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与进步》 by 帕索里尼
![]() |
谨以此文献给万国博览会和在这片土地上行将消失的湖泊、街区、记忆与情感。
关于这篇文章,大家不要纠结于里面的左派和右派,因为左右在现在的中国从来说明不了问题。文章写于三十多年前,因此难免不少地方会显得过时,而且PPP是就当时的意大利现实在提出批评。关键在于,一方面这篇文章和PPP著名的论断——“没有发展的进步”有着密切的关系,或者说这篇文章是一个基础。而且PPP向来最擅长的是处理关于现代性的主题,比如《美狄亚》、《大鸟与小鸟》……这篇文章或许可以支援他的一些观点。在另一方面,PPP的这些批评的某些部分很大程度上对我们天朝的现实异常的契合,区分“发展”与“进步”,分析权力体系的两股势力等等
此外,我的意大利语很烂,因为正好用到他的一些句子,所以索性把全文翻译出来,难免粗枝大叶,要欣赏PPP的文笔恐怕在这里看不到了。原文见这里:http://www.pasolini.net/saggistica_sviluppo-progresso.htm
-----------------------------------------------------------------------------------------------------
发展与进步(Sviluppo e Progresso)
最近,有两个词语频频返回我们的对话当中:甚至成了我们的话题的中心。这两个词就是“发展”和“进步”。这是两个同义词么?或者不是同义,而是标志着一个现象的两个不同的时期?或者是两个不同但互补的现象?或者标志着两个同步的现象,但只有部分的相似?抑或者,它们是两个表面上一致但互相对立的现象? 如果我们彼此心照不宣,明白这次讨论是和我们日常生活以及物质生活非常的贴近的,那么在这里有必要澄清这两个词汇的意义和它们之间的关系。
让我们看这个叫作“发展”的词汇,如今它的意思虽然犹如网络般纵横交错,但始终是和右派联系在一起的。是谁想要“发展”? 是谁并不苛求抽象的理想,而在追逐实际的、即时的经济利益?这很明显:如此这般希求“发展”的是制造商、企业家。因此在意大利,这个“发展”,精确的说就是,企业家生产不必需的商品。技术(科学的应用)创造了无限工业化的可能,而跨国成为了它的如今的特色(注:这点PPP相当的有先见啊)。但那些不需要的商品的消费者,无理性的、无意识的赞同这个“发展”(注:这点上PPP和当时的精英知识分子一样比较草率)。对他们来说这意味着社会的前进和自由,但是作为结果却背弃了文化价值所提供的那些定义,“贫穷”、“工人”、“存款人”、“士兵”、“信徒”。“群众”投身于“发展”,但他的意识形态仅仅是在生存层面的,而这生存如今承载了消费的新价值观。
那么又是谁想要“进步”呢?并没有即时利益需要满足的他们想要进步,工人、农民和左派知识分子想要进步,工作并被剥削的他们想要进步,这里我所说的“想要”是一种本真的彻底的感觉(或许有一些”制造商“也会真诚的想要进步,但是这只是例外)(注:不知道PPP指的是不是造打字机的Olivetti)。因此,“进步”是一个理想的概念(社会的和政治的):而“发展”则是实用的和经济的。
如今这种“发展”和“进步”的分裂需要“同步”一下,因为不能想象(至少看起来这样)一个没有必要的经济基础的真正的进步。
刚刚赢得革命胜利后,列宁的口号是什么?是邀请广大不发达国家立刻参与到热火朝天的宏大的“发展”当中。苏维埃和电器工业……曾经为了“进步”而赢得了一场伟大的阶级斗争,如今我们不得不为了“发展”而去获取另一场战斗的胜利,可能不那么色彩斑斓但场面却也不失宏大。我要在这儿毫不犹豫的指出,这场战斗对于实现革命性的马克思主义和共产社会并不是必要的条件。因为工业和工业化既不是马克思也不是列宁的发明,而是布尔乔亚的发明。一个农业国家的工业化意味着加入和已经工业化的中产阶级国家的竞争。就像斯大林这样。没有其他的选择。(注:PPP对苏联向来都很不友好,不过这一段如今看来多少有点奇怪)
