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春丨天地俱生 · 万物以荣

咏廿四气诗 · 立春正月节
唐元稹
春冬移律吕,天地换星霜。
冰泮游鱼跃,和风待柳芳。
早梅迎雨水,残雪怯朝阳。
万物含新意,同欢圣日长。


元稹(779年—831年),字微之,别字威明,河南府东都洛阳(今河南洛阳)人,唐朝著名诗人、文学家,父元宽,母郑氏,为北魏宗室鲜卑族拓跋部后裔,北魏昭成帝拓跋什翼犍十四世孙。
「律吕」是古代礼乐中的说法,有规则、标准的意思,是古代乐律的统称,十二律对应十二月。春天和冬天像乐律一样循环更替,天地如年岁周转。游动的鱼儿在冰冻渐渐溶解的河中时而跃出水面,温和的风静静等待柳树发出春天的气息,早早开放的梅花迎接着春日的第一场细雨,冬日里没有完全融化的雪也抵挡不住刚刚升起的太阳的温度了。世间万物都饱含着新的意义,一同欢庆着生机勃勃的春天。

立春是二十四节气的初始,意味冬季结束,从此进入春天。立春有三候,也就是在立春期间,自然界中会出现三种迹象:一候东风解冻,东风即春风。东风扇淑气,水木荣春晖。带着暖意的春风拂过大地,大地解冻,万物生机勃然而起,蛰伏了整个冬月的万物积蓄了充足的能量,沉睡的种子向着光的方向生长,在春天的暖阳里,破土而出。五天后,二候蜇虫始振,蛰虫是藏在泥土中过冬的虫豸。冬眠的蛰虫在冬日里等待春天的到来,等到立春之时,开始慢慢苏醒,舒活筋骨。再过五天,三候鱼陟负冰,陟,升也。春风送暖,河里的冰开始融化,盛寒之时潜伏于水下的鱼儿追随着温暖,迫不及待地来到水面上游动,而此时水面上还有一些碎冰,鱼与碎冰一起漂浮在水上,像鱼背负着冰,又像鱼与冰融为一体。因此又称为“鱼上冰”,后世常常以“鱼上冰”代称正月早春时令。
《黄帝内经》 春三月,此谓发陈。天地俱生,万物以荣,夜卧早起,广步于庭,被发缓形,以使志生,生而勿杀,予而勿夺,赏而勿罚,此春气之应,养生之道也;逆之则伤肝,夏为寒变,奉长者少。
春天是生发的季节,草木萌芽,使天地间焕然一新,出现一片生气勃勃的气象,所以把春三月叫做发陈。人是大自然中的生物之一,当然也不例外,为了顺从时序的变化规律,所以夜晚应睡就睡,早晨应该早早的起床,到院中去呼吸新鲜空气和散步,活动筋骨。头发也不可扎得太紧,使全身得到舒适。春天是万物生育的季节,初生之时,不可夺取它们生长的能,所以只应鉴赏,不应诛罚,这是春天的养生之道。违反了这个养生的道理,在人就要伤肝;因为肝属木,木应旺于春。如果人对春天的生发的能没有适应得好,因此而伤了肝,到了夏天就要得寒病,这是什么道理呢?因为不能顺着春天「生」的能来养生,就削弱了对夏天的适应能力。这就叫做「奉长者少」。
清晨撰此小文,与君共勉。
WinstonZ
2018.2.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