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认同是缓和代际差异的粘合剂
(社会科学报 2018-01-18 1592期 )
《国家宝藏》火了,如果说2016年的《我在故宫修文物》还只是牛刀初试,那么今年起,继《中国诗词大会》、《朗读者》等节目热播,央视又一次以优质高效的制作证明了它当之无愧的中国传媒领军者的姿态。甚至有网友戏称,2017年,是“央视文化节目元年”。无论是吟诵古典诗词,还是重现国家顶级国宝重器,这场全民文化盛宴的参与者非常广泛,有专门从事相关领域的研究人员,也有热爱古典文化的年轻学子,还有演艺圈的“国宝守护人”等等,而在其中扮演最重要推动力角色的,却是生活在我们身边的每一位普通观众。凝滞的语言、遥远的宝器,通过现代传奇故事的讲述、时尚外衣的包装,被赋予了鲜活的形态,古老深沉的历史文化艺术从而获得了新生。这一传媒领域的巨大胜利,在获得商业利益的同时,更重要的是触发了深藏国人内心的文化认同,缓解了多数因经济急剧发展而无所适从的人的迷茫。
我们生活在一个高速运转的社会中,“互联网+”时代带给人们最大的便利是信息获取渠道的快捷和信息容量的增长。当铺天盖地的真假事件和正反评论向我们涌来的时候,很多人会产生一种自己身在“平行时空”的疑惑:到底这个时代容纳了几类思想取向、价值观念迥然不同的人?在完全相同的物质生活中成长的同类人的言行为何千差万别?当“坐地日行八万里”的梦想变成海角天涯咫尺可见的现实,身处同一空间的我们,却随着代际差异的不断扩大,变得越来越无法理解、支持与我们观念不同、选择不一致的人。
代际差异是经济社会发展不可避免的结果。只是当前,我国的代际差异表现得更为明显、更为激烈。各类经济总量报告反应的都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迅猛发展的大数据,隐藏在这个数据之下的,是生活品质提升了的个体来不及应付尚未对等的精神、文化等各方面素质层面的匹配差异。于是,小到对事物的看法,大到对政治的理解,甚至上升到对国家的接受,很多人都固守己见,互不相让。认同焦虑,或者说身份焦虑,可能是当下每一个人都面临过的难题。
当人们在“无根”的状态中盘旋的时候,通过将古典艺术与现代生活结合,促发看似离我们生命极其遥远的那个时空的新生,从而建立起普通百姓的文化认同,在当下就显得十分有意义。这种认同,成为缓和代际差异、缓解认同焦虑的良好试剂。如今,通过网络的便利,人们已经被各种方式嵌合在一起,日常的歌唱、电影、综艺,都是最大范围连结人群的方式。从媒体到个人,每一种不同的形式,都有可能是一次饱含深意的聚集。以电影为例,《金陵十三钗》、《唐山大地震》、《芳华》甚至《妖猫传》中气象壮阔的盛唐,表面上看导演们讲述的是不同时代、不同故事,但在根本上,依然是利用文艺进行的一次“唤醒”和“拉拢”。大量时代电影的产生,恰好说明对古典艺术、文化传统的确认是阻止我们与时代背离的最有效的办法。
或许还是有人会问:艺术有什么用?这个问题也曾困扰过西方发达国家的民众。在19世纪60年代的英国,就有相当一部分人认为:艺术没什么用处。毕竟,从食物到建筑,从交通到政治,英国的领先并非由艺术建造。以实用价值为取向,在任何时代、任何地方,都拥有它最忠实的拥趸。然而正如同批评家马修·阿诺德在《文化与无政府状态》中所说,“艺术在人类生活中举足轻重”。不管它看起来是如何地脱离实际、远离我们的时空,它提供给我们的绝不是其他什么无关紧要的东西,而是对不可避免的生存中的缺陷、遗憾、焦虑、争执的解释和解决方法。当我们跟随朗读者的轻声细语、探宝者的时空脉络、吟诵者的顿挫有致,去接触那些星火永驻的文化艺术作品,便会发现,伟大的艺术,足以消除人类的错误、填补代际的鸿沟、澄清我们的混乱、减轻生命的痛苦。在微妙的交汇中,帮助我们解决隐藏在生活、心灵深处的紧张和焦虑,也帮助我们重新理解从过去时代走来的每一个人。进而,在理解更远的过去的同时,理解这个与我们息息相关的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