师堂参拜了。在四国八十八灵场,每一个寺院都有大师堂,里面供奉着空海大师。到大师堂前,也请重复之前的从投纳扎开始的各个步骤。
纳经
最后便是纳经了。最初,因为印刷术并未普及,印刷成本高昂,寺院会鼓励读书人在参访寺院时,为寺院抄经,既是一种个人修行功德,也是帮助弘扬佛法、复制经典,这其实是一个在古代的中国就有的传统。在日本,寺院将新抄本纳入寺院的馆藏中,所以日语称为“纳经”。当抄经人将自己所抄经文交给寺院时,寺僧会在白纸上以红印泥盖上寺院的印章,作为一种签收证明与纪念,这种印章称为“朱印”或者“御朱印”。到了现代,抄经已并非必须,纳经成为了收集寺院的盖章,收获加持的方式,是个人朝圣的记录与纪念。纳经盖印时,需要向寺院支付小额供养,全日本的寺院纳经都会统一收取三百日元的纳经费。我完成了两次完整的四国遍路,所以在我的纳经本上,每一页都会有两个朱印,是的,每次遍路我们都要带上之前的纳经本,无论走多少遍,会一直使用同一本纳经本。在路上,我遇到过一生之中完成上百次遍路的朝圣者,他们的纳经本因为盖的朱印次数太多,已经变得一片通红,甚是震撼!
参拜每一座寺院的流程都是一致的,并不复杂,不过是五六个步骤而已,小一点的寺院,十五分钟已经足以完成整个过程。然而对于初次接触日本文化的我来说,一举一动之中都要不忘对他人的体谅与关照,学习放下自我,改变习气,真是需要一个适应过程的呢。好在遍路之上需要访遍八十八座寺院,我有机会一再地练习,一再地感受被他人在乎有多么的美好,从而于细微处一点一点学会如何在乎他人。我想,这也是一种无死的新生吧。

「人生即遍路」
我曾经两次完成四国遍路,当然,没有一次出发,是因为有人向我求婚,也不是因为我心有祈求。
遍路的传统之一,是在巡礼的路上,世俗的愿望最好从始至终只致心祈求一个,这个愿望便一定能够实现。可我总越是在容易满愿的圣地,越不敢轻易许愿啊,因为愈来愈觉得自己,于好坏、对错、福祸,实在是没有足够的智慧与眼量去判断,愿望成真就一定不会祸之所倚吗?谁都没有把握。所以只敢小声祈求:如果此事成办可以利益众生,愿它成办;如果此事失败可以利益众生,愿它失败;如果得到可以利益众生,愿我得到;如果失去可以利益众生,愿我失去;如果我们在一起可以利益众生,愿我们一直在一起,如果各自修行可以利益众生,愿我们各自修行。
我一共三次前往日本,走过四条不同的朝圣路线,圆满了五次完整巡拜,参访了超过一百五十座寺院。虽然如此,我想说的是,朝圣其实很累,也没有灵异圣迹,没有唯美神遇,就像是修行的本身:外在寂寞庸常,内里销金蚀骨。山海间的荒走或许会有各种惊喜的遭逢,可以被书写、被记录流传,心续里的生灭与转变,却只有自己能解悟、知晓,不可言说。
人生即遍路,谁人非行者?唯愿,行走不停步,曼珠沙华开一路。

-
Nuyoah🏂 赞了这篇日记 2024-12-11 20:02:14
-
晚晚ww 赞了这篇日记 2024-11-30 15:29:22
-
大头 赞了这篇日记 2023-08-11 07:36:56
-
夏沫 赞了这篇日记 2022-05-03 01:07:23
-
游客 赞了这篇日记 2021-08-22 01:01:53
-
卿余 赞了这篇日记 2020-11-12 22:13:39
-
麻小的vespa之夢 赞了这篇日记 2019-11-23 20:02:18
-
久宇 赞了这篇日记 2019-10-05 15:49:59
-
啵一口小鹿呀 赞了这篇日记 2019-09-30 09:45:13
-
豆友2312064 赞了这篇日记 2019-09-03 17:17:55
-
大复山鬼 赞了这篇日记 2019-08-11 13:18:25
-
梦竹 赞了这篇日记 2019-04-30 23:46:03
-
乌托邦的海豚螺 赞了这篇日记 2019-02-24 22:31:43
-
豆友153388505 赞了这篇日记 2019-02-21 01:52:27
-
樛木 赞了这篇日记 2018-09-05 19:02:37
-
空山 赞了这篇日记 2018-04-23 13:08:43
-
白沫寒 赞了这篇日记 2018-03-26 23:41:30
-
芭芭雅嘎 赞了这篇日记 2018-02-06 18:03: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