局外人,追风筝,鹭与雪
标题为最近刚看完的三本书。
“读书”与“看书”应该是有些区别的。读书的时候会一行行一字字的读,没有掠过哪怕是一个标点符号。而看书则不然,虽不能说是一目十行那么夸张,但至少可以对某一个段落只是瞄一眼,产生大概的印象就迫不及待的跳到下一段。所以在这里,我会用“看书”两个字。但对于感兴趣的,亦或是晦涩难懂的,或描述惊艳的,会来回读两遍。
三个月来,我很少看书,不是说没有时间,也不是没有兴趣,只是在看书和其他事情都可以做的时候,无一例外的选择了其他事情。终于有一天,脑中定期响起那个该看两本书的闹钟,这时候的想法,大多是-“不能每年读书数量连国家的平均数都不到啊,万万不能干拖后腿的事情”。因此,这三本书是在短时间内快速看完的,多是在上班的地铁上,或是周末的闲暇时间。这三本书风格迥异,涉及的地域也有较大差距。
局外人,是在北非沿海的阿尔及尔。阿尔及尔这个城市最初是在丘吉尔的二战回忆录中读到,是当初英德两国的北非战场。在赤道附近,炎热是肯定的,但由于海边的缘故,凉爽的风也应是时常有的。气候和环境会对人的精神状态产生影响,这是毋庸置疑的。真正的问题在于,每个人在评价他人时,都是建立在自己对世界的认知亦或是价值观上的,这点很要命。
无论处在什么国家,什么气候,什么风俗习惯,只要是在人堆里,就必须要正视一件事情-周围的人是会对你的行为进行评价的,无论评价是否合理,是否偏颇,是否正确,你都改变不了,你还是要在众人的眼光下生活。
说到这一点,我又想到了“民主”一词,我曾经在一本关于希腊的书中见过,古希腊就已经有民主概念,每次重大事件,都需要全体人聚集到一个大广场,去讨论,争取达成一个共识。亚里士多德对于民主,有另外一个想法,全体人的讨论其实是没有意义的,他们很难达成共识,根本原因就是-每个人站在自己的认知上发表意见,每个人的意见都有差异。
追风筝,描写的是阿富汗的国家,命运,风俗。他们重视声誉,脸面。他们饱受战争的苦楚。当你身处和平盛世时,很难去想象那样的环境,也不愿去想象。无法深刻的了解到,同在一个星球上,就算风俗习惯有差异,但生活水平怎会有巨大的不同。《政治秩序的起源》一书中对国家有较全面的定义,国家形成的好处,其中一点是,能够产生公共机关和公共秩序,能让个人免于无缘无故的暴力。从这个角度来看,书中的阿富汗,已经很难再称之为一个国家,或者说,只能称为“弱国家,强社团”,意为社会团体(或外部政治力量)的能力和权利,明显强于国家政府。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梦想,同时默默祈祷能有实现这些梦想的环境。
鹭与雪,无意间发现这本书,由于获得直木奖的缘故,开始纳入书单。一开始看就被吸引,在两天内就看完了。上次看这么快的书还是东野圭吾的推理小说。这本书的描写很安静,安静下面是整个社会的躁动和人心的骚乱,对比十分强烈。其中提到了一种对比,是将不相关的两件事物联系起来,就像暗号或者暗语。
第一个有意思的对比是“赌博-猫”,由赌博想起了猫,这是很有意思的一点,想想整天在你脚边蹭来蹭去的猫,会不会喜欢赌博呢。另外一个对比,也是本书中点睛一笔,“骚乱-雪”,雪是恬静的,无声无息,白色掩埋一切。同样,仿照雪的方式,安静的彬彬有礼的社会,也掩埋着不能提及的骚乱。
开始便说了,三本书风格迥异,又由于在短时间读完,里面的情节在脑子里绕在一起,需要抽空把它们缕好分类。
“读书”与“看书”应该是有些区别的。读书的时候会一行行一字字的读,没有掠过哪怕是一个标点符号。而看书则不然,虽不能说是一目十行那么夸张,但至少可以对某一个段落只是瞄一眼,产生大概的印象就迫不及待的跳到下一段。所以在这里,我会用“看书”两个字。但对于感兴趣的,亦或是晦涩难懂的,或描述惊艳的,会来回读两遍。
三个月来,我很少看书,不是说没有时间,也不是没有兴趣,只是在看书和其他事情都可以做的时候,无一例外的选择了其他事情。终于有一天,脑中定期响起那个该看两本书的闹钟,这时候的想法,大多是-“不能每年读书数量连国家的平均数都不到啊,万万不能干拖后腿的事情”。因此,这三本书是在短时间内快速看完的,多是在上班的地铁上,或是周末的闲暇时间。这三本书风格迥异,涉及的地域也有较大差距。
局外人,是在北非沿海的阿尔及尔。阿尔及尔这个城市最初是在丘吉尔的二战回忆录中读到,是当初英德两国的北非战场。在赤道附近,炎热是肯定的,但由于海边的缘故,凉爽的风也应是时常有的。气候和环境会对人的精神状态产生影响,这是毋庸置疑的。真正的问题在于,每个人在评价他人时,都是建立在自己对世界的认知亦或是价值观上的,这点很要命。
无论处在什么国家,什么气候,什么风俗习惯,只要是在人堆里,就必须要正视一件事情-周围的人是会对你的行为进行评价的,无论评价是否合理,是否偏颇,是否正确,你都改变不了,你还是要在众人的眼光下生活。
说到这一点,我又想到了“民主”一词,我曾经在一本关于希腊的书中见过,古希腊就已经有民主概念,每次重大事件,都需要全体人聚集到一个大广场,去讨论,争取达成一个共识。亚里士多德对于民主,有另外一个想法,全体人的讨论其实是没有意义的,他们很难达成共识,根本原因就是-每个人站在自己的认知上发表意见,每个人的意见都有差异。
追风筝,描写的是阿富汗的国家,命运,风俗。他们重视声誉,脸面。他们饱受战争的苦楚。当你身处和平盛世时,很难去想象那样的环境,也不愿去想象。无法深刻的了解到,同在一个星球上,就算风俗习惯有差异,但生活水平怎会有巨大的不同。《政治秩序的起源》一书中对国家有较全面的定义,国家形成的好处,其中一点是,能够产生公共机关和公共秩序,能让个人免于无缘无故的暴力。从这个角度来看,书中的阿富汗,已经很难再称之为一个国家,或者说,只能称为“弱国家,强社团”,意为社会团体(或外部政治力量)的能力和权利,明显强于国家政府。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梦想,同时默默祈祷能有实现这些梦想的环境。
鹭与雪,无意间发现这本书,由于获得直木奖的缘故,开始纳入书单。一开始看就被吸引,在两天内就看完了。上次看这么快的书还是东野圭吾的推理小说。这本书的描写很安静,安静下面是整个社会的躁动和人心的骚乱,对比十分强烈。其中提到了一种对比,是将不相关的两件事物联系起来,就像暗号或者暗语。
第一个有意思的对比是“赌博-猫”,由赌博想起了猫,这是很有意思的一点,想想整天在你脚边蹭来蹭去的猫,会不会喜欢赌博呢。另外一个对比,也是本书中点睛一笔,“骚乱-雪”,雪是恬静的,无声无息,白色掩埋一切。同样,仿照雪的方式,安静的彬彬有礼的社会,也掩埋着不能提及的骚乱。
开始便说了,三本书风格迥异,又由于在短时间读完,里面的情节在脑子里绕在一起,需要抽空把它们缕好分类。
还没人赞这篇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