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灭收藏夹——阅读笔记
主要是为自己看,所以理解了的就不放图片了
东京工业大学校园建筑三例
“结构作为建筑表达的一种载体。日本大学名誉教授斋藤公男提出了“Archi-neering Design”的概念,用来代表这种“建筑与工程技术”设计的一体化。”……“结构工程师应当以“结构设计+”为目标”
附属图书馆,2011
建筑设计:安田幸一 研究室、佐藤総合計画
结构设计:竹内徹 研究室, 佐藤総合計画
建筑师为退让校园中轴线,将图书馆设在地下,剩余场地为三角形,上部作为自习教室,要求一层不设柱作为地下图书馆入口及通道。将V柱柱脚设在三角形个边中点,三组V形柱支承于屋顶实现悬挑。地下预制S形梁将开槽与设备管线、照明结合。
绿丘1号馆,2005
建筑设计:安田幸一 研究室
结构设计:竹内徹 研究室
入口雨棚使用钢纤维增强混凝土制作,板厚15mm
绿丘6号馆,2011
建筑设计:奥山信一 研究室
结构设计:竹内徹 研究室
“结构及建筑外观”,棋盘状分布的剪力墙作为外立面。地震时墙体延性较差,结构师在剪力墙(外立面的)内侧增加一套框架结构(夹层设置楼梯?),使得内部空间相对自由外部保持建筑师对外立面剪力墙韵律的要求。外漏梁柱为保持建筑外立面,宽度统一为400mm。
走向后当代的存在论 ——沉思自主性、批判性,以及此刻我们能做些什么?
H老师在谈到库哈斯曾提到从塔夫里引出的从资本影响建筑及建筑对资本回应的线索。现代、现代性、后现代、后当代在学校各种讲座中反复提及,但我并不能清楚区分,这些概念既与时间相关又是程度的表述,概念之间所覆盖的范围也互为子集交集。本来不是关心理论的人,听得多了也想更明白一点。
字典:
建筑先在性(anteriority):建筑逻辑之先在的,是建筑的可能性条件,它与建筑组成辩证的对应关系。(德国哲学)
建筑的自主性计划(autonomy project)20C70s技术的影响,建筑以结构主义、现象学等“颠覆了欧洲的哲学传统,把建筑带回到建筑本身”回应,对建筑自身的强调衍生影射哲学概念。
(history中带有文化和技术的发展历史的内容)
将技术与先在作为建筑中两个相互纠缠但并不相对立的
举例柯布的例子,主要是其后期的设计作为柯布本人的直接对应,(印度的自然)而不是前期借助古典规则与新机械形象的对应。
70年代举,埃森曼对威尼斯卡纳雷吉欧城市广场方案,场地中采用柯布曾在码头附近做的医院方案的网格而与实际码头基地无关,用概念创造概念,以参照代替基地。“技术的进步已经超越了工业化进程,已经不允许我们再去暗示什么。我们现在面临着两种选择:不合时宜地持续对时代抱有希望,或是接受让人绝望的生存条件。”……“我们失去了表达的能力,于是我们要表达我们失去表达的能力。而这个作品正用建筑的语言表达了建筑表达的不可能(to signify architecturally the impossibility of architectural significance)。”(无根基即为根基)
蒸汽作为建筑,介于艺术装置与位置(平台)之间,Diller Scofidio + Renfro的Blur Building, 2002,被认为是“走出自主性(争论)建筑”,对待history高度抽象,技术隐藏在视觉效果之后。
将技术与history在建筑上的对应,借助拉康哲学的三元关系划分三种对应状况
“表现的(performance)……超越了形象(figure)”
“这个邪魔附身的交叉点可以是所谓“描述性”的文化研究、物质文化研究,或者是媒介研究。就建筑史学家而言,这有关于面对其他学科、其他手段的时候的那种不安全感……借此我能够理解建筑史学对文化研究和媒介研究的很多介入——这里这些研究所假定的,是史学过程的研究应该抑制理论(其实很多人已经对此直言无忌),特别是要抑制与理论结伴而来的形式细读,从而移向某种实用主义史学、语境与多语境(multiple context),及所谓的“日常”(everyday)……技术,作为一种对程式和操作的因循,是被认为先于且无需借助于理论话语和理论框架而存在的。”(我没看懂他说的意思,又读了公众号“小形式”的文章,依旧没弄清他是希望借助理论而不是技术现象来阅读分析建筑,于借助哲学概念的区别)
