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华烟云》—— 一部清末民初的历史长卷
《京华烟云》是民国时期林语堂大师的代表作之一。至今,由其改编的电视剧也已经有三版之多了,尤以第二版本由赵薇、潘粤明主演的电视剧最为出名,请的都是实力新生代演员和老戏骨,剧情也经过精妙设计,显得精彩纷呈,冲突强烈。但是与原著改编太大,不能代表原著的价值。
那大概是十二年前的事了。
这么多年, 《京华烟云》竟然一直在我心里萦绕不去,萌生了今年看原著的兴趣。林语堂先生早年去国外留学,游历,这部著作起初只是要向外国传递那个时代的中国,清末民初,国之不国,内忧外患,在这种历史条件下,中国男女如何生活,如何爱,如何恨,如何争吵,
如何宽恕,如何受难,如何享乐,如何奋斗,如何养成某些生活习惯,如何形成某些思维方式,如何适应当时那个时代。
整本书看完,最深的感觉,莫过于其中充满道家超脱自然,平静的叙述,但又不乏一些惊心动魄之感,相信大师是熟读研究了《红楼梦》,《庄子》,而且对道家有了深刻的领悟,字里行间均有一些两者的影子。
本书的精妙之处有几下几点:
一、道家思想贯彻其中
本书分上中下三卷,均以《庄子》中的语句点题。包括:上卷 道家女儿,中卷 庭院的悲剧,下卷 秋之歌。
而书中关键人物姚木兰的父亲——姚思安,则是道家思想坚定的维护者和贯彻者,并且木兰深受其父影响,养成了洒脱豁达的性格。
其中几句话,则很能体现庄子的相对论和道家的无为而治思想:
“正直自持,则外邪不能侵。”
“在有福的人面前,一缸清水会变成雪白的银子;在不该享福的人面前,一缸银子也会变成一缸清水。”
“没有谁对,也没有谁错。只有一件事是对的,那就是真理,那就是至道,但是却没有人了解至道是何物。”
“很多人觉得中国的旧的非扫荡消除不可,不然我们永远没法子进步。人心思变。你不能去助长,也不能去阻止。是有过分的地方,但是人不会老是看不出来,不会一直保持下去。”
“荒唐无理的主张,是不辩自明的。就像坏油漆,自己总会剥落的。”
二、红楼梦的影响
1、红玉
是书中一个关键的人物。红玉长的十分漂亮,又充满灵气,诗词文采俱佳。但天性多愁善感,流了一生的眼泪,身体多病痛,像极了林妹妹。
从小和木兰的弟弟阿非青梅竹马一起长大,阿非称她为“好妹妹”,与宝玉对黛玉的称呼相同。只准阿非和自己玩,不喜欢他与另外的女孩子玩耍,她会吃醋,耍小孩子脾气,一个人在屋里悄悄的淌泪儿。也有借诗抒意,怒而烧掉诗稿的情节。
又因体弱、不懂得讨长辈欢喜,并没有得到姚家父母对她的感情成全。最终因为自己的猜忌,跳河身亡,引起阿非和众姐妹极大的悲痛。这是本书中的一大悲剧,而林黛玉也是红楼梦中一大悲剧。
2、银屏
银屏的感情线是姚家的另外一个悲剧。
银屏是姚家一个丫鬟,从小伺候姚家大少爷体仁,在体仁生性纨绔而又得不到家人的理解之下,两个人产生了相濡以沫的感情。在家里安排体仁到英国留学后,姚夫人为了拆散两人,想要找个人家把银屏嫁出去。银屏为了逃离姚夫人舍下的圈套,偷偷溜走,在外边租了房子,并在体仁回京之后,厮混在一起,生下了一个儿子博仁。最后东窗事发,儿子被姚夫人抢走,她上吊而亡。
银屏的悲剧与她卑贱的身世有很大关系,家里穷,来到姚府做了十几年丫鬟,与体仁肯定是门不当户不对的。因此,姚夫人觉得银屏是狐狸精,要抢走她的儿子。另外,也和她伶牙俐齿争强好胜的脾性有关,心比天高,命比纸薄,一心想通过姚家大少爷,飞上枝头当凤凰,这也是姚夫人看不上她的另一个原因。
林语堂先生说:假若银屏是一个富贵人家的女儿,嫁于另一个富足人家做了太太,难免像姚太太一样是精明强势的一家之主,为了自家高贵的血统,为了自己儿子将来的人生,丝毫不让。
又像极了红楼梦中的晴雯。纵然公子有情终究抵抗不了命运多舛。
3、王府花园
姚先生购买了王府花园后,举家搬迁,众人赏园。花园的格局与红楼梦书中的大观园有几分相似,在“友耕亭”走廊一边墙上,刻的是《红楼梦》大观园二十四景,正说明此意。
后来用宝芬的话来说:“《红楼梦》谁没看过?您现在这个花园子,不就和在《红楼梦》大观园里一样吗?不是跟演《红楼梦》一样吗?”
