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习惯》读后感以及新年目标
不要怂,就是干 ——wuli滔滔
这本一百四十页的书的主题是,给自己定一个(或至多不超过四个)的小目标,小到实现起来非常容易,往往会“诱惑”自己超额完成,正因为太简单了,也不会产生畏难心理,或是过于消耗意志力,或需要额外打鸡血才能行动起来,从而能很好地坚持下去。最终的目的,不仅仅是坚持一个良好的习惯,并体会良好习惯给自己带来的变化,还可以通过每天/每周的“mission complete!”自己收获成就感和自信的底气。
作者解释了传统的“制定目标-坚持-达成”的循环之所以失效的原因,比如每天100个俯卧撑,这样的目标对于刚刚开始起步的人,实在是太高了,不仅需要很大的动力去行动(决策过程也会消耗极大的意志力,而意志力是有限的),也会产生畏难逃避的心理,之后更会因为做不到产生挫败感,更加逃避去做,从而成了恶性循环。这本书里被作者填充了各种用以佐证他观点的实验细节和结果,用来说服读者mini-habit是有效的可行的,而且确实能帮助大家几乎是无痛苦地养成新的好习惯。
我注意到上一本书《注意力曲线》和这本《微习惯》其实很大程度上都用运动来举例。《注意力曲线》用了很多运动心理学的例证,这本书则用了作者自己锻炼俯卧撑的亲身经历。作者最开始的小目标是每天一个俯卧撑,每天写五十字,确实简单,而且很容易坚持。作者坚持了一年之后走形的身材也恢复了,而且也完成的自己的书稿。大脑有一个机制就是受到奖励的行为会被强化,无论这种奖励是以多巴胺/内啡肽(“跑者的愉悦”)等激素形式作为反馈,还是情绪的改善,抑或物质/食物的回报,都会加强生物的这个行为。
= =说复杂了,其实就是多做让自己感觉好的事,而且感觉好是身心反馈同样积极的事,比如规律锻炼身体,比如规律营养的膳食,比如适度融洽的社交等等。放我身上一个特别典型的例子就是,我高中那会就买过文言不加注的史记,我看到第一页就放弃了,因为古文水平不咋地,史记又年代久远典故和专有名词完全不理解没有概念。所以这书就放在家吃灰。这就是因为目标定的太高的原因。后来我找了本质量不错的史记全注全译版本,看原文的时候不懂的地方看注释,然后又看一边白话文翻译,相当于两遍过了,依赖每个不想起床的周末窝在床上,几个月居然看完了。最开始看个几大段就想歇歇,非常依赖注释,到后来一天能看完5%的进度,有时候都不用去翻注释,要我说我是怎么慢慢进步的,说不出来。但就是降低了门槛难度,我也不会因为今天看不进去就看一段就觉得沮丧,看一段也是好的,好过不看。
最开始学编程也是这样,随便听网上的建议买的书并不适合自己的level,但是换一本就能很好适应自己的水平,就像作者说的,适合别人的不一定适合自己,要自己去摸索才能找到最适合的方法。不仅仅是摸索找到适合自己水平的参考书,(其实所有的学习都会犯错失败什么的)在学编程的时候,经常会因为一点点小错误,三行代码都能跑出错误,刚接触的时候觉得自己好无助,明明按照书本的范例怎么会报错呢,后来不断的trial&error的过程,其实报错才是最能学到东西的。这里的摸索就是不能因为一点点小的错误就觉得自己是完全不行,什么东西都是可以学到的,只要不断从错误里改进就是在进步了。
其实只要能克服一时搞不定的挫败,不要自责,养成什么习惯都不是问题。以前看本科的教材就是很多看不懂,确实也觉得好无助,自己是不是就是比同学笨呢(probably true)。但如果我不断重复去钻研这些定理,证明思路和铺垫引理烂熟于心,重复练习好多遍,其实就已经理解了。可惜当时没懂,只看一遍就想理解定理本来就是极其不现实和投机取巧的想法。mini-habit是个好名字,但本质和那些教你跳出comfort zone,或是教你如何制定目标的理念没有太大区别。我的经验就是最初小小的成功会给你更大的信心,和对自己更客观的认识,去制定下一个目标,这就变成了一个正向循环,不然为什么人们会把成功称为路径依赖呢,正是以往的成功提升的他的信心,以往达成目标的方法也可以继续借鉴。
所以总结一下就是,不能怂,就是干(犯错和失败更是学习的好机会)。
2018目标
1. 尽量养成23:00-6:00休息的作息习惯。
2. 饭点规律,少吃辣少吃油,要变美。
3. 规律锻炼(一周2~3次)。
4. 继续自学搞自己的小项目,记录进度。
5. 多交朋友,多多social,争取脱单。
6. 为带老妈去日本玩攒钱(以及各种hobby)。
flag已立,明年来认领X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