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现内心(10-14岁)——养育女孩
![]() |
青春期的到来会在女孩们的天性中增加“观察自己”的视角。她感觉到自己正走向成年,许多非常明显的迹象让她不得不开始思考:我想成为一个怎样的女人?激动伴随着恐惧,甚至还有失去童年的自由与单纯的忧伤。这种情绪通常会让她更加愿意思考,也更加封闭自己。善于观察的父母应该能觉察到女儿这一时期的明显变化。这个年纪的女孩开始问自己:“我是谁?”“我想要什么?”“我的人生意义何在?”她对这些问题的回答将会影响下一个十年她的许多选择。
你要抓住她给你的一切机会——乘车在路上的时候,一起做什么事的时候,或者临睡前你坐在她床边的时候——倾听她,了解她对自己的生活,对周围世界的看法。你可以开始多和她分享一些你自己的生活,你少女时代的经历,你的信念和想法,她会很愿意倾听。突然之间,你会感觉年龄的差距并不那么遥远了。
在这个年龄段的女孩需要我们更多的关注和陪伴。这时她的内心还是一个孩子的内心,你需要帮助她发现内心,帮助她找到什么才是生活中最重要的东西。
“真正的教育不是装满一桶水,而是点燃一把火”。
什么是装满一桶水?就是你要求她去做什么,应该怎样去做。最后这个孩子就成为你所设计的一桶水,而且晃一晃就洒出来了,成为半桶水了。教育是点燃一把火,让这个孩子将火把燃烧起来。有的孩子在高中学习成绩一般,怎样让他学得更好?应该帮他建立理想。咱们的孩子,多数在上了初中、高中的时候,理想被打击掉了,他们不谈理想,眼里只是高考,考高分。因为父母就不谈理想,只要成绩。如果孩子要谈理想,父母会说:“你成绩那么差,还谈什么理想,你根本就做不到。”父母挖苦,这是最糟糕的教育方式,你以为讽刺、挖苦,孩子的成绩就提高了?
在这个阶段,我们需要多教导、多解释、多询问,我们要让她参与更多有意义的活动,我们需要帮她成长为一个出色的女人。但是我们不是把她推出去让她独自成长,也不会让她被周围世界的种种压力包围。
在10至14岁这个阶段,女孩的主要任务是扎根内心,发现自我。有很多方法可以做到这一点,其中最基本也是最简单的方法叫做:点燃火花。
我们爱我们的孩子,因此我们对她们的期望总是基于:希望她们能找到内心的满足。几乎所有的儿童和青少年都具备某种潜力——兴趣、热情、天赋或者关注。而这一切若能得到支持,就能为他们带来巨大的欢乐,为他们提供动力和指明方向。这些潜力,就是他们的“火花”。
什么叫点燃心中那把火呢?就是你要让孩子知道她无所不能。她心中想做什么事的话,她就一定能做到,她心中有理想的话,她一定会实现,而且爸爸妈妈帮助你去实现。教育家说,孩子心中有三个火种,把这三个火种点燃,就是孩子在10至14岁这一阶段,家长要做的最重要的工作。
第一个火种就是天赋。发现孩子身上的天赋,然后再把它发扬光大,告诉她,你在这方面很厉害,跟别人不一样,你要充分发挥你的优点。
第二个火种是性格。虽然没有天赋,但她性格跟别人不同。她的情商特别高。帮她培养情商。
第三个火种是责任。就是让她承担一个巨大任务。比如,有一个小孩子,在很小的时候就关心这个地球,她决定为未来做一些规划,这就是责任。哈佛大学学生在入学时要提交一份社会实践报告,他们喜欢招那些对社会有责任感的孩子。
找到她的火花只是个开始,作为父母,你还需要做很多严肃认真的工作,才能点燃火花,让它燃烧。还有什么比这更值得努力的吗?
