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会质疑:3种思维方式助你超越90%的人
新年啦,春天呀是个很容易想入非非,蠢蠢欲动的季节。2017刚“丧”完,2018就该“荡”了吧,这可不资本大佬们又开始造新风口了,大V们安利新红利了,什么“撒币”答题啦,什么区块链啦,害得我们摩拳擦掌,就要提刀上场了,但这么激昂澎湃会不会被割韭菜呢?
必竞PG One玩“夜宿门”事件从嘻哈Top1交椅一夜间就彻底“凉凉”;共享经注,无人货架们刚成为资本狂欢的风口,还没狂热半年就“倒闭”洗牌了,寒冬来得也太快。
在这1年等于1个世纪的时代,追风少年里有人一飞冲天,更多人却转瞬即逝,频繁上演着这种“快生快死”式的风口和热潮。
面对呼啸而至的时代,00后们都来刺激我们,智商都不够用了,如何治愈这种“想法太多,思路太少”式狂热,多用本质思维启发压压惊,不管在创业,市场营销,或个人成长里,理智的狂热,避免刚入场就掉阴沟!
一. 逆向思维:先不败而后求胜
托尔斯泰说:“幸福的家庭都是相似的,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而商场上却是:“失败的企业都是相似的,而成功的企业各有各的成功”,其实创业,个体成功,市场营销都无不类似。
因为多数时候失败是必然,而成功却是偶然。在这个正态分布的世界,把自己赌在成功这场小概率事件上,必然要先学会如何避免大概率的失败。
查理芒格的逆向思维讲:“要想取得成功,那么先想到失败,再想如何避免失败”,跟孙子兵法的全胜思想如出一辙,都是“先不败而后求胜”,“先胜而后战”。
高手都是从事物的反面去思考,研究如何才能搞砸,从一开始就弱化了市场的复杂性和不确定性,将重心集中在决定性的问题上。假设有1%的成功率,就像扫雷一样避免掉那99%的雷区,再将90%的火力集中在能取胜的关键性目标上。
我们大多数人先入为主的必胜心态,急于在1%的机会里趁势起飞,渴多了成功学的“仙丹秘籍”,容易头脑盲目孤注一掷,直到落败而归。
在一场零和博弈中,少数人是赢家,大多人是陪跑的炮灰,“20/80”的幂次法则也正是这个道理。长期来看,从众跟风很容易大概率的输。当然成功本来就很难,但在入场前就有失败意识,避免一开始就把思维锁死,掉进认知局限的大坑,开局稀里糊涂真心没得救。
在入场前先反思几个问题:
1.有否全面思考风险问题?
2.有做好最坏情况发生的准备了嘛?
二.用户思维:价值导向原则!
《瓦尔登湖》里有个故事,一个流浪的印第安人给一个著名律师家里卖篮子:“你们要篮子吗?律师答:“不,我们不要。”印第安人叫道“什么?你是想饿死我们吗?”听起来很搞笑,可我们生活中经常重复上演着这种的自我视角式“卖货思维”。
大多数商业项目或营销宣传以失败告终,关键在于我们一厢情愿地想着自己要达成什么,而不是替用户达成什么。
知已知彼,方能百战百胜,但人性先天有自我视角的局限,只有学着换位思考,真正代入用户视角看到他真正的需求,才能启动“用户思维”洞察行为背后的逻辑,并懂得唯有为用户创造价值,才能达成自己的需求。
如果真正启动“用户思维”,就不会有那种排山倒海式的自卖自夸式营销?也不会写出“极致奢华,耀世登场”式的自嗨文案;更不会YY出直播“揉脚”的伪创业。
除了从自我视角的局限,很多时候用户也不知道自己需要什么,当更好的产品出现时会立马掉头跟风追随。难怪大家都说:“用户选择我们不是因为我们做得多好,而是因为对手做得太烂”。
所以我们可以用西蒙·斯涅克的“黄金圈法则”挖掘用户的底层需求,从而达成我们的长期价值属性。
举例:福特创始人调研客户,所有人都说:“我要一匹更快的马”
why? 层层追问找到核心目的:用最短的时间,更快的到达目的地;
how? 何种方式:一匹跑很快的马;
what?何种方案:用福特汽车比快马更能达成核心目的。
在行动前需反思三个问题:
这是你想达成的还是用户想达成的?