来!听赫尔佐格最新的思想独白
(极喜欢ArcDog的静帧视频)
“早期,赫尔佐格和德梅隆就尝试在材料和构建中融入有趣的个人化设计……2008年以后他们的方案渐渐减少了以前对建筑学品质的创新,试图以设计的模范化和材料构建的重复化来达到建设速度和施工品质的保障。他们对未来的把控是基于当前的技术水平、城市的自我定位和未来的建筑品质需求做的中和调试。”
对:形式—建筑(物质—材料)—结构的模糊关系,“美国建筑评论家杰弗里•基普尼斯称赫尔佐格的处理表皮手法为“狡猾的化妆”。他认为化妆有别于传统意义的装饰:装饰是附加的构件,但它们本身还是独立存在的个体;而化妆则是涂抹在表皮上,与表皮融为一体而改变了表皮的外貌特征。化妆的着力是肤浅的,其影响却是深远的。”
70年代:特殊年代毕业的建筑学生
Prada青山店:装饰=结构=空间,“表皮是建筑外墙和屋顶结合的斜肋结构构架,同时用于支承各层楼板。建筑内部垂直的核心筒和从外墙格子水平拉伸而成的菱形管连接楼板,也加强了外壳结构的稳定性。零售空间则是在各种结构构件中自由流动,水平拉伸的菱形结构管同时又成了小尺度的试衣室空间。”装饰是整体性的语言不是装修,(相比于装饰与整体语言的关系,形式更接近结构而不是装饰)
结构的自治
“重建的结构只用硬木材料,所以我面临的挑战就是要寻求简洁有力的悬挑结构(cantilever),必须能抵抗高处强风荷载。所以这些结构同时又像雕塑作品,空间形式同时既是结构又是装饰。同样,灯具家具等都是我要表达的建筑语言的一部分。……低矮的屋顶下紧密排列的木梁成为了整个建筑的主要元素。”
“瑞士早期现代主义理念”,同时关注材料与传统元素、场所等具体
石上純也の二次元世界的可愛い建筑学!
对于当代的看法:“社会系统和信息量变得过于复杂和饱和”,石上纯也的回应“不规则、不稳定、不确定的建筑模式,来回应迅速增殖甚至失控的多元价值观”,具体到建筑形式或者类比上,将建筑视作“环境”,对于日本的延续,“将日本当代建筑的轻、薄、透的特色推向极致。物质、等级、中心等理念很难被找到,取而代之的是“自由和变化(free and variation)””
2014年在哥本哈根做的“和平之家”(House of Peace)
将建筑的壳体结构直接作为“岛”,一种环境,“相应地浸没在海面下2米的结构可以限制水平面附近的水流,并使周围水体保持静止。”(类似于船体将海水引入到仓内,保持重量和平衡?)
场地位置,处理环境的方法,大屋顶/屋盖的形式,建筑内空间状态,于阿布扎比美术馆相比,石上纯也对形式更模糊和抽象
“将环境本身作为创作建筑空间的最大要素。视风景为建筑,或者说建风景为建筑,这正是我非常重视的地方。”概括之后的方案。“他认为“建筑”必须进化成“环境”,这个“环境”是包含了自然的建筑,可以持续延伸到远处,而人们在内部能感受到如风景般的空间扩展。”
菱形住宅,小形式
海杜克谈到,强调画面中心与边界的递减的关系,浅深度(shallow depth)(柯布也曾在绘画中讨论,柯林罗在透明性中也有提及),以及图形相互交叠的关系;凡.杜斯堡与蒙德里安不同的处理方式:前者将画布内直角旋转45°,后者坚持水平垂直,将画布旋转,边界的张力变得更强。
“蒙德里安起初是一位立体主义者,然后才将立体主义发展为新塑造主义(Neo-Plasticism)。他曾不断呼吁建筑师深入研究他画作中的空间思想。”对绘画反而不了解,
海杜克选择菱形研究原因:1.菱形在正轴侧图上表示为正方形,“若多个楼层平面都以正等轴测视角加以表现,这些平面就很自然地叠合起来,且仍不失其三维表现效果。而如果是菱形以正等轴测绘制且有多个楼层平面,那就会出现一个非常独特的现象。形式看起来成了二维的;楼层的叠加则主要显现为一种二维效果。在正等轴测图中,形式朝向投影面方向倾斜;形式本应呈现为三维,但在这里,对它们的二维读解占据了主导地位。若干二维平面啮合成一体并向前推平,这成了我们最先觉察到的现象。”
2.在实际的三维空间菱形强化向中心的透视,但没理解海杜克的“正面性(frontality)和单一的视点。”如何与建筑学中空间的历史关联起来
参数化背景下,对正交/完型几何形式的在二维和三维的讨论是不是过时?
