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线城市生存报告
查看话题 >带娃“老漂”生活图鉴(上)
随孙辈流动的老人被称为“老漂族”,而且有统计数据说,我国“老漂族”已达1800万。那么,“老漂”们有哪 些故事呢?

1
因为女儿一个人在上海工作,我又刚退休,闲着也是闲着,就想着去看看女儿,到她那住上个把月。
一是为了照顾她,二呢,其实是听说她谈了男友,去给她把把关。决定好了之后,和还在上班的老伴打了声招呼,就到上海来了。
女儿上班,我就在家做家务,或者看看电视之类。大多时间,是我一个人,连个说话的人也没有,没事做的时候,总感觉自己像是在坐牢。
所以,闲下来就会选择去周围转转。我们住的这个小区,靠近著名的某社区,环境也不错。
只是感觉人气不太旺,不是很热闹。走出小区不远就有幼儿园,再多远一点就有一家小学,据说都是要打破头孩子才能进的好地方。
一到放学的点,幼儿园和小学门口都聚满了人,周围也就那儿最热闹。
很多课外的教学机构都喜欢在那个点往那凑,发发小传单、扫码送小礼品之类的,无怪乎就是想招徕生源。
除此之外,白天时能看到的大多是推着婴儿车,三三两两聚在一起聊天的老人。再或者会在菜场碰到几个看着眼熟的邻居,但大多时候点个头也就过了。
“看到社区黑板上周未有个‘老漂会’,我留了你的号码,替你报名了!”一天女儿在饭桌上这么跟我说。
“你怎么擅自做起我的主来!”我有些不高兴。
“那不是您说的嘛!说我不重视您!说我不关心您!您还说没有朋友!我替您报名就是要扩大你的交友圈,好让你在咱社区也交个朋友不是么?”女儿在那揶揄我道。
其实女儿说的也不无道理,我整天关在家里,怎么能认识到朋友。
2
周四的时候,我就接到了一个女孩的电话,原来是社区工作人员例行通知“老漂会”开会的电话。
在通知具体时间地点之后,也许还因为是新人参加的缘故,她还多问了我几个问题,我一一都回答了。
后来在对她问几人参加这样的问题时,我奇怪地发问道:“为什么还要问几人参加呀?”
工作人员回答“你是新人是不知道,好不容易有个休息日,老夫妻有时就是借这个机会才能休息一下的。”
她电话里停顿了一会压低声音,“有时老人家还会主动要求增加会议的次数呢!”
她在电话那头笑了,“所以,大多时候,夫妻俩都会参加。我们有时还会组织出游,会涉及到费用问题,所以人数统计是不能错的。”
通话结束后,我特地上网查了一下“老漂”这个词的意思。据说在中国有40%的城市家庭,存在祖辈为教养孙辈而从原居住地流动到孙辈居住城市的情况。
而这种随孙辈流动的老人被称为“老漂族”,而且有统计数据说,我国“老漂族”已达1800万。
“老漂会”的活动地点在社区中心的一处老年活动中心,我进去的时候,里面已黑压压坐了一圈老人在看电视。
不是说“老漂会”吗?怎么都在看电视,我有些纳闷。
“咦!你是新来的吧?”一个带上海腔的女人在我身边发问,我侧过头,看到了一对夫妻。
只是那么一打眼,就看出他们在“老漂会”中的突出来。他们衣着考究,年纪应该比我大些,但还是显得很年轻。
“是啊。”我局促地笑了笑。
“我们才来的时候,也是这样,熟悉了就好了。”他们笑着和我找了个空位置坐了下来。
经他们介绍我这才知道,“老漂会”原是小区居民自发的活动,后来因为参加的人越来越多,影响力大了,社区也参与进来了,提供场地和服务甚至还有机构提供了活动资金。
“看样子我应该比你大,叫我王哥吧!”男子说,他又指了指烫着大波浪的妻子“她姓何,你可以叫她何姐。”
“侬做啥事体?我自己会说话的好勿啦。”女人娇嗲的白了他丈夫一眼。
原来何姐是上海人,知青下放在安徽时遇到王哥,就留在小县城了。
后来儿子长大回到上海,成家立业,又添了孩子,他们也正好退休,就一起到上海来帮着带孩子了。
这时候,电视关了。
王哥侧身对我说:“每次家庭情感专家来做的专题讲课都是装装门面,结束后的分组讨论才是大家最喜欢的。”
“我就是看中这一点才来的!”何姐点点头,指指自己心的位置,“憋死了要吐一吐。”
果真如他们说的那样,专家的课也只是走了个形式。分组讨论一开始,那场面,简直太热闹了。
各种带孩子的分歧、委屈,听得人目瞪口呆。
有一个老人的话,让我很受触动“没想到老了老了,反倒开始漂泊了;漂泊倒也罢了,却成了老保姆了;老保姆也罢了,却成了理所应当了,做得越多埋怨越多……”
3
“老漂会”还是蛮有意思的,分组讨论时抱怨归抱怨,却也会有很多新鲜话题,比如说王哥就提出来,小孩进行某些兴趣的培训时,长辈也要跟着一起学。
他说这样才能保证跟孩子共同进步,也能更好的进行有力地辅导。
“难不成孩子学一样,你就跟着去学一样?”有老人质疑。
“我现在已学了跆拳道、绘画、声乐、书法……”王哥还在说,旁边却已乱成了一片,很明显大家都对王哥的话有所怀疑。
“那你还在为自己活吗?”终于有人来了这么一句。
王哥还想说什么,却被何姐一把拉住,怎么也不让他说了。
“老漂会”就是这样的地方,想说什么也不藏着掖着,意见不同也好,有些小争论也罢。过去了也就过去了。
没人一定要争出个是非来。更多是因为大家遭际相同,“老漂会”抱团取暖求安慰的方式还是很受老人们的欢迎。
在“老漂会”的日子我也很高兴,甚至还交到了朋友。
我们不止结伴晨练、散步,王哥和何姐还邀请我到他们家去做客。
在他们家,我亲眼见证了王哥培养小孙女的表现。何姐一边做家务一边和我说话,王哥则陪着孙女儿练声乐。
看到客厅边角有厚厚一摞报纸,走过去一翻,发觉上面全写的是毛笔字。
“你王哥写的。”何姐看我拿着报纸,有些骄傲,“他字写得不错吧!”话说完拉着我坐下,给我看她手机里王哥的照片。
王哥和她还有她儿子的合影,这中间我就看到了王哥身穿跆拳道服的一张照片。
“帅吧?”何姐笑着看着照片,把头转向了我,“他啊!就是聪明。学什么一学就会!我小孙女啊,就像他!”
大概也就在这时候,王哥带着小孙女出门了,说是要去学书法。
这次见面后不久,因好朋友开了家茶楼,我回去给她帮忙,没想到这一帮就是两年。
再次回到上海的两年后,我轻车熟路的来到了“老漂会”,但接连几次都没看到王哥和何姐的身影。
而我因为换了手机,存下的一些电话没有了,这其中就包括王哥和何姐的。那时,我们还没有加微信,所以联系起来,并不容易。
后来,我问工作人员近来怎么没看到王哥和何姐,她告诉我说王哥和何姐的儿子和儿媳在外地开了家公司,之后又添了二胎。
“他们哪有时间再来了哦!”接着她又补充,“他们啊!现在变化可大了!估计你再看见他们,会吓一跳!”
“变老了?”我问。
“何止是老。”工作人员说,“带个孩子老十年!还带俩!还不服输什么都要最好!那还不累?”

