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两首诗,是食指到余秀华的人文距离:也是中国诗歌五十年的距离
@ 0.起因 前几天,食指在北京一场新书发布会上发言:“看过余秀华的一个视频,她理想的下午就是喝喝咖啡、看看书、聊聊天、打打炮,一个诗人,对人类的命运、对祖国的未来考虑都不考虑,想都不想;从农村出来的诗人,把农民生活的痛苦,以及对小康生活的向往,提都不提,统统忘得一干二净,这不可怕吗?评论界把她捧红是什么意思?评论界的严肃呢?我很担心。今天严肃地谈这个问题,是强调对历史负责。不对历史负责,就会被历史嘲弄,成为历史的笑话。”(凤凰网) 面对食指的批评,一向以言辞犀利著称的余秀华并没有表现出激烈地反应。她只是在朋友圈中写了一段平和的话作为回应:“食指先生说我不提‘农民生活的痛苦’……可是,我从来不觉得农民生活是痛苦的啊,真是一个高深的课题:人们向往田园生活,凭什么又鄙薄它?真正的痛苦是作为一个农民,眼睁睁看着乡村文明的流逝啊。再过几年,哪里还有原始的农村啊。” 而当凤凰网文化问她还有什么想说的时,她表示没什么好说的了,自己也没读过食指的诗,对食指完全不了解。下来在微博里,余秀华笑说自己再次被“强奸”了——

1.关于食指 1968年,20岁的食指发表激励了整整一代人的作品——《相信未来》;

2.关于余秀华 2014年,余秀华发表她的成名诗《穿过大半个中国去睡你》。

3.从食指到余秀华的距离有多远 这两个发言场景,是食指到余秀华的人文距离:这两首诗,是中国诗歌五十年的距离~ :从集体主义、理想主义逃离;从崇高美学、神圣历史逃离;心理自由主义、感官物质主义和反抗的自我主义流行。 从食指到余秀华,是一个从认识论向存在论过渡的距离。不再死守概念定义世界、精神抹色生存的合理性,转而生出个人信仰第一性合法性地位。从合理性到合法性,是中国诗歌的文学距离,更是中国对人本质定义的距离。 时代距离游移中,人们的人性、人本和人道观念,已经在云泥之间。 这距离是进步~。只是时间太长,距离“人本身”还没赶上!梁启超当年首倡“改造国民性”,要“学做最优秀的西方人”依然有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