Ps:查找案例:哈佛的卡彭特中心
东京工业大学校园建筑三例
“结构作为建筑表达的一种载体。日本大学名誉教授斋藤公男提出了“Archi-neering Design”的概念,用来代表这种“建筑与工程技术”设计的一体化。”……“结构工程师应当以“结构设计+”为目标”
附属图书馆,2011
建筑设计:安田幸一 研究室、佐藤総合計画
结构设计:竹内徹 研究室, 佐藤総合計画
建筑师为退让校园中轴线,将图书馆设在地下,剩余场地为三角形,上部作为自习教室,要求一层不设柱作为地下图书馆入口及通道。将V柱柱脚设在三角形个边中点,三组V形柱支承于屋顶实现悬挑。地下预制S形梁将开槽与设备管线、照明结合。
绿丘1号馆,2005
建筑设计:安田幸一 研究室
结构设计:竹内徹 研究室
入口雨棚使用钢纤维增强混凝土制作,板厚15mm
绿丘6号馆,2011
建筑设计:奥山信一 研究室
结构设计:竹内徹 研究室
“结构及建筑外观”,棋盘状分布的剪力墙作为外立面。地震时墙体延性较差,结构师在剪力墙(外立面的)内侧增加一套框架结构(夹层设置楼梯?),使得内部空间相对自由外部保持建筑师对外立面剪力墙韵律的要求。外漏梁柱为保持建筑外立面,宽度统一为400mm。
走向后当代的存在论 ——沉思自主性、批判性,以及此刻我们能做些什么?
H老师在谈到库哈斯曾提到从塔夫里引出的从资本影响建筑及建筑对资本回应的线索。现代、现代性、后现代、后当代在学校各种讲座中反复提及,但我并不能清楚区分,这些概念既与时间相关又是程度的表述,概念之间所覆盖的范围也互为子集交集。本来不是关心理论的人,听得多了也想更明白一点。
字典:
建筑先在性(anteriority):建筑逻辑之先在的,是建筑的可能性条件,它与建筑组成辩证的对应关系。(德国哲学)
建筑的自主性计划(autonomy project)20C70s技术的影响,建筑以结构主义、现象学等“颠覆了欧洲的哲学传统,把建筑带回到建筑本身”回应,对建筑自身的强调衍生影射哲学概念。
(history中带有文化和技术的发展历史的内容)
将技术与先在作为建筑中两个相互纠缠但并不相对立的
举例柯布的例子,主要是其后期的设计作为柯布本人的直接对应,(印度的自然)而不是前期借助古典规则与新机械形象的对应。
70年代举,埃森曼对威尼斯卡纳雷吉欧城市广场方案,场地中采用柯布曾在码头附近做的医院方案的网格而与实际码头基地无关,用概念创造概念,以参照代替基地。“技术的进步已经超越了工业化进程,已经不允许我们再去暗示什么。我们现在面临着两种选择:不合时宜地持续对时代抱有希望,或是接受让人绝望的生存条件。”……“我们失去了表达的能力,于是我们要表达我们失去表达的能力。而这个作品正用建筑的语言表达了建筑表达的不可能(to signify architecturally the impossibility of architectural significance)。”(无根基即为根基)
蒸汽作为建筑,介于艺术装置与位置(平台)之间,Diller Scofidio + Renfro的Blur Building, 2002,被认为是“走出自主性(争论)建筑”,对待history高度抽象,技术隐藏在视觉效果之后。
将技术与history在建筑上的对应,借助拉康哲学的三元关系划分三种对应状况
“表现的(performance)……超越了形象(figure)”
“这个邪魔附身的交叉点可以是所谓“描述性”的文化研究、物质文化研究,或者是媒介研究。就建筑史学家而言,这有关于面对其他学科、其他手段的时候的那种不安全感……借此我能够理解建筑史学对文化研究和媒介研究的很多介入——这里这些研究所假定的,是史学过程的研究应该抑制理论(其实很多人已经对此直言无忌),特别是要抑制与理论结伴而来的形式细读,从而移向某种实用主义史学、语境与多语境(multiple context),及所谓的“日常”(everyday)……技术,作为一种对程式和操作的因循,是被认为先于且无需借助于理论话语和理论框架而存在的。”(我没看懂他说的意思,又读了公众号“小形式”的文章,依旧没弄清他是希望借助理论而不是技术现象来阅读分析建筑,于借助哲学概念的区别)
来!听赫尔佐格最新的思想独白
(极喜欢ArcDog的静帧视频)