一生当中,你女儿的火花也可能发生改变。作为成年人,我们知道自己有时会从一件事转移到另一件事,但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变得更专注,适应性更强。也积累了自信和创造力。而这些火花也让我们感受到生活的乐趣。有的火花最终成为我们的职业,有的不会,但却存在于“真正的自我”的内心深处。火花是存在于世界的一种方式——艺术家、创意工作者、作家、运动员、领袖、发明家——这是我们真实的自己,那火花会变成燃烧的火焰带给我们勃勃生机,直到我们生命的最后一刻。
不一样的朋友——朋友圈很重要。
某种活动或爱好能让女孩的内心更丰富和强大,除了“火花”理论外,还有一个原因是将女孩带入不同的人群中,这样她的视野会更开阔,看待自己的态度也更加积极。
女孩们常常会困在同一个类型的朋友群中,离开了家,她们就找不到自我评价的渠道了。如果同龄朋友过于负面或者破坏性太强,女孩很容易就会自怨自艾。但是朋友不一定是跟她一样的人。不同年龄的朋友也能给她带来各种益处:风趣智慧的年长的男性,内心强大,做事不拘一格的女性,或者其他学校的朋友。他们会比她更加成熟或者跟她有同样的爱好,这样的人像一面镜子,能让女孩看到不同的自己。
女孩不要被条条框框限制,跳出那些预先设定的所谓“女孩应该做的事”。不要让她的生活被课外班占满,而要帮助她找到真正能让她感到舒适的朋友,他们可以支持她,让她像花一样绽放。
榜样。
在这个阶段,最好是帮你的女儿找到一个女性榜样。作为父母,能成为她的榜样是最好的。对女孩来讲,妈妈是最好的榜样,如果妈妈做不到的话,妈妈脾气大,经常抓狂,那也不要难过,在周围人群当中找,比如,可以找一个姑妈、阿姨、妈妈的同事。这个人的特征是:能很好处理情绪问题,能够平静地处理生活中的各种波澜;这个人对这个世界有正确的价值观,她能给孩子提出有意义的价值、建议,视野很宽阔,能够让孩子看到外部世界。告诉孩子学习成绩都不是问题,都是小菜一碟。学习就是让你将来能看到什么。让孩子感受到,她根本不是局限在校园当中,这只是一个阶段,未来的世界很广阔。这时候你会发现这个孩子状态马上就变了。
一个很有名望的教授,影响了一个女孩考上了哈佛大学。这个教授经常跟那个女孩喝下午茶,跟她聊这个英式下午茶的来历,这个英式茶为什么会引发美国独立战争。他说哈佛大学旁边也有一个茶馆,非常棒,他很喜欢去。教授跟女孩就是讲外面的事情,描述这个世界,好像你哪都能去,而且每个地方都特别美,那里有美好的东西在等着你。那个女孩对外面的事情非常充满兴趣,她天天努力,是努力达到哈佛的要求,而不是去学习数学、物理、化学这些科目。她写论文,参加社会活动,她对社会负责。哈佛的甄选委员会人员说,他们录取的每一个中国女孩几乎都是完美的。
给你的孩子找一个榜样是非常重要的。
读书。
书籍也很重要,它既能启发灵感,也能成为我们心灵的避难所。阅读时,我们情不自禁地开始了一场内心的旅行,仿佛被牵引着要去填补字里行间的空白。这是电影做不到的。我们得以进入不同的生活,不同的场所,不同的时空,因而也了解了生活可以有很多可能性。很多人就是因为一本书而改变了人生。年轻人非常渴望精神食粮,书籍刚好能满足他们的需求。
良知。
十几岁的孩子将要经历两次骤变。一次是在13岁左右,这个时候,女孩们的思考能力似乎卡住了。这是因为大脑的前额皮质会在13岁左右迅速重建,因此让女孩变得非常骇子气,思维混乱,十分无助。这些表现会让人觉得很讨厌,但是她其实只是在重温自己的婴儿时代。到了14岁,一个完全不同的阶段就到来了。显得与所有人都格格不入。
这时帮助孩子发现她内心的感受,就是我们经常讲到“良知”这个词。就是王阳明讲到的:致良知。不是为自己找辩解的借口,是你心中知道自己做的对还是不对。比如说,强盗和小偷,也讨厌别人叫他强盗、小偷。那个人是小偷,他无恶不作,他杀人,他根本不觉得这是什么坏事,那这个人肯定没有良知。但是,当你面对他,叫他强盗的时候,他会杀你,因为,他不喜欢你叫他强盗。
良知,说明你内心有一个声音在,就是你人性善良天使是在的。这个时候,10-14岁孩子如果看了文学作品,让她跟你讨论这些人物性格、想法。当一个人会跟自己的内心对话的时候,他才真正找到了自我。这时你千万不要以为这是人格分裂。这是禅宗里讲的,主人温和在。就是现在控制你这个人的,到底是自己的良知,还是外在的情绪。我们很多人每天生活在被情绪控制当中,而不是自己的良知在控制你自己的行为。西方心理学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定义,叫做“我”,就是我是我的观察者。在孩子10到14岁时可以跟她讨论这样一些问题,然后让孩子知道自己内心的感受是什么。自己觉得是否开心,是否快乐。
内心丰富。
许多家长喜欢让孩子变得跟别人都差不多。比如孩子数学成绩是0,很多家长非常担心,马上给孩子找补课班,非得把成绩补上来。但是琼瑶、三毛数学成绩也是0,但她们很成功,琼瑶还有爱情,有家庭,还培养那么多年轻人。未必一个人数学差,她就不行。你要问她内心想要的东西是什么。有些人内心空无一物,他们自私、浅薄、焦虑、贪婪。一阵轻风就能把他们吹散。而内心丰富的人,就像扎根很深的大树,即便狂风大作,也能屹立不倒。
一个内心丰富的人,才是最重要的。
保持平静,让爱延续。
孩子在这个年龄段反叛,有时会让父母很生气,觉得不想再管她了。但此时决不能放弃你的女儿。她需要一个可供争执、吵闹和耍赖的对象,总得有人对她晓之以理。
多数时候她还是正常的,如果她表现得不可理喻,你也别大发雷霆。你需要面对,需要倾听,跟她讲道理,如果她也有理有据。你可以稍作让步,或者允许她保留不同意见。她正在学习成为自己,虽然她还不确定自己是谁。这段时间对父母来说相当不容易。传统的底线,比如保证安全、信守承诺,仍然有效。但是你也要有自己的朋友和社交需求,因为孩子在这个年龄,并不打算跟你做朋友。
还没人转发这篇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