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五千言里的大千世界

易中天说:读孔得仁,读孟得义,读老得智,读庄得慧,读墨得力行,读韩得直面,读荀得自强。能仁能义,能力行能自强,这是我们读国学经典的意义。
或许有人觉得说,这不够直白,能不能再通俗点?也是可以的——就用网上一直在说的两个例子来说吧:
当你开心的时候,你可以说:
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
而不是只会说:
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
当你惆怅的时候,你可以说:
青鸟不传云外信,丁香空结雨中愁
而不是只会说:
唉,我好心塞...
这就是我们读国学的意义所在。我们以前想过的和没有想过的,前人都给了我们答案。 我们不是没有答案,而是对答案视而不见,这是我们的巨大损失。现在,有一个机会可以让你弥补这个损失。
对现代人最有价值的一本“道德经”讲解
新年伊始国学系列开年之作《老子之道》在各大书城及网店热销。新作由著名作者白云先生撰写,有读者将这本《老子之道》评价为对现代人最有价值的一本“道德经”讲解。书中作者把道德经定位为圣王之学,阐述了书中治国安民的至高智慧。并对后世愚人对“道德经”做出的流俗、错误的解读一一进行了反驳,起到了正本清源的作用。本书的出版意义在于让读者清楚的认识“道”的意义,认识“无为”的含义,并从中学习领悟“道德经”的智慧:认识万物规律,顺应宇宙规律,勤勉有追求,自强不息。

作为中国第一部系统的哲学著作,“道德经”的价值是不言而喻的,尽管它只有短短的五千言。但就是在这五千言里,却包含着诸多为人、治国普世原理,应该说,它是一本人生观的启蒙理论。所以,梁启超先生说,老子的大功德是在替中国创造出一种有系统的哲学。他的哲学,虽然草创,但规模很宏大,提出许多问题供后人研究。他的人生观,是极高尚而极适用。
道是什么?其实就是自然规律。人类生存在这个世界上,可以做的事情很多,但人类唯一无法改变的,就是自然的规律。因此,“道德经”中讲,世间一切事物都是在相对运动中的,除了道是永恒的。既然人类无法改变自然规律,那么人就应该更好的遵从于自然规律。

唐代诗人李商隐在《安定城楼》一诗中写道:“永忆江湖归白发,欲回天地入扁舟。”它道出的,正是人们千百年来在出世与入世中徘徊的矛盾心理。从古自今,有多少人在修齐治平的洪流里里摸爬滚打几十年,却依然不能成就自己所谓的理想。而这时,更应该有一种思想来指引人们从逆境中走出来,去追求自己“平和的灵魂”。
这种意义在今天这样一个浮躁的社会下愈加明显。当人们在忙忙碌碌中耗尽岁月,为利益所驱使,为琐事而愁苦时,若是有“道德经”的指引,去开启了一个“平和的灵魂“的内心世界,让他从外界的纷扰中保有一份属于自己的宁静。这样才能让自己获得完全的心灵自由,达到天人合一的最高精神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