因此:右派想要“发展”(纯粹的做)(注:PPP似乎从来不承认右派有思想,这点无赖的哈可爱);而左派则要“进步”。
但是即使左派在权力斗争中获胜,为了真正的实现社会和政治的进步,还是需要“发展”。但是这个“发展”是在工业化的中产阶级的背景下被定义的。
然而在这儿意大利,历史情况有所不同。这儿革命从未胜利过。这儿左派想要“进步”不得不接受现在的这个“发展”:布尔乔亚的经济和技术扩张的发展。
这是一个矛盾么?这是一个事关良心的选择么?或许是的。但是至少涉及了一个清晰的症结:即不要混淆,哪怕一分一秒也不要把“进步”的观念和“发展”的现实混淆。对于左派的支持者(或者说选民,据说有一百多万),他们的境况是这样的:一个工人生活在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觉悟当中,因此在众多的价值观中,也肯定体认到了“进步”的观念;但是,同时,他也生活在消费主义的意识形态当中,因此在逻辑上,他也有“发展”的价值观。因此在这个意义上,工人是分裂的。但是不仅仅是工人,传统的中产阶级权力如今也彻彻底底的分裂了:对于意大利来说传统的中产阶级权力(即法西斯)就是基督教民主党。(注:《il divo》里面的andreotti就是这个党的头头,当年把持意大利很长时间)
现在我要放弃这些术语,我(作为艺术家)要举一个随意而简单的例子。旧时教权/法西斯的权力如今被分裂开来,可以用两个相对的水火不容的象征标志来表达:“耶稣”(这里指梵蒂冈的耶稣)和“耶稣牌牛仔裤”。两种权力形式,一边拥有大批神父、士兵、墨守成规者、以及杀手刺客;而另一边则是生产不必需的商品的“企业家”、广大的消费群众、以及那些世俗的、可能自私的、无信仰的人。(注:PPP一直认为信仰是很重要的东西)在梵蒂冈的“耶稣”和牛仔裤的“耶稣”之间有一场斗殴。对于这样的产品和宣传广告,梵蒂冈本来早就该大声谴责了。梵蒂冈的谴责一般总是伴随着世俗之手自觉地为其消除祸害,梵蒂冈用不到指名道姓只需埋怨一下就可以了。但是这次埋怨却没有奏效。那条长胳膊难以置信的没有介入。意大利贴满了那些广告,一个裹着牛仔裤的屁股上写着,“爱我就跟我走”。(注:这句话"chi mi ama mi segua”本来是梵蒂冈用语。PPP对此明显很是忿忿,梵蒂冈好几次阻扰他的电影,但是这个比他的电影更过分的广告,梵蒂冈却无动于衷了。)梵蒂冈的耶稣败了。
如今,教权/法西斯民主权力在两个“耶稣”之间被互相拉扯:旧的权力形式和新的权力现实。
---------------------------------------------------------------------------------------------------------------------
这篇文章应该是写于70年代初,也就是他死掉之前,并没有发表。在这篇文章中PPP并没有妄图去创造一种方式来弥补当时左派的困境,但是他的批评却敏锐的把问题提了出来。写文章的时候PPP显得比较客观冷静,但是同样的主题在一些访谈里,当他说话的时候,他明显的表态要“进步”,而且批评“发展”。http://www.pierpaolopasolini.eu/ascolto_flash_7.htm(一个关于这个主题的采访)
在这篇文章之后,历史发生了很多事情,这里传统权力中分裂的两边后来似乎都找到了融合的方式,保罗二世、贝鲁斯科尼,当然还有我们亲爱的邓爷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