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0202 悖论与放弃

【此日记属于整理思绪一类,观点主要提取于参考目中的两个来源,再予以加工延伸。推荐阅读参考资料。】
悖论这个概念,也不是什么新鲜的东西,但真正令我记住的,是一个叫「说谎者岛」的故事:
一个旅行家漂洋过海,偶然之间发现了一个岛屿。登岸之后,有一位岛民上前打招呼,并向这位客人说明道:「我们这个岛上的人所说的话都是谎话,你千万别相信。」那这句话到底是真话还是假话呢?其实无论我们先假定它是真话还是假话,立刻便可以推导出截然相反的结论。
以前记住这个故事,主要是觉得这种逻辑游戏真好玩,在智力层面上绕来绕去有一种smart is the new sexy的愉悦感。但后来发现悖论不但是抽象世界里的一件玩具,在现实生活里也是处处可见,而且我们往往不会提防。
最泛滥的一个是「接纳自己」。当我们说这句话的时候,就暗示着其实我有一部分是不那么接纳自己的。如果我们不接纳那个不接纳自己的那部分,那还算「接纳自己」吗?如果我们要「接纳自己」,那可以接纳不接纳自己的那部分吗?
还有一个是「你要自信一点」。无数人跟我说过这句话,但当我尝试执行起来的时候,总是有些心虚地想:「现在要『自信』的我,应该是不太自信的吧,所以才想着要『自信』起来啊。」当我把这些疑惑告诉别人时,他们的反应是:「那是你没有真正地自信起来。」 这句话是多么熟悉啊,就像其他人说的那句一样 —— 你没有真正地接纳自己。
对的,在逻辑层面上,它们都是悖论。这个套子下可以塞进很多东西,尤其是那些听上去特别积极正面的词语,例如努力、外向、有主见;甚至你妈你女朋友跟你说:「你能不能自觉一点?!」也可能成为一个悖论。
当然,光是发现这些悖论是不够的,我们还是不太了解背后的产生机制,更无从下手。经过了几年的反复纠结,我觉得我大概摸到更深、更浅白的一层机理 —— 它涉及到一个叫「自我指涉」的概念,或者说是多重语义的性质。
以「接纳自己」为例,它第一层的意义指的是一种状态,一种内心冲突得到和解的大和谐状态;第二层语义作为一个动词,而问题就正正出现在这一层。当我们利用语言去理解世界的时候,最多使用的是SVO结构 (Subject - Verb - Object),比方说:「这(东西)是只布偶猫。」一般情况下是没什么问题的,因为它的运作是线性的,进得去也出得来;但当主体和客体指的是同一样东西时,就会陷入自我指涉的处境,进而出现上述的悖论。(编过程或者Excel的重度用家的看官应该都没忘记程序无数次死机就是因为self-referencing ... )
要解决这个内部逻辑的矛盾,可能唯一的方法就是放弃原来的招式 —— 即用「接纳」这个动作来尝试达到「接纳自己」的状态。而事实上,「接纳自己」的和谐状态,是来自于对真相的尊重,而不是幻想;是一种没有企图的近距离观察和抚摸,而不是利用达到和谐圆满作为诱饵对自己进行的一场善意的围剿。更重要的是,当你能够准确地捕捉到、进而描述出自己的想法和情绪时,是不是「接纳」已经没那么重要了。
现在有很多用书的书名叫做「从入门到精通」,于是有人戏称是「从入门到放弃」。其实还真是有点道理的,至少在面对生活中的悖论时,从入门到精进,方法在于放弃。
参考:
[1] 李松蔚,悖论与策略干预
[2] 刘未鹏,思维改变生活系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