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颗不安分的心就该配上一份变动的生活
这么多年不是被别人试图禁锢,就是试图禁锢别人。 当然到此刻,既没有留住谁,也没有被谁留住。 从几岁起,立志远离那个家。还记得,十来岁年纪听《橄榄树》的歌词心生向往。 后来读了三毛的文字,特别喜欢那种浪迹天涯无拘无束的感觉,有的人心存江湖但身困樊笼,然后就没然后了,我大概属于一直有点危机感,所谓向死而生,常常问自己说,假若明天就死了,不去做会不会很可惜。当然可惜,所以马上行动。 错了败了也没关系,至少我去尝试了,很笨的人就不要对自己要求过高了,功绩战果什么的,有些事无可奈何。 活了这些年,感觉挺没用的,脑子笨,又贪玩,读书比那些聪明孩子都慢些,加上刻意压制自己的爱美之心,竟导致直到大学快毕业都没来得及肆意“活过”一回。 读书挺好的,直至此刻依然觉得明理为人这么多年没白做,可读书最要不得的是抹除了个性,长成一个听话的“乖”孩子。笨的人比较容易笃信至理名言,信奉教条,比如郭靖,当然愚笨的自己也毫无意外地成为了这种听话宝宝。 这些年,从家到学校,中学到大学,从小镇到县城再到城市,一直按部就班地前行,循规蹈矩得像一只牵线木偶,指东不敢往西的,那种被束缚和压抑的感觉,现在只是想想,就会觉得人间地狱不过如此,还好已经成为过去。 不过得益于内心里一直在跟一些人和事较劲、“斗争”,也记不清具体从什么时候起,大概是16年秋天某日下午,突然福至心灵悟了生活的一点真意。 生活那把锁的钥匙已然握在自己手里,如今我只想从心所欲。 当然生活不会就此顺遂心意,但是至少我能掌控的部分可以按照自己的想法去做。 至少我不喜欢做的,可以选择性地拒绝去做。 不会再逼迫自己做一个完人,凡事必尽善尽美,过分苛责自己如同自虐一般不必要。事实也证明,某些东西舍弃了或许会更有好处。 追根究底,我还是喜欢变换生活环境,也许两三年换一次,近来觉得更勤一点会更好,像换学校一样,呆久了,太熟悉,一熟就烦躁不安。 缺少牵绊,没了新鲜感的人生就像你手里别人用旧的玩具。 玩游戏玩到烂熟于心,一点激情没有,还有什么意思,不如卸载。对于玩过游戏的人,“人生”这一游戏的设置最令人苦恼的是不可逆和一次性。否则,重开一局,多好。 也亏得不能重来,无尽的重复,岂不更痛苦。 PS. 一颗不安分的心就该配上一份变动的生活。写几个2018年计划,义工加旅行,武术班(或健身班)加剃光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