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个房间都有故事
查看话题 >两个房间的故事
房间作为一个格子,本身是不会产生故事的。哪怕在建造它时发生了什么奇闻轶事,也是外物——人,加之于它身上的。房间本身没有故事,房间里的人和物品有故事,他们都在这个房间里,于是这个房间也就有故事了。其实房间很可怜,哪怕曾经一度充满故事的它,在人和物离开之后,最后剩下的,也只有“这个房间曾经有过故事”的故事。连最后的价值,都由他物赋予。所以我不打算讲房间,我想讲房间里的人,物。
我曾经有一位太奶奶,老人家是九十五还是九十六离开的,也算是喜丧了。(时间久了这都记不住了,对死者来说,很残酷吧?可记住了的话,对生者,就又是另一种意义上的残酷了。)她是老时代的人了,住在一栋两层的小石头房子里,说它小是真的没错:狭窄逼仄的空间,当时十多岁的我进去了无论去哪都需要侧着身子过去。也许只有那个岁数,瘦弱驼背的太奶奶可以在里面行动自如吧。里面是烧柴火,勉强可辨认的,黑乎乎的土灶和同样黑乎乎的柴火,这灶煮了几十年清粥;有一条木制长凳,无所适从地躺在那里,它的块头不太适合在这里生存;有一个需要我妈来挑水打满的水缸,上面小心翼翼地浮着看不见本色的瓢。我妈去挑水时,有时候我会跟着去,那时太奶奶会很开心,苍老的面庞会绽放出朝气的微笑,配上嘴巴里面的几颗坚守阵地的牙,最直观地,看得出她多么开心。她就会拉着我上二楼,把农村喜事会全村发放而她舍不得吃的各类糖果,糕点,献宝似的拿出来,一个劲往我怀里塞。糕点软的,糖果没牙也不是不能吃。生活清苦的她还是留着,一直等着我过去才会拿出来。二楼是太奶奶睡觉的地方,有个太阳微微可以照进来的小窗户,一张很有历史感的床,还有一些东西,我忘了,但和上述物品的风格也都差不多。一种无可奈何的破败。
太奶奶是一个但凡有点一个点不容易储藏好东西,她就会会拖着佝偻的身体,从她的小破楼出来,走几百米送给我们的人;是一个来我家,怎么劝她都脱了鞋子进来的人,是一个让人心疼的人。她是一个真正的长辈,各个方面,各种意义的长辈。但为什么她会过这种生活?这就牵扯到另一个房间里的另一个人,这位各种意义上都不算长辈的人。
这位是我的奶奶,我是闽南人,我们这的风俗,一位老张者,他的赡养义务是他的下一代为主,然后下一代的下一代为辅。比如我太奶奶生病,我这位奶奶应该不离左右,尽心服侍。几位儿媳,就是我妈和妯娌应该为辅,在我奶奶坚持不住的时候,或者是平时有空去一下。这才是正常的。据说是为了上一代给下一代做好榜样,让孝道一代一代传下去。听起来也没什么毛病。我相信很多地方也有这种习俗。但是,一直到我太奶去世,我的这位奶奶,不曾亲手为我太奶奶换洗过一次衣物,不曾亲手喂她一口水,期间在我妈和妯娌尽心尽力的时候,这位我的奶奶出现过一次,哪怕老人依旧最放不下她,不太能出声的声带依旧在磕磕绊绊地叫她的名字,她就用当时初三的我都看得出来的敷衍和嫌弃,应付一下,然后毫无表示地走了。
太奶奶知道自己是奶奶应该负的责任,媳妇或者妯娌哪个人接纳她进了家(其实真的,我妈和我一个小姑曾打算轮流赡养),都是在打她女儿,我这位奶奶的脸,所以太奶奶不能让几位孙媳赡养。太奶奶是旧时代的人,太爷爷娶她做二老婆,就只有这个女儿。呵,所以种种情况不再赘述。最后,在她临终的床前,我和几位堂兄弟姐妹,我妈和几位阿姨,我爸和其他叔伯,都到了,只有这位“奶奶”,在门外,说什么她怕这种场景,从始至终不曾跨入门内半步。葬礼结束后,我妈和其他几位村里人谈起,村里人都说,大意我翻译一下就是“此獠必定不得善终”和“我从未见过如此厚颜无耻之人”
写这篇文章,我已经无意再声讨什么了,我已经大学了,知道除了道德谴责也没什么好的途径惩罚,点醒这位“好奶奶”,更知道道德通常是无力的,它只对在乎它的人起作用。哪怕人人都觉得她配不上我妈和妯娌的赡养,即便她听了这些言论居然放出自己临终要先吞药自行了断的疯狂言论{WTF?我倒是希望您能不等到那天呢。}但只要我们这些人还在意道德,就不能摆脱她,更别提按我们本心照顾太奶奶。
如今,太奶奶的房间,自从那年之后我已经没有去过了,我总是能记得她很宝贝地拿出包好的东西塞我怀里的场景,那些和土灶差不多年纪的各类用品,头上包的,老一辈爱包的花巾,有时候拿着东西来找我的场景,进了门看到光洁的地板怎么拉都要脱鞋的拘板,带着老一辈可爱又可怜的固执的太奶奶,爱护了一辈子,自我奶奶到我的这一大群小辈,在她需要被爱护的时候,直到最终也没有得到最合理,最应该呵护她的人的呵护。