三、新旧体制观念冲突
因为处在清朝末年到民国初年那个时代,国家混乱,朝廷旧官员、各种军阀势力、新政府层出不穷。旧派代表人物的代表,有曾文道,牛氏夫妇,而新派代表人物有黛云、陈三、环儿。新旧思想冲突加剧,谁也无法说服对方,成了那个时代的显著特点。
老一代腐败而无能,新一代反叛而欠教养。老一代对中国,对自己,都失去了希望,少一代对将来则抱有无限的热心。
老一代总是抱怨年轻人不努力求学,少一代则抱怨老一代治国无方。老少思想的冲突越来越强烈。
旧的官阀势力只想结党营私,为自己谋取利益,而新青年现在开始觉醒,开始拥护民主主义和新思想。
四、木兰处理感情危机的巧妙手段
当初,姚家为了躲避义和团和八国联军进京,举家逃往杭州避难,但途中因为驿马受惊,木兰与家人失散,后被曾先生搭救,并深受曾府长辈人的喜爱。曾家有意把木兰许配给老三荪亚,于是这似乎成了很自然的宿命。
长大后,木兰遇到了傅先生的学生孔立夫,她爱上了孔立夫的慷慨激昂。她的初恋被唤醒,她的自由思想得到了启发,与立夫谈诗词,谈甲骨文,一起登山,她感到兴奋。但她依旧听从了命运的安排,嫁给了命中注定的丈夫荪亚,虽然婚后夫妻生活的很幸福,相敬如宾,荪亚敬爱她,喜欢她,她也喜欢荪亚,但她的内心依然为孔立夫留了一个隐秘的位置。
她曾对莫愁说:“你比我有福”。她也觉得游圆明园必须与孔立夫一起去才有意义,她一直心里怀念两个人在山顶的谈话。在立夫深陷囹圄,她不惜晚上以身犯险,独自去找将军,一番巧妙说辞让将军给了她释放令,把孔立夫解救了出来。
来到杭州后,孔立夫和莫愁来看他们,木兰特意炖了孔立夫最爱吃的鸡,并用手将鸡肫喂在了立夫嘴里。没想到荪亚也喜欢吃鸡肫,饭桌上荪亚找鸡肫却找不到,木兰笑着说,在立夫肚里呢。荪亚听了,没表现出什么。
过平凡的生活一直是木兰心中的愿望,她不想再过奢侈豪华的富家太太的生活,想变成一个普通的妇女,经营自己的小家庭小幸福。过洗手做羹汤、相夫教子的生活,而事实上,她也真的这样做了。她不再穿绸缎,转而只穿布衣,不再穿高跟鞋,不再带饰品,头发只是向后梳挽起来而已。并且下厨房做饭,劈柴砍柴。孔立夫见了大为吃惊并赞扬,觉得木兰的装扮他很喜欢,而荪亚则并不以为然,他不反对妻子的做法,但心里其实是不赞成的。
这些事情引起了荪亚的吃醋心理,而且木兰衣着朴素,生活简单淳朴也不是他过惯的生活,于是,因为生意,他常常到上海出差,于是认识了一个艺专画画的女学生曹丽华,想重新唤醒自己的年轻和爱情。
木兰意识到这件事后,她和父亲姚老先生联合演了一出戏,不仅不失荪亚的面子,还把事情做的两全其美,各得其所。
首先,姚老先生到商铺发现了一位艺专女生写给荪亚的信封,并扮演成一位老道士,打探到了荪亚喜欢的女学生的名字曹丽华。然后由木兰写信,约曹小姐见面,当然是盛装打扮而去的。曹丽华见到荪亚的妻子很吃惊,她曾听到荪亚对自己说,他的妻子是一个旧式妇女,只会砍柴做饭,是家里介绍的亲事,但他与妻子实在没有共同语言。曹丽华本来觉得对方是一个乡下女子,肯定是咄咄逼人地要求她断了和荪亚的联系,但见到美丽气质的木兰顿时觉得惊讶,言谈之中知道了对方是京城有名的富家小姐姚木兰,家住在王府花园,虽然对方并没有提出让自己离开曾荪亚,但自己已然觉得该放弃了。不管是从家世、外貌、学识、气质上,自己终究是落了下风,不放弃又能如何呢!
