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赚钱的东西就没有价值?非也非也吧
最近看了用户然犀的两篇文章,让我这种好久都没有写过什么的人很想哔哔哔哔几句。“ 游戏旅行青蛙爆红?过了这周就会被遗忘”、“豆瓣衰落启示:只需尊重内容创造者的用户体验”中每字每句都让我仿若见天天呐喊流量为王,商业利益为重的某宝A记里的半桶水!
这两篇给人的感觉就是,无法实现资本增长的平台,无法推陈出新增加玩家投入的游戏,都是昙花一现没有长远发展眼光的。与我来看,这简直就是快餐文化崇拜在互联网领域的优秀诠释。一切以资本运作以及商业价值为基础展开,商业逻辑即可覆盖一切,价值是且仅是商业价值。用户已经完全从一个“人”的定义中被抽离出来,人不再是人,而是被具象化为一堆冰冷冷的数字,注册量多少,日活多少,黏度怎样。
豆瓣衰落启示一文指出:只需尊重内容创造者的用户体验”中作者标黑加粗的重要观点直指豆瓣上的优质内容无法像微博那样通过传播带来其巨大的商业价值,并且指出豆瓣造成人际的隔绝,也是信息的隔绝,毕竟受限于豆瓣的人际网络无法做到输出最大化,从而造成了优质用户的流失,继而使整个平台走向衰落。我认为这里最搞笑的就是,作者认为优质内容创作人创作内容为且仅为要红要赚钱!到底是什么信念、什么数据、什么逻辑支撑着作者能如此揣测每一位优质内容创造者的初衷呢?大概就是,价值等于商业价值的世界观吧!更何况,在现在信息量爆炸的时代里,单凭所谓”豆瓣圈子“就能造成信息隔离,作者也太小看现在互联网信息的能力了。
文章中指出:“真正创造内容的人,不是95%的丧用户,而是5%有输出的头脑,留住他们,就是留住了价值。”,有价值用户就是可以为平台带来经济利益的用户,其他用户就是没有价值的“绵羊”用户。且不论这5%的输出是否真的流失了,作者这种定义有价值用户的观点就让人匪夷所思。
价值比商业逻辑所能涵盖的东西更广阔。或许在作者一类人眼里看来,能赚钱的才是有价值的,或者干脆价值就等于钱。至于人?不存在的,赚钱的工具而已。
当然,在另一篇“ 游戏旅行青蛙爆红?过了这周就会被遗忘”的文章中,基于这种价值观的观点又再一次被无限放大了。“缺乏投入,也就没有沉没成本”,“无法通过游戏来施展自己的才干”,“无法通过游戏来展示自己的社(zhuang)交(bi)需求”,种种观点都是基于且仅基于商业价值来评价这款治愈系小游戏。
本人很同意冷血才女用户说的,豆瓣所谓的这些劣势才恰恰是它的宝贵之处,它让人感觉更像是一个健康的网络社区。一个健康的社交圈,难道不是物以类聚,志趣相投的人彼此成为朋友。仅仅作为人与人之间联系的纽带之一的社交圈,为什么不能保持它的单纯性,硬要用商业逻辑这一套去运作它,硬要将人与人之间基于信任、欣赏建立的纽带就硬要转化成利益相关的人脉?
最后,在郁郁不得志的人生低谷夜晚,打开尘封已久的动物之森,几年不见的小动物还记得你的名字,微笑的和你打招呼”好久不见了XXX,欢迎回来哦“的这一刻,就算是来自虚拟游戏的问候也能让你为之心暖一下:啊,原来我还没有被世界遗忘呢。也许很久很久以后,打开旅行青蛙,看见呱还在那儿陪你,给你带旅行土特产回来,心里也是会为之一振。这种游戏中带来的安慰感才是治愈类游戏的精髓所在吧!
私以为,以人为本,视人为人,才是一切产品的设计基础。人的需求千千万,并不是所有都能用商业标准来理解与量化。以钱为本的产品和运营,才是那个会被加速淘汰的辣鸡吧,手动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