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7
论文进度始终停滞不前,索性先不去想了。
最近半年的效率可以说都是非常低下的。究其原因,首先应该是选题的失败。
并不是说这个题目没有意义或者无法操作,而是资料实在太零碎。上半年在北京查档,凡涉及49年后地方外事的档案一律不开放,能看到的都是其他全宗里零零碎碎的东西,还要受各种限制,每天都是伴随着绝望的心情在抄档,论题也随着资料的受限不断地调整,偶然看到觉得有些价值的文件,正在疯狂敲打键盘,却被前台那位馆员过来告知这一卷是不能给我看的,他们系统里搞错了。
号称开国内部委档案馆先河的某馆,也重新封锁了前两年还开放的卷宗,只留下最鸡肋的部门的案卷,看了一周后我已经对这个题目的意义产生了巨大的怀疑。
看不到核心资料,明智的选择应该是换题目。我却一直以鸵鸟心态面对这一问题。暑假重新整理了那几十卷英国外交文件,其实单单以这部分资料为主也能写,但论题和自己之前想做的就完全不一样了。一直想结合地方档案和这批外交文件,希望能真的做一点微小的贡献,现在看来,看不到核心部门(其实也不核心,地方外事档案前几年还是开放的)的资料,始终在外围打游击,是不可能有什么结论的,无非是注水的话扯一堆,制造垃圾而已。更何况,单单以英文档案立论,国外已经有相关的研究了,自己绝无把握还能在论述上突破已有的成果,最佳结果是能以国内的资料痛痛快快地解决问题,提供中文研究本身的一点价值。
然而现在几乎是不可能了。
当然还有解决之道,就是再跑几个省的档案馆,比如浙、粤、鄂,严格说来这几个地方都应该去,能看多少是另一回事。然而,穷。
索性江苏省档还有一丁点东西,不至于最后无话可说。
再拖下去,已经不是有没有价值的问题,而是能不能如期毕业的问题。
经此番经历的一点感想:做硕论,不建议去档案馆死磕。如果是很方便看到的全宗,地理上和时间上也便利那还好,如果需要跨地域去查未知结果如何的资料,非常耗费热情。在现在国内档案管理环境下,这种低效劳动的意义微乎其微。选一个所据核心资料已经出版或方便看到(不用手工抄录)的题目,会留出更多的时间来阅读文献和构思写作。
在英美国家的大量档案可以直接从数据库下载的时代,你国还处在必须前往馆藏地手工摘录的阶段。这种规定下的档案数字化没有任何意义,偏偏他们还要以数字化为由封存绝大部分案卷。
当然吐槽这些没有任何用。死线临近会让一切变得简单——承担起多制造一篇电子垃圾的负疚感就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