木兰欲让荪亚纳妾,提出如果曹丽华真的爱荪亚,她可以成全他们,让曹丽华以妾的身份嫁过来,但遭到了荪亚和曹丽华的反对。
木兰却邀请她来家,并装作是自己的朋友介绍给荪亚,以此让三方坦诚相待。最后竟然和曹丽华成了朋友。荪亚给曹丽华介绍了一位大学老师结成伴侣。自此荪亚变得更加成熟懂事,明白了心中所爱和真正爱自己的人是自己的妻子,将心收了回来。
木兰知道丈夫的脾性,也明白男人的缺点,所以她说,男人大都不觉得自己媳妇漂亮,都觉得别人家的媳妇漂亮,更有吸引力,所以,对于中年男人,偶然间遇到了一个年轻貌美的女孩心动,是无可厚非的事情。但她也知道,爱情是一回事,婚姻是另一回事,年轻终究会老去,动心不一定是真正的爱情,所以她挽回了荪亚,挽救了自己的婚姻。不得不说,木兰是一个何其聪慧的女子。
五、莫愁对家庭的态度
林语堂先生曾说,“若为女儿身,必做木兰也!”可见,木兰是大师理想的女子。但莫愁却是我很喜欢的女子,处事圆滑得体,又精通诗词,在为人处世上很有自己坚持的一套准则。
文中说她像水母一样包围着立夫,富有弹性,极其柔软,常改变其外形,以适应他的愿望,适应他的任性,保护他不受外界的侵害。立夫出身贫寒,痛恨富家子弟及奢侈生活,但是最后竟然以娶一个富贵太太感到幸福,而且莫愁从来没有让立夫觉得自己是花的妻子的钱。可见莫愁多么善解人意,做人做事是多么的得体,让身边的人感到如沐春风。
另一方面,立夫性格急躁冲动,一腔热血,文辞激烈,常常不顾后果,讽刺抨击一些装腔作势有恶略行径的人,因此不免会给自己带来灾祸。莫愁常常鼓励他做生物实验,钻研学术,不许他再不经自己的同意在报纸上发表此类文章。她晓之以理,动之以情,用自己的方式让立夫同意她的意见。以此保护立夫,保护自己的家人。
莫愁那无限的耐性,百依百随,完全不顾自己。一心所想,一身所行的,都是为了丈夫的舒适和幸福。
世上男儿,若得妻如此,夫复何求?
《京华烟云》精华之处很多,本文只是粗略提了几点,不愧为一本名著,值得世人品阅。
发表于公众号:小旎爱文案
那大概是十二年前的事了。
这么多年, 《京华烟云》竟然一直在我心里萦绕不去,萌生了今年看原著的兴趣。林语堂先生早年去国外留学,游历,这部著作起初只是要向外国传递那个时代的中国,清末民初,国之不国,内忧外患,在这种历史条件下,中国男女如何生活,如何爱,如何恨,如何争吵,
如何宽恕,如何受难,如何享乐,如何奋斗,如何养成某些生活习惯,如何形成某些思维方式,如何适应当时那个时代。
整本书看完,最深的感觉,莫过于其中充满道家超脱自然,平静的叙述,但又不乏一些惊心动魄之感,相信大师是熟读研究了《红楼梦》,《庄子》,而且对道家有了深刻的领悟,字里行间均有一些两者的影子。
本书的精妙之处有几下几点:
一、道家思想贯彻其中
本书分上中下三卷,均以《庄子》中的语句点题。包括:上卷 道家女儿,中卷 庭院的悲剧,下卷 秋之歌。
而书中关键人物姚木兰的父亲——姚思安,则是道家思想坚定的维护者和贯彻者,并且木兰深受其父影响,养成了洒脱豁达的性格。
其中几句话,则很能体现庄子的相对论和道家的无为而治思想:
“正直自持,则外邪不能侵。”
“在有福的人面前,一缸清水会变成雪白的银子;在不该享福的人面前,一缸银子也会变成一缸清水。”
“没有谁对,也没有谁错。只有一件事是对的,那就是真理,那就是至道,但是却没有人了解至道是何物。”
“很多人觉得中国的旧的非扫荡消除不可,不然我们永远没法子进步。人心思变。你不能去助长,也不能去阻止。是有过分的地方,但是人不会老是看不出来,不会一直保持下去。”
“荒唐无理的主张,是不辩自明的。就像坏油漆,自己总会剥落的。”
二、红楼梦的影响
1、红玉