新年了,祝愿太奶奶在那个最美的地方一切安好
我曾经有一位太奶奶,老人家是九十五还是九十六离开的,也算是喜丧了。(时间久了这都记不住了,对死者来说,很残酷吧?可记住了的话,对生者,就又是另一种意义上的残酷了。)她是老时代的人了,住在一栋两层的小石头房子里,说它小是真的没错:狭窄逼仄的空间,当时十多岁的我进去了无论去哪都需要侧着身子过去。也许只有那个岁数,瘦弱驼背的太奶奶可以在里面行动自如吧。里面是烧柴火,勉强可辨认的,黑乎乎的土灶和同样黑乎乎的柴火,这灶煮了几十年清粥;有一条木制长凳,无所适从地躺在那里,它的块头不太适合在这里生存;有一个需要我妈来挑水打满的水缸,上面小心翼翼地浮着看不见本色的瓢。我妈去挑水时,有时候我会跟着去,那时太奶奶会很开心,苍老的面庞会绽放出朝气的微笑,配上嘴巴里面的几颗坚守阵地的牙,最直观地,看得出她多么开心。她就会拉着我上二楼,把农村喜事会全村发放而她舍不得吃的各类糖果,糕点,献宝似的拿出来,一个劲往我怀里塞。糕点软的,糖果没牙也不是不能吃。生活清苦的她还是留着,一直等着我过去才会拿出来。二楼是太奶奶睡觉的地方,有个太阳微微可以照进来的小窗户,一张很有历史感的床,还有一些东西,我忘了,但和上述物品的风格也都差不多。一种无可奈何的破败。
太奶奶是一个但凡有点一个点不容易储藏好东西,她就会会拖着佝偻的身体,从她的小破楼出来,走几百米送给我们的人;是一个来我家,怎么劝她都脱了鞋子进来的人,是一个让人心疼的人。她是一个真正的长辈,各个方面,各种意义的长辈。但为什么她会过这种生活?这就牵扯到另一个房间里的另一个人,这位各种意义上都不算长辈的人。
这位是我的奶奶,我是闽南人,我们这的风俗,一位老张者,他的赡养义务是他的下一代为主,然后下一代的下一代为辅。比如我太奶奶生病,我这位奶奶应该不离左右,尽心服侍。几位儿媳,就是我妈和妯娌应该为辅,在我奶奶坚持不住的时候,或者是平时有空去一下。这才是正常的。据说是为了上一代给下一代做好榜样,让孝道一代一代传下去。听起来也没什么毛病。我相信很多地方也有这种习俗。但是,一直到我太奶去世,我的这位奶奶,不曾亲手为我太奶奶换洗过一次衣物,不曾亲手喂她一口水,期间在我妈和妯娌尽心尽力的时候,这位我的奶奶出现过一次,哪怕老人依旧最放不下她,不太能出声的声带依旧在磕磕绊绊地叫她的名字,她就用当时初三的我都看得出来的敷衍和嫌弃,应付一下,然后毫无表示地走了。
太奶奶知道自己是奶奶应该负的责任,媳妇或者妯娌哪个人接纳她进了家(其实真的,我妈和我一个小姑曾打算轮流赡养),都是在打她女儿,我这位奶奶的脸,所以太奶奶不能让几位孙媳赡养。太奶奶是旧时代的人,太爷爷娶她做二老婆,就只有这个女儿。呵,所以种种情况不再赘述。最后,在她临终的床前,我和几位堂兄弟姐妹,我妈和几位阿姨,我爸和其他叔伯,都到了,只有这位“奶奶”,在门外,说什么她怕这种场景,从始至终不曾跨入门内半步。葬礼结束后,我妈和其他几位村里人谈起,村里人都说,大意我翻译一下就是“此獠必定不得善终”和“我从未见过如此厚颜无耻之人”
写这篇文章,我已经无意再声讨什么了,我已经大学了,知道除了道德谴责也没什么好的途径惩罚,点醒这位“好奶奶”,更知道道德通常是无力的,它只对在乎它的人起作用。哪怕人人都觉得她配不上我妈和妯娌的赡养,即便她听了这些言论居然放出自己临终要先吞药自行了断的疯狂言论{WTF?我倒是希望您能不等到那天呢。}但只要我们这些人还在意道德,就不能摆脱她,更别提按我们本心照顾太奶奶。
如今,太奶奶的房间,自从那年之后我已经没有去过了,我总是能记得她很宝贝地拿出包好的东西塞我怀里的场景,那些和土灶差不多年纪的各类用品,头上包的,老一辈爱包的花巾,有时候拿着东西来找我的场景,进了门看到光洁的地板怎么拉都要脱鞋的拘板,带着老一辈可爱又可怜的固执的太奶奶,爱护了一辈子,自我奶奶到我的这一大群小辈,在她需要被爱护的时候,直到最终也没有得到最合理,最应该呵护她的人的呵护。
新年了,祝愿太奶奶在那个最美的地方一切安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