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识《相辉堂》其戏的几些感想
今天是20180120,昨天上午刚考完期末考试,通宵背了八个定理每个定理两页A4纸的那种,至今头晕目眩,想到哪说哪,全文不成体统。
昨晚初识了复旦研究生剧社《相辉堂》剧组。几乎飘遍我旦各个剧社的我,觉得研究生剧社最大的一个特征,嗯就是人口老龄化(废话
这次我在《相辉堂》里饰演一名民国抗战时期随复旦西迁重庆北碚的学生,积极投身当时复旦剧社的活动,在日机的一次空袭轰炸中,为保全剧社资产资料不幸牺牲。历史事件记载如下:
【1940年5月27日,日军对重庆进行大规模轰炸,二时左右,日寇一批飞机,袭入北碚上空,计有二十七架,盘旋中接连投下炸弹百余枚。顿时北碚体育场、嘉陵江边、黄桷镇一带,弹片飞溅,大火延烧。时任复旦大学教务长兼法学院院长,并作为复旦剧社戏剧指导的孙寒冰教授与6名师生不幸遇难,在重庆各界激起巨大波澜。】
首先必须承认,这次想来演出主要是因为“在相辉堂演《相辉堂》”这句话,对一个复旦学生是很有分量的,我也是很有执念。作为2011级本科的遗老(?)我在大一时进去过两次相辉堂,虽然后面近6年相辉堂都在修缮,但也终于又要见面了。在这部戏中出演,绝对会是我演戏经历中最值得铭记的(之一,比如当然还有Rent全国音乐剧节获奖哈哈哈哈)
长久以来“相辉堂”三个字在复旦师生心目中都是一个符号化的概念。但是昨晚剧组初见会中上的这节历史(校史)课,还有这两天看过的一些回忆录和文章,大大加深了我对其的情感和理解。近八十年的风雨之前,在建立之初,它不仅是一个抽象的符号,而是复旦师生在国难当头对校园,对文艺,对文化,对家国这些懵懂意象和理想的具体之投射。它经历过太多的故事,那么这第一个故事,一定会给人最大的打动。这部戏讲的就是这个故事,我一定要把它演好。
坦白讲,压力很大。我饰演的这个角色类似于Rent中的Angel(当然大家也调侃他很像《芳华》里的刘峰hhh),这个角色行为的驱动前后变化很小(当然主要是由于死得比较早),但是他和孙寒冰教授的死是后边其他角色状态大转最重要的刺激。如果前面你的角色不够丰满,表现得单薄扁平甚至不到位,或是在死时情感的喷薄没有迸发出来,那么全剧的张力会急转直下,整个日机轰炸之后的情节会显得铺垫不足,观众因为这个故事而带来的感动和共鸣也会消散殆尽。
现在回想和Company时感觉蛮像的,大家都指着我呢。这样也好,今天健身房里明显更有劲了,肉也不想吃了,希望能几个月内减到Company时的体重(微笑)
说回这部戏,这次还有一个全新的体验叫“真人真事”,这点给我的触动相当大。昨晚剧组聚一起看照片,看到北碚复旦旧址上的“孙寒冰教授之墓”,今天网上老校友回忆录里看到的时报照片“孙寒冰先生千古——蒋中正”,还看到他们对几位在渡江运送布景道具时被轰炸而死的同学们的回忆,以及他们排演《雷雨》、《国家至上》,这些使我感觉非常沉重。我觉得真人真事意味着更多的责任,你不能太随意的自由借题发挥,你也要把演绎的矛盾及其表达散发出来,让观众受到历史的震动,并映今以思考。(“历史”两个字真是相当意味深远。)
还有就是,我不认真学习不认真做自己感兴趣和擅长的事而是去惶惶终日,真的对不起在复旦追求文化进步的先辈(- -)希望自己能经常想起来这种愧疚,sa!
就先这些吧,饿了困了,还有点想吃旺旺仙贝。
【今日排练完补充】加戏了,戏份更重也更重要了,还有感情戏,难,但是挑战让我觉得很刺激。另外上戏的导演确实有点意思,对“戏剧指导”这个词有我不曾见过的展现。
再夹杂点私活,关于思考人生。现今流传下来的抗战时期人物,热血青年很多,无论事成与否,他们值得宣扬的事迹都是多少含有些家国理想的。我们不曾体会战争年代的切实压力,那时候人们迸发出来的情感必定是与今日绝对不同的,但是不管今天的价值观如何,我非常钦佩他们。那么问题来了,现今的青年还有这种情怀吗?需要有吗?值得有吗?我有吗?毫无疑问是有一点的,但我的困惑在于我经常怀疑自己。我的体会是仿佛今日社会(我接触到的)对家国理想的态度是这些都是扯淡,没什么意思,有闲工夫不如多挣点钱娶个老婆过日子,没事吃个好吃的旅个游喝个甜品什么的。当然我挺认同的,不干这些你干什么呢,虽然我对一切喝的甜的东西无感,但是我爱吃爱旅游啊!→ →)不过我的问题在于,还应该有点别的念想吗?我在为谁读书、演戏、blabla?肯定相当的part是为满足目前自身的兴趣和欲望,以及为了未来的薪水和生活,说大点是个人价值的实现,但如若只为这些,那么我的内心对此十分排斥。至今我对“我为了自己我怎么怎么样干了什么什么事”这类无数的例子相当无感,也许和我爹有关吧,毕竟我爸做科研是为了全人类的进步,他确实是这么认为的,同样地,我十分钦佩。但是我想不懂,想不通,我找不到自己要为了什么,或者是以为自己找到了但自己内心都不愿相信或承认,比如为了全人类时,我的自私想法就突突突冒出来把自己diss一番,哈哈,真是苦恼,不知这种苦恼是不是只能交给时间来解决,我希望不。