是书中一个关键的人物。红玉长的十分漂亮,又充满灵气,诗词文采俱佳。但天性多愁善感,流了一生的眼泪,身体多病痛,像极了林妹妹。
从小和木兰的弟弟阿非青梅竹马一起长大,阿非称她为“好妹妹”,与宝玉对黛玉的称呼相同。只准阿非和自己玩,不喜欢他与另外的女孩子玩耍,她会吃醋,耍小孩子脾气,一个人在屋里悄悄的淌泪儿。也有借诗抒意,怒而烧掉诗稿的情节。
又因体弱、不懂得讨长辈欢喜,并没有得到姚家父母对她的感情成全。最终因为自己的猜忌,跳河身亡,引起阿非和众姐妹极大的悲痛。这是本书中的一大悲剧,而林黛玉也是红楼梦中一大悲剧。
2、银屏
银屏的感情线是姚家的另外一个悲剧。
银屏是姚家一个丫鬟,从小伺候姚家大少爷体仁,在体仁生性纨绔而又得不到家人的理解之下,两个人产生了相濡以沫的感情。在家里安排体仁到英国留学后,姚夫人为了拆散两人,想要找个人家把银屏嫁出去。银屏为了逃离姚夫人舍下的圈套,偷偷溜走,在外边租了房子,并在体仁回京之后,厮混在一起,生下了一个儿子博仁。最后东窗事发,儿子被姚夫人抢走,她上吊而亡。
银屏的悲剧与她卑贱的身世有很大关系,家里穷,来到姚府做了十几年丫鬟,与体仁肯定是门不当户不对的。因此,姚夫人觉得银屏是狐狸精,要抢走她的儿子。另外,也和她伶牙俐齿争强好胜的脾性有关,心比天高,命比纸薄,一心想通过姚家大少爷,飞上枝头当凤凰,这也是姚夫人看不上她的另一个原因。
林语堂先生说:假若银屏是一个富贵人家的女儿,嫁于另一个富足人家做了太太,难免像姚太太一样是精明强势的一家之主,为了自家高贵的血统,为了自己儿子将来的人生,丝毫不让。
又像极了红楼梦中的晴雯。纵然公子有情终究抵抗不了命运多舛。
3、王府花园
姚先生购买了王府花园后,举家搬迁,众人赏园。花园的格局与红楼梦书中的大观园有几分相似,在“友耕亭”走廊一边墙上,刻的是《红楼梦》大观园二十四景,正说明此意。
后来用宝芬的话来说:“《红楼梦》谁没看过?您现在这个花园子,不就和在《红楼梦》大观园里一样吗?不是跟演《红楼梦》一样吗?”
三、新旧体制观念冲突
因为处在清朝末年到民国初年那个时代,国家混乱,朝廷旧官员、各种军阀势力、新政府层出不穷。旧派代表人物的代表,有曾文道,牛氏夫妇,而新派代表人物有黛云、陈三、环儿。新旧思想冲突加剧,谁也无法说服对方,成了那个时代的显著特点。
老一代腐败而无能,新一代反叛而欠教养。老一代对中国,对自己,都失去了希望,少一代对将来则抱有无限的热心。
老一代总是抱怨年轻人不努力求学,少一代则抱怨老一代治国无方。老少思想的冲突越来越强烈。
旧的官阀势力只想结党营私,为自己谋取利益,而新青年现在开始觉醒,开始拥护民主主义和新思想。
四、木兰处理感情危机的巧妙手段
当初,姚家为了躲避义和团和八国联军进京,举家逃往杭州避难,但途中因为驿马受惊,木兰与家人失散,后被曾先生搭救,并深受曾府长辈人的喜爱。曾家有意把木兰许配给老三荪亚,于是这似乎成了很自然的宿命。
长大后,木兰遇到了傅先生的学生孔立夫,她爱上了孔立夫的慷慨激昂。她的初恋被唤醒,她的自由思想得到了启发,与立夫谈诗词,谈甲骨文,一起登山,她感到兴奋。但她依旧听从了命运的安排,嫁给了命中注定的丈夫荪亚,虽然婚后夫妻生活的很幸福,相敬如宾,荪亚敬爱她,喜欢她,她也喜欢荪亚,但她的内心依然为孔立夫留了一个隐秘的位置。
她曾对莫愁说:“你比我有福”。她也觉得游圆明园必须与孔立夫一起去才有意义,她一直心里怀念两个人在山顶的谈话。在立夫深陷囹圄,她不惜晚上以身犯险,独自去找将军,一番巧妙说辞让将军给了她释放令,把孔立夫解救了出来。
来到杭州后,孔立夫和莫愁来看他们,木兰特意炖了孔立夫最爱吃的鸡,并用手将鸡肫喂在了立夫嘴里。没想到荪亚也喜欢吃鸡肫,饭桌上荪亚找鸡肫却找不到,木兰笑着说,在立夫肚里呢。荪亚听了,没表现出什么。