用户真正在乎的是什么?
用户的核心目的是什么?
三. 战略聚焦:第一步是放弃!
真正有效的好战略是“少就是多”,从来都不是使用所有的资源去达成所有的目标,而是聚焦关键目标,要有所为,有所不为。
不做什么?放弃自己根本不擅长的;做什么?集中兵力攻克自己最擅长的地方,把80%的精力和资源投入到20%的核心竞争力上。
“战略的第一步是放弃”—当你聚焦关键资源去攻击关键的正确目标时,往往可以收获可喜的成果。相反,想要同时实现多个互相冲突的目标,就会陷入被动,最终无法实现任何一个目标。
就像1997年的苹果濒临倒闭,乔布斯大刀阔斧砍掉70%的产品线,只保留核心的4款产品,才让苹果绝处逢生扭亏为赢,他说他在等“一个大机会”,所以才有了后来的iPod,iPhone的快速崛起,大获成功。
正因为世界是正态分布的,所以放弃那些不擅长的,让擅长的优势引发幂次法则,从而形成自己的核心势能和竞争壁垒。
就像传统式营销属广撒网漏斗式捕鱼,100个里总有1个会转化,重点是pk竞争对手:以更多广告更多资源赢得竞争;而消费升级背景下更看重用户自营销:先放弃资源型竞争,专注于核心优势,再聚焦用户口碑,用户用病毒式的层层裂变带来扩散和传播,用口碑的“营销杠杆”1次性撬动了品牌的长期价值。
大部分人都会在关键时候使用错误的思维,不是因为他们笨,而是人性使然。“人性的陷阱”会激发你的野心,私欲和贪婪,只做出本能的选择,要么用理性思考对抗人性,要么就要在战斗中学会战斗。
不过互联网思维的小步试错,快速迭代法则,用轻模式,低成本对抗掉了逆向思维的匮乏,和自我视角的谬误。再唬人的idea都抵不过用户行动的检验:用户用一次次卷入确认需求,用一次次行动检验价值。在一次次的试错后找到了核心关卡。所以在根本想不清楚的前提下,轻模式,低成本的试错也不仿是另一种有效出路。
可爱如你,左手分享右手转发〜
必竞PG One玩“夜宿门”事件从嘻哈Top1交椅一夜间就彻底“凉凉”;共享经注,无人货架们刚成为资本狂欢的风口,还没狂热半年就“倒闭”洗牌了,寒冬来得也太快。
在这1年等于1个世纪的时代,追风少年里有人一飞冲天,更多人却转瞬即逝,频繁上演着这种“快生快死”式的风口和热潮。
面对呼啸而至的时代,00后们都来刺激我们,智商都不够用了,如何治愈这种“想法太多,思路太少”式狂热,多用本质思维启发压压惊,不管在创业,市场营销,或个人成长里,理智的狂热,避免刚入场就掉阴沟!
一. 逆向思维:先不败而后求胜
托尔斯泰说:“幸福的家庭都是相似的,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而商场上却是:“失败的企业都是相似的,而成功的企业各有各的成功”,其实创业,个体成功,市场营销都无不类似。
因为多数时候失败是必然,而成功却是偶然。在这个正态分布的世界,把自己赌在成功这场小概率事件上,必然要先学会如何避免大概率的失败。
查理芒格的逆向思维讲:“要想取得成功,那么先想到失败,再想如何避免失败”,跟孙子兵法的全胜思想如出一辙,都是“先不败而后求胜”,“先胜而后战”。
高手都是从事物的反面去思考,研究如何才能搞砸,从一开始就弱化了市场的复杂性和不确定性,将重心集中在决定性的问题上。假设有1%的成功率,就像扫雷一样避免掉那99%的雷区,再将90%的火力集中在能取胜的关键性目标上。
我们大多数人先入为主的必胜心态,急于在1%的机会里趁势起飞,渴多了成功学的“仙丹秘籍”,容易头脑盲目孤注一掷,直到落败而归。
在一场零和博弈中,少数人是赢家,大多人是陪跑的炮灰,“20/80”的幂次法则也正是这个道理。长期来看,从众跟风很容易大概率的输。当然成功本来就很难,但在入场前就有失败意识,避免一开始就把思维锁死,掉进认知局限的大坑,开局稀里糊涂真心没得救。
在入场前先反思几个问题:
1.有否全面思考风险问题?