昨晚初识了复旦研究生剧社《相辉堂》剧组。几乎飘遍我旦各个剧社的我,觉得研究生剧社最大的一个特征,嗯就是人口老龄化(废话
这次我在《相辉堂》里饰演一名民国抗战时期随复旦西迁重庆北碚的学生,积极投身当时复旦剧社的活动,在日机的一次空袭轰炸中,为保全剧社资产资料不幸牺牲。历史事件记载如下:
【1940年5月27日,日军对重庆进行大规模轰炸,二时左右,日寇一批飞机,袭入北碚上空,计有二十七架,盘旋中接连投下炸弹百余枚。顿时北碚体育场、嘉陵江边、黄桷镇一带,弹片飞溅,大火延烧。时任复旦大学教务长兼法学院院长,并作为复旦剧社戏剧指导的孙寒冰教授与6名师生不幸遇难,在重庆各界激起巨大波澜。】
首先必须承认,这次想来演出主要是因为“在相辉堂演《相辉堂》”这句话,对一个复旦学生是很有分量的,我也是很有执念。作为2011级本科的遗老(?)我在大一时进去过两次相辉堂,虽然后面近6年相辉堂都在修缮,但也终于又要见面了。在这部戏中出演,绝对会是我演戏经历中最值得铭记的(之一,比如当然还有Rent全国音乐剧节获奖哈哈哈哈)
长久以来“相辉堂”三个字在复旦师生心目中都是一个符号化的概念。但是昨晚剧组初见会中上的这节历史(校史)课,还有这两天看过的一些回忆录和文章,大大加深了我对其的情感和理解。近八十年的风雨之前,在建立之初,它不仅是一个抽象的符号,而是复旦师生在国难当头对校园,对文艺,对文化,对家国这些懵懂意象和理想的具体之投射。它经历过太多的故事,那么这第一个故事,一定会给人最大的打动。这部戏讲的就是这个故事,我一定要把它演好。
坦白讲,压力很大。我饰演的这个角色类似于Rent中的Angel(当然大家也调侃他很像《芳华》里的刘峰hhh),这个角色行为的驱动前后变化很小(当然主要是由于死得比较早),但是他和孙寒冰教授的死是后边其他角色状态大转最重要的刺激。如果前面你的角色不够丰满,表现得单薄扁平甚至不到位,或是在死时情感的喷薄没有迸发出来,那么全剧的张力会急转直下,整个日机轰炸之后的情节会显得铺垫不足,观众因为这个故事而带来的感动和共鸣也会消散殆尽。
现在回想和Company时感觉蛮像的,大家都指着我呢。这样也好,今天健身房里明显更有劲了,肉也不想吃了,希望能几个月内减到Company时的体重(微笑)
说回这部戏,这次还有一个全新的体验叫“真人真事”,这点给我的触动相当大。昨晚剧组聚一起看照片,看到北碚复旦旧址上的“孙寒冰教授之墓”,今天网上老校友回忆录里看到的时报照片“孙寒冰先生千古——蒋中正”,还看到他们对几位在渡江运送布景道具时被轰炸而死的同学们的回忆,以及他们排演《雷雨》、《国家至上》,这些使我感觉非常沉重。我觉得真人真事意味着更多的责任,你不能太随意的自由借题发挥,你也要把演绎的矛盾及其表达散发出来,让观众受到历史的震动,并映今以思考。(“历史”两个字真是相当意味深远。)
还有就是,我不认真学习不认真做自己感兴趣和擅长的事而是去惶惶终日,真的对不起在复旦追求文化进步的先辈(- -)希望自己能经常想起来这种愧疚,sa!
就先这些吧,饿了困了,还有点想吃旺旺仙贝。
【今日排练完补充】加戏了,戏份更重也更重要了,还有感情戏,难,但是挑战让我觉得很刺激。另外上戏的导演确实有点意思,对“戏剧指导”这个词有我不曾见过的展现。
再夹杂点私活,关于思考人生。现今流传下来的抗战时期人物,热血青年很多,无论事成与否,他们值得宣扬的事迹都是多少含有些家国理想的。我们不曾体会战争年代的切实压力,那时候人们迸发出来的情感必定是与今日绝对不同的,但是不管今天的价值观如何,我非常钦佩他们。那么问题来了,现今的青年还有这种情怀吗?需要有吗?值得有吗?我有吗?毫无疑问是有一点的,但我的困惑在于我经常怀疑自己。我的体会是仿佛今日社会(我接触到的)对家国理想的态度是这些都是扯淡,没什么意思,有闲工夫不如多挣点钱娶个老婆过日子,没事吃个好吃的旅个游喝个甜品什么的。当然我挺认同的,不干这些你干什么呢,虽然我对一切喝的甜的东西无感,但是我爱吃爱旅游啊!→ →)不过我的问题在于,还应该有点别的念想吗?我在为谁读书、演戏、blabla?肯定相当的part是为满足目前自身的兴趣和欲望,以及为了未来的薪水和生活,说大点是个人价值的实现,但如若只为这些,那么我的内心对此十分排斥。至今我对“我为了自己我怎么怎么样干了什么什么事”这类无数的例子相当无感,也许和我爹有关吧,毕竟我爸做科研是为了全人类的进步,他确实是这么认为的,同样地,我十分钦佩。但是我想不懂,想不通,我找不到自己要为了什么,或者是以为自己找到了但自己内心都不愿相信或承认,比如为了全人类时,我的自私想法就突突突冒出来把自己diss一番,哈哈,真是苦恼,不知这种苦恼是不是只能交给时间来解决,我希望不。
还没人转发这篇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