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系中的人:分离与老去——读《单身社会》有感
关于分离。
大概多数女人在结婚前都对婚姻抱有很高的期望甚至幻想吧:想象着遇到一个人,或许就是眼前这个人,嫁给他,他会给自己带来幸福。然而,走进婚姻后,两人间的分歧渐渐显露,抑或是女人感到男人不够爱自己,以至于后来,争吵、相互攻击,甚至以离婚告终。
离异后,固然不必再忍受对方,可是一道失去了和对方在一起时所拥有的的便利——家务分担、一块就餐与育儿、性生活等等,以及更重要的陪伴。
名言说“婚姻是爱情的坟墓”,且不论有多少人心怀恐惧、多少人不以为然,又有多少过来人轻易不谈其中的滋味,美好憧憬破灭的故事恐怕已然堆积成山,并且还在不断加高。你说,到底有多少人——青年男人和女人——做了这故事的陪葬?
为什么?这究竟是为什么?牛郎织女相遇的传奇常有,而他们在一块常年幸福生活的剧情却不多见,为什么?
是我们太过缺乏智慧?
人,大概,通常是没有智慧的。假如不能从传统或文化中习得、获得,个人的生命体验较之于复杂多变世界,太过狭窄、单薄。个人在世界中,有些像灰尘,随风起,随风飘。
爱很草率,婚姻却是神圣的。婚姻是要把两个人的心以及两人之间的情,放进火里煅烧。于是,有的烧成灰烬,有些烧成陶瓷,有的百炼成钢。倘若成了灰烬,那并不是婚姻毁了爱情,相反可以说:是婚姻揭穿了所谓“爱情”的真面目。
假如两个人都有充分的经济自由,你我,是否还要在一起?干巴巴的过无聊的婚姻,散还是不散?
然而,此时散与不散都不是最紧要的问题,紧要的是:你怎么把生活过成了这样?
单方面一个人,可能感觉无力回天,那你可想好了要“挥刀斩断”?
你在一段婚姻中烦闷不堪,你对婚姻失望或丧失了信心。你开始独居生活,小心翼翼不与人建立深入的关系,以防止自己再遭遇曾经的泥潭。
抑或,你又开始了一段新关系。你吸取了以往的教训,你变得成熟,你俩都积极地有智慧的建设这段新关系。
经济发达导致婚姻脆弱在所难免。没有多少外在束缚时,人通常更不愿意忍受、更难去妥协,自我也更加膨大。除非人们觉醒,懂得主动约束自己,否则,到经济发达时,白头偕老的爱情恐怕会成为稀有的传奇。
反观我们的家庭生活,哪些是可贵的?
明白,会让我们更好的拥有它们。
我的姑姑说:“没了那个人,有时候到夜里,难熬着呢”。我们做父母的也常说,孩子小,有什么事儿都找你;等孩子大了,他就懒得再找你了。
我突然觉得全家人在一起吃饭的时光好宝贵——爸爸或妈妈做好了饭菜,端上桌,全家就坐,你一口、我一口,有味津津、有说有笑中,一个个肚子已饱。哈哈哈
生命汇流,又孕育新的生命;家庭兴衰,又衍生出新的家庭。时间没有比这,更浪漫的了。
“家庭生活,是我生命的底色,是我的一日三餐。”
以家为基地,我们去世界闯荡,与人和物连接,丰富我们自己,也反过来回报、反哺家庭。
家庭伤害也是有的。不问过去,现今关系、气氛紧张,时间又久,即给人造成伤害。而关系的双方受影响的程度有深有浅,大概是主要由当事人内心感知到得压力大小决定。充满伤害的家庭肯定是不健康的家庭,那导致家庭成员无法以家为基地自由的去世界闯荡,无法或较难与世界之间建立温暖稳定的连接,就好比每日的饭菜里有毒,长此以往生命不堪。
倘若经济问题不足为虑,长时间处于伤害中的家庭不如分离——那样对谁都好,包括孩子。
倘若女性更加独立,亦不再需要男人对她们讲责任,当双方不再处于相同频道、渐行渐远,分离似乎就变成了自然而然的事儿。就好像有些朋友间,循“初识——靠近——远离”这样的路线演进。正如《爱乐之城》中的男女主,曾经同行、互相扶持就好,不必求一生一世。这大概是社会越来越多元的缘故,多元使得人生的岔路很多,曾经的好朋友间不再同路变得常见,而遇见新的同路人也变得很容易。
人与人间“曾经亲密,又分离”的惆怅,早被一些诗人敏锐地捕捉到,而人心,亦在唯美的诗句中渐渐释怀。泰戈尔比之于“海鸥与波涛”,瞬间海鸥亲吻波涛,而后又“各奔前程”;徐志摩说:“逢在黑夜的海上/你有你的/我有我的方向/你记得也好/最好你忘掉/你我在交汇时互放的光亮”
关于老去
年老时身体机能衰弱不可避免,能求的似乎只是不发生剧烈的崩塌,这要靠自己养性修身保养,还要看自己的造化、命运——倘遭不测外力侵犯或遇大事儿身体不胜其扰,都可能会导致身体机能骤然崩塌。
衰老时,人与世界建立连接的能力通常会大幅减弱。自己不能主动,因此处在了社会的角落,再倘若子女们不主动去关照,即陷入被世界遗忘的困境。当今社会比不上过往“孝”字当头,子女们也都将自我为先,他们做不到牺牲自己过多以陪伴老人。所以,最好的养老的办法即靠自己——养好身体、呵护让自己能与世界连接的各项机能(视觉、听觉、行动能力、脑力等)、以及,要拥有更多的智慧——在与世界连接的营建中,一方面丰富自己,一方面交朋友,老年的、年轻的朋友。
如饶平如老先生,画画写文章,自得其乐,同时又吸引了大量的年轻人。如齐白石,老当益壮,普通人难以望其项背。衰老的身体,不老的灵魂,指的正是他们吗?