2.有做好最坏情况发生的准备了嘛?
二.用户思维:价值导向原则!
《瓦尔登湖》里有个故事,一个流浪的印第安人给一个著名律师家里卖篮子:“你们要篮子吗?律师答:“不,我们不要。”印第安人叫道“什么?你是想饿死我们吗?”听起来很搞笑,可我们生活中经常重复上演着这种的自我视角式“卖货思维”。
大多数商业项目或营销宣传以失败告终,关键在于我们一厢情愿地想着自己要达成什么,而不是替用户达成什么。
知已知彼,方能百战百胜,但人性先天有自我视角的局限,只有学着换位思考,真正代入用户视角看到他真正的需求,才能启动“用户思维”洞察行为背后的逻辑,并懂得唯有为用户创造价值,才能达成自己的需求。
如果真正启动“用户思维”,就不会有那种排山倒海式的自卖自夸式营销?也不会写出“极致奢华,耀世登场”式的自嗨文案;更不会YY出直播“揉脚”的伪创业。
除了从自我视角的局限,很多时候用户也不知道自己需要什么,当更好的产品出现时会立马掉头跟风追随。难怪大家都说:“用户选择我们不是因为我们做得多好,而是因为对手做得太烂”。
所以我们可以用西蒙·斯涅克的“黄金圈法则”挖掘用户的底层需求,从而达成我们的长期价值属性。
举例:福特创始人调研客户,所有人都说:“我要一匹更快的马”
why? 层层追问找到核心目的:用最短的时间,更快的到达目的地;
how? 何种方式:一匹跑很快的马;
what?何种方案:用福特汽车比快马更能达成核心目的。
在行动前需反思三个问题:
这是你想达成的还是用户想达成的?
用户真正在乎的是什么?
用户的核心目的是什么?
三. 战略聚焦:第一步是放弃!
真正有效的好战略是“少就是多”,从来都不是使用所有的资源去达成所有的目标,而是聚焦关键目标,要有所为,有所不为。
不做什么?放弃自己根本不擅长的;做什么?集中兵力攻克自己最擅长的地方,把80%的精力和资源投入到20%的核心竞争力上。
“战略的第一步是放弃”—当你聚焦关键资源去攻击关键的正确目标时,往往可以收获可喜的成果。相反,想要同时实现多个互相冲突的目标,就会陷入被动,最终无法实现任何一个目标。
就像1997年的苹果濒临倒闭,乔布斯大刀阔斧砍掉70%的产品线,只保留核心的4款产品,才让苹果绝处逢生扭亏为赢,他说他在等“一个大机会”,所以才有了后来的iPod,iPhone的快速崛起,大获成功。
正因为世界是正态分布的,所以放弃那些不擅长的,让擅长的优势引发幂次法则,从而形成自己的核心势能和竞争壁垒。
就像传统式营销属广撒网漏斗式捕鱼,100个里总有1个会转化,重点是pk竞争对手:以更多广告更多资源赢得竞争;而消费升级背景下更看重用户自营销:先放弃资源型竞争,专注于核心优势,再聚焦用户口碑,用户用病毒式的层层裂变带来扩散和传播,用口碑的“营销杠杆”1次性撬动了品牌的长期价值。
大部分人都会在关键时候使用错误的思维,不是因为他们笨,而是人性使然。“人性的陷阱”会激发你的野心,私欲和贪婪,只做出本能的选择,要么用理性思考对抗人性,要么就要在战斗中学会战斗。
不过互联网思维的小步试错,快速迭代法则,用轻模式,低成本对抗掉了逆向思维的匮乏,和自我视角的谬误。再唬人的idea都抵不过用户行动的检验:用户用一次次卷入确认需求,用一次次行动检验价值。在一次次的试错后找到了核心关卡。所以在根本想不清楚的前提下,轻模式,低成本的试错也不仿是另一种有效出路。
可爱如你,左手分享右手转发〜
还没人赞这篇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