4
后来,我还是上门找他们去了。
开门时,还真被他俩的样子吓了一跳。他们真的像社区工作人员说的那样,变得老多了!
“妹妹还是老样子啊!”何姐拉着我的手有些羡慕,然后又摸摸自己的脸,“老多了吧?”她问我。
我看看头发花白的王哥,再看看她,有些言不由衷,“哪里啊!”
紧接着就看到了他们身后被婴儿车、玩具、书本还有各种零碎的东西占领了的客厅,“都是孩子闹腾的,没法子啊!”何姐有些不好意思。
“我羡慕都羡慕不过来呢,我家那个倒好,只谈恋爱不结婚。我想有个娃带都没有呢。”我努力地打圆场。
正说着话,就看到王哥、何姐的儿子和儿媳带着他们的女儿从房间出来了,他们显然是要出门。
看到我礼貌地打了声招呼,又对父母交待了几句,就出去了。
“要带就一起带出去!把小的留下来算什么事!还不是害得我们不能出门!”何姐突然把手中的东西一摔。
“他们这一代独生子女,不都是这样?不懂得换位思考的。你也别生气了。”王哥叹了口气。
原来,王哥、何姐的儿子他们要求稍大的孩子要开始单独睡一个房间了,这周回来时,恰好是孩子半夜上完厕所害怕,自己爬到了爷爷奶奶的床上一起睡了。
第二天,被儿子发现了。发起火来说,在孩子教育的问题上不能出尔反而,这样纵容孩子,只能让她越发任性。养一身的坏习惯以后,让他们以后怎么着手进行教育。
于是,就吵了起来。这不,将孩子带出去,就是要再进行一次单独教育。
其实大的从一生下来,就是王哥、何姐来带,从小时候没日没夜的照料,到了大了之后的日常照顾、接送,甚至是言传身教的教育都是老俩口在做。
现在添了个小的,还要陪着睡,什么时候醒了,什么时候饿了,都要陪在身边,一点马虎不得。
他们几乎是没有作息时间的,完全是围绕着孩子在转。
我问他们:“今后还去参加‘老漂会’的活动吗?”他们还没来得及回答,那边小的孩子就哭闹了起来,何姐连忙赶了过去。
王哥苦笑:“一刻都离不了人啊!忙得连休息的时间都没有,哪还能去哦!”
这之后,小区里偶尔能看见王哥和何姐,但我几乎从未看到他们同时出现过,不是王哥送大的上培训课,就是何姐推车推着小的匆匆赶路……
有一次又遇见何姐,我刚开口想和她说上几句,她却抱歉说自己要赶回家做饭,时间来不及了!
可正当我转身要走之时,却又见她折了回来,她大声喊住我,然后高兴地告诉我说,大孙女被选为一个国际歌唱比赛的参赛选手了!
“整个上海入选的只有十个人哦!”看她一脸幸福的样子,我却什么话也不出来。
未完待续……
扫码关注以下二维码 带娃“老漂生活图鉴” 下集更精彩!

带娃“老漂”生活图鉴(下)点击链接可至:https://www.douban.com/note/655884837/
-
云春曙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18-01-31 21:20: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