艺术之对于老年人,有特别的重要性。借艺术以亲近世界,弥补身体行动不便的缺憾,亦使自己停留在人成长、发展的时代大潮中。《深海长眠》里的主人公,《潜水钟》的作者,都是借艺术与想象,翱翔于广阔的天空。他们是否可以做年迈时的参照?
离开这个世界的方式,是可以选择、预测的吗?倘若注重惜养,老年的身体较为有保障么?也就较容易在该走时迅速离去吗?如僧人那般的“坐化”,是可追求的还是只是神话?
失去了自由行动的能力、还得忍受病痛、不被关注也不会自己找乐趣的老年,是最悲催的,那是人跌落的无底深渊。图雅的丈夫,还只是丢掉了双腿而已。
社会需要警惕,提防一个个如自己的孩子一般的人陷入那种绝境,或及早交流、或加强艺术投入、或发动全社会的关爱,或在城市设计建设中多考虑方便老年人。
一个方便老年人聚集、交流的社区,如乡村的街坊、美国建设的专门的老年社区,对老年人意义重大。在此,老年人融入“社会”、获得出亲属外的其他人的精神支持。抑或,在那样的社区,老年人除了自娱自乐,还可实现社交拓展——交友、甚至恋爱,也会发生。
死重要有两种:一是老死,一是病死。高龄仍健在的人,要遭遇身体各项机能的一起衰退;病死的人,有的常年为病痛所累,有的时间不久即潦草此生。往往最后一段时光是无法自主的,一息奄奄,人头攒动,精神恍惚游离,只待离去。这段时间或长或短,这一点固然难以避免,只是在此之前尚能自主或部分自主的时间里,冷暖饥饱如何?有无美好与甜蜜陪伴?能否选择和自己喜爱的事物在一起?
大概多数女人在结婚前都对婚姻抱有很高的期望甚至幻想吧:想象着遇到一个人,或许就是眼前这个人,嫁给他,他会给自己带来幸福。然而,走进婚姻后,两人间的分歧渐渐显露,抑或是女人感到男人不够爱自己,以至于后来,争吵、相互攻击,甚至以离婚告终。
离异后,固然不必再忍受对方,可是一道失去了和对方在一起时所拥有的的便利——家务分担、一块就餐与育儿、性生活等等,以及更重要的陪伴。
名言说“婚姻是爱情的坟墓”,且不论有多少人心怀恐惧、多少人不以为然,又有多少过来人轻易不谈其中的滋味,美好憧憬破灭的故事恐怕已然堆积成山,并且还在不断加高。你说,到底有多少人——青年男人和女人——做了这故事的陪葬?
为什么?这究竟是为什么?牛郎织女相遇的传奇常有,而他们在一块常年幸福生活的剧情却不多见,为什么?
是我们太过缺乏智慧?
人,大概,通常是没有智慧的。假如不能从传统或文化中习得、获得,个人的生命体验较之于复杂多变世界,太过狭窄、单薄。个人在世界中,有些像灰尘,随风起,随风飘。
爱很草率,婚姻却是神圣的。婚姻是要把两个人的心以及两人之间的情,放进火里煅烧。于是,有的烧成灰烬,有些烧成陶瓷,有的百炼成钢。倘若成了灰烬,那并不是婚姻毁了爱情,相反可以说:是婚姻揭穿了所谓“爱情”的真面目。
假如两个人都有充分的经济自由,你我,是否还要在一起?干巴巴的过无聊的婚姻,散还是不散?
然而,此时散与不散都不是最紧要的问题,紧要的是:你怎么把生活过成了这样?
单方面一个人,可能感觉无力回天,那你可想好了要“挥刀斩断”?
你在一段婚姻中烦闷不堪,你对婚姻失望或丧失了信心。你开始独居生活,小心翼翼不与人建立深入的关系,以防止自己再遭遇曾经的泥潭。
抑或,你又开始了一段新关系。你吸取了以往的教训,你变得成熟,你俩都积极地有智慧的建设这段新关系。
经济发达导致婚姻脆弱在所难免。没有多少外在束缚时,人通常更不愿意忍受、更难去妥协,自我也更加膨大。除非人们觉醒,懂得主动约束自己,否则,到经济发达时,白头偕老的爱情恐怕会成为稀有的传奇。
反观我们的家庭生活,哪些是可贵的?