“早期,赫尔佐格和德梅隆就尝试在材料和构建中融入有趣的个人化设计……2008年以后他们的方案渐渐减少了以前对建筑学品质的创新,试图以设计的模范化和材料构建的重复化来达到建设速度和施工品质的保障。他们对未来的把控是基于当前的技术水平、城市的自我定位和未来的建筑品质需求做的中和调试。”
对:形式—建筑(物质—材料)—结构的模糊关系,“美国建筑评论家杰弗里•基普尼斯称赫尔佐格的处理表皮手法为“狡猾的化妆”。他认为化妆有别于传统意义的装饰:装饰是附加的构件,但它们本身还是独立存在的个体;而化妆则是涂抹在表皮上,与表皮融为一体而改变了表皮的外貌特征。化妆的着力是肤浅的,其影响却是深远的。”
70年代:特殊年代毕业的建筑学生
Prada青山店:装饰=结构=空间,“表皮是建筑外墙和屋顶结合的斜肋结构构架,同时用于支承各层楼板。建筑内部垂直的核心筒和从外墙格子水平拉伸而成的菱形管连接楼板,也加强了外壳结构的稳定性。零售空间则是在各种结构构件中自由流动,水平拉伸的菱形结构管同时又成了小尺度的试衣室空间。”装饰是整体性的语言不是装修,(相比于装饰与整体语言的关系,形式更接近结构而不是装饰)
结构的自治
“重建的结构只用硬木材料,所以我面临的挑战就是要寻求简洁有力的悬挑结构(cantilever),必须能抵抗高处强风荷载。所以这些结构同时又像雕塑作品,空间形式同时既是结构又是装饰。同样,灯具家具等都是我要表达的建筑语言的一部分。……低矮的屋顶下紧密排列的木梁成为了整个建筑的主要元素。”
“瑞士早期现代主义理念”,同时关注材料与传统元素、场所等具体
石上純也の二次元世界的可愛い建筑学!
对于当代的看法:“社会系统和信息量变得过于复杂和饱和”,石上纯也的回应“不规则、不稳定、不确定的建筑模式,来回应迅速增殖甚至失控的多元价值观”,具体到建筑形式或者类比上,将建筑视作“环境”,对于日本的延续,“将日本当代建筑的轻、薄、透的特色推向极致。物质、等级、中心等理念很难被找到,取而代之的是“自由和变化(free and variation)””
2014年在哥本哈根做的“和平之家”(House of Peace)
将建筑的壳体结构直接作为“岛”,一种环境,“相应地浸没在海面下2米的结构可以限制水平面附近的水流,并使周围水体保持静止。”(类似于船体将海水引入到仓内,保持重量和平衡?)
场地位置,处理环境的方法,大屋顶/屋盖的形式,建筑内空间状态,于阿布扎比美术馆相比,石上纯也对形式更模糊和抽象
“将环境本身作为创作建筑空间的最大要素。视风景为建筑,或者说建风景为建筑,这正是我非常重视的地方。”概括之后的方案。“他认为“建筑”必须进化成“环境”,这个“环境”是包含了自然的建筑,可以持续延伸到远处,而人们在内部能感受到如风景般的空间扩展。”
菱形住宅,小形式
海杜克谈到,强调画面中心与边界的递减的关系,浅深度(shallow depth)(柯布也曾在绘画中讨论,柯林罗在透明性中也有提及),以及图形相互交叠的关系;凡.杜斯堡与蒙德里安不同的处理方式:前者将画布内直角旋转45°,后者坚持水平垂直,将画布旋转,边界的张力变得更强。
“蒙德里安起初是一位立体主义者,然后才将立体主义发展为新塑造主义(Neo-Plasticism)。他曾不断呼吁建筑师深入研究他画作中的空间思想。”对绘画反而不了解,
海杜克选择菱形研究原因:1.菱形在正轴侧图上表示为正方形,“若多个楼层平面都以正等轴测视角加以表现,这些平面就很自然地叠合起来,且仍不失其三维表现效果。而如果是菱形以正等轴测绘制且有多个楼层平面,那就会出现一个非常独特的现象。形式看起来成了二维的;楼层的叠加则主要显现为一种二维效果。在正等轴测图中,形式朝向投影面方向倾斜;形式本应呈现为三维,但在这里,对它们的二维读解占据了主导地位。若干二维平面啮合成一体并向前推平,这成了我们最先觉察到的现象。”
2.在实际的三维空间菱形强化向中心的透视,但没理解海杜克的“正面性(frontality)和单一的视点。”如何与建筑学中空间的历史关联起来
![]() |
参数化背景下,对正交/完型几何形式的在二维和三维的讨论是不是过时?
Ps:查找案例:哈佛的卡彭特中心
还没人赞这篇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