过平凡的生活一直是木兰心中的愿望,她不想再过奢侈豪华的富家太太的生活,想变成一个普通的妇女,经营自己的小家庭小幸福。过洗手做羹汤、相夫教子的生活,而事实上,她也真的这样做了。她不再穿绸缎,转而只穿布衣,不再穿高跟鞋,不再带饰品,头发只是向后梳挽起来而已。并且下厨房做饭,劈柴砍柴。孔立夫见了大为吃惊并赞扬,觉得木兰的装扮他很喜欢,而荪亚则并不以为然,他不反对妻子的做法,但心里其实是不赞成的。
这些事情引起了荪亚的吃醋心理,而且木兰衣着朴素,生活简单淳朴也不是他过惯的生活,于是,因为生意,他常常到上海出差,于是认识了一个艺专画画的女学生曹丽华,想重新唤醒自己的年轻和爱情。
木兰意识到这件事后,她和父亲姚老先生联合演了一出戏,不仅不失荪亚的面子,还把事情做的两全其美,各得其所。
首先,姚老先生到商铺发现了一位艺专女生写给荪亚的信封,并扮演成一位老道士,打探到了荪亚喜欢的女学生的名字曹丽华。然后由木兰写信,约曹小姐见面,当然是盛装打扮而去的。曹丽华见到荪亚的妻子很吃惊,她曾听到荪亚对自己说,他的妻子是一个旧式妇女,只会砍柴做饭,是家里介绍的亲事,但他与妻子实在没有共同语言。曹丽华本来觉得对方是一个乡下女子,肯定是咄咄逼人地要求她断了和荪亚的联系,但见到美丽气质的木兰顿时觉得惊讶,言谈之中知道了对方是京城有名的富家小姐姚木兰,家住在王府花园,虽然对方并没有提出让自己离开曾荪亚,但自己已然觉得该放弃了。不管是从家世、外貌、学识、气质上,自己终究是落了下风,不放弃又能如何呢!
木兰欲让荪亚纳妾,提出如果曹丽华真的爱荪亚,她可以成全他们,让曹丽华以妾的身份嫁过来,但遭到了荪亚和曹丽华的反对。
木兰却邀请她来家,并装作是自己的朋友介绍给荪亚,以此让三方坦诚相待。最后竟然和曹丽华成了朋友。荪亚给曹丽华介绍了一位大学老师结成伴侣。自此荪亚变得更加成熟懂事,明白了心中所爱和真正爱自己的人是自己的妻子,将心收了回来。
木兰知道丈夫的脾性,也明白男人的缺点,所以她说,男人大都不觉得自己媳妇漂亮,都觉得别人家的媳妇漂亮,更有吸引力,所以,对于中年男人,偶然间遇到了一个年轻貌美的女孩心动,是无可厚非的事情。但她也知道,爱情是一回事,婚姻是另一回事,年轻终究会老去,动心不一定是真正的爱情,所以她挽回了荪亚,挽救了自己的婚姻。不得不说,木兰是一个何其聪慧的女子。
五、莫愁对家庭的态度
林语堂先生曾说,“若为女儿身,必做木兰也!”可见,木兰是大师理想的女子。但莫愁却是我很喜欢的女子,处事圆滑得体,又精通诗词,在为人处世上很有自己坚持的一套准则。
文中说她像水母一样包围着立夫,富有弹性,极其柔软,常改变其外形,以适应他的愿望,适应他的任性,保护他不受外界的侵害。立夫出身贫寒,痛恨富家子弟及奢侈生活,但是最后竟然以娶一个富贵太太感到幸福,而且莫愁从来没有让立夫觉得自己是花的妻子的钱。可见莫愁多么善解人意,做人做事是多么的得体,让身边的人感到如沐春风。
另一方面,立夫性格急躁冲动,一腔热血,文辞激烈,常常不顾后果,讽刺抨击一些装腔作势有恶略行径的人,因此不免会给自己带来灾祸。莫愁常常鼓励他做生物实验,钻研学术,不许他再不经自己的同意在报纸上发表此类文章。她晓之以理,动之以情,用自己的方式让立夫同意她的意见。以此保护立夫,保护自己的家人。
莫愁那无限的耐性,百依百随,完全不顾自己。一心所想,一身所行的,都是为了丈夫的舒适和幸福。
世上男儿,若得妻如此,夫复何求?
《京华烟云》精华之处很多,本文只是粗略提了几点,不愧为一本名著,值得世人品阅。
发表于公众号:小旎爱文案
还没人转发这篇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