明白,会让我们更好的拥有它们。
我的姑姑说:“没了那个人,有时候到夜里,难熬着呢”。我们做父母的也常说,孩子小,有什么事儿都找你;等孩子大了,他就懒得再找你了。
我突然觉得全家人在一起吃饭的时光好宝贵——爸爸或妈妈做好了饭菜,端上桌,全家就坐,你一口、我一口,有味津津、有说有笑中,一个个肚子已饱。哈哈哈
生命汇流,又孕育新的生命;家庭兴衰,又衍生出新的家庭。时间没有比这,更浪漫的了。
“家庭生活,是我生命的底色,是我的一日三餐。”
以家为基地,我们去世界闯荡,与人和物连接,丰富我们自己,也反过来回报、反哺家庭。
家庭伤害也是有的。不问过去,现今关系、气氛紧张,时间又久,即给人造成伤害。而关系的双方受影响的程度有深有浅,大概是主要由当事人内心感知到得压力大小决定。充满伤害的家庭肯定是不健康的家庭,那导致家庭成员无法以家为基地自由的去世界闯荡,无法或较难与世界之间建立温暖稳定的连接,就好比每日的饭菜里有毒,长此以往生命不堪。
倘若经济问题不足为虑,长时间处于伤害中的家庭不如分离——那样对谁都好,包括孩子。
倘若女性更加独立,亦不再需要男人对她们讲责任,当双方不再处于相同频道、渐行渐远,分离似乎就变成了自然而然的事儿。就好像有些朋友间,循“初识——靠近——远离”这样的路线演进。正如《爱乐之城》中的男女主,曾经同行、互相扶持就好,不必求一生一世。这大概是社会越来越多元的缘故,多元使得人生的岔路很多,曾经的好朋友间不再同路变得常见,而遇见新的同路人也变得很容易。
人与人间“曾经亲密,又分离”的惆怅,早被一些诗人敏锐地捕捉到,而人心,亦在唯美的诗句中渐渐释怀。泰戈尔比之于“海鸥与波涛”,瞬间海鸥亲吻波涛,而后又“各奔前程”;徐志摩说:“逢在黑夜的海上/你有你的/我有我的方向/你记得也好/最好你忘掉/你我在交汇时互放的光亮”
关于老去
年老时身体机能衰弱不可避免,能求的似乎只是不发生剧烈的崩塌,这要靠自己养性修身保养,还要看自己的造化、命运——倘遭不测外力侵犯或遇大事儿身体不胜其扰,都可能会导致身体机能骤然崩塌。
衰老时,人与世界建立连接的能力通常会大幅减弱。自己不能主动,因此处在了社会的角落,再倘若子女们不主动去关照,即陷入被世界遗忘的困境。当今社会比不上过往“孝”字当头,子女们也都将自我为先,他们做不到牺牲自己过多以陪伴老人。所以,最好的养老的办法即靠自己——养好身体、呵护让自己能与世界连接的各项机能(视觉、听觉、行动能力、脑力等)、以及,要拥有更多的智慧——在与世界连接的营建中,一方面丰富自己,一方面交朋友,老年的、年轻的朋友。
如饶平如老先生,画画写文章,自得其乐,同时又吸引了大量的年轻人。如齐白石,老当益壮,普通人难以望其项背。衰老的身体,不老的灵魂,指的正是他们吗?
艺术之对于老年人,有特别的重要性。借艺术以亲近世界,弥补身体行动不便的缺憾,亦使自己停留在人成长、发展的时代大潮中。《深海长眠》里的主人公,《潜水钟》的作者,都是借艺术与想象,翱翔于广阔的天空。他们是否可以做年迈时的参照?
离开这个世界的方式,是可以选择、预测的吗?倘若注重惜养,老年的身体较为有保障么?也就较容易在该走时迅速离去吗?如僧人那般的“坐化”,是可追求的还是只是神话?
失去了自由行动的能力、还得忍受病痛、不被关注也不会自己找乐趣的老年,是最悲催的,那是人跌落的无底深渊。图雅的丈夫,还只是丢掉了双腿而已。
社会需要警惕,提防一个个如自己的孩子一般的人陷入那种绝境,或及早交流、或加强艺术投入、或发动全社会的关爱,或在城市设计建设中多考虑方便老年人。
一个方便老年人聚集、交流的社区,如乡村的街坊、美国建设的专门的老年社区,对老年人意义重大。在此,老年人融入“社会”、获得出亲属外的其他人的精神支持。抑或,在那样的社区,老年人除了自娱自乐,还可实现社交拓展——交友、甚至恋爱,也会发生。
死重要有两种:一是老死,一是病死。高龄仍健在的人,要遭遇身体各项机能的一起衰退;病死的人,有的常年为病痛所累,有的时间不久即潦草此生。往往最后一段时光是无法自主的,一息奄奄,人头攒动,精神恍惚游离,只待离去。这段时间或长或短,这一点固然难以避免,只是在此之前尚能自主或部分自主的时间里,冷暖饥饱如何?有无美好与甜蜜陪伴?能否选择和自己喜爱的事物在一起?
还没人转发这篇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