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新大陆毒品交响曲
序幕
19世纪中期,当时全世界最大的武装贩毒集团——大英帝国,用坚船利炮叩开了清帝国的大门,从此开启了华夏民族屈辱的近代史;20世纪末至今,毒品的故事又在整个美洲掀起一场血雨腥风。毒品经济的巨额利润让贩毒者为之疯狂,也让缉毒员为之头疼。一旦毒品被生产出来,那么围绕它的故事一定会伴随人类永远延续下去。
然而,当普适规则失去了约束,为了达到各自的目的,无论你是缉毒还是贩毒,与毒品打交道,就如同跟撒旦搏斗,久而久之会变得麻木、残忍,也就不可避免地成为了撒旦。从美国洛杉矶到墨西哥边境,再到哥伦比亚的麦德林,美洲的那年那毒那些事儿便可一窥究竟。
第一乐章:《训练日》——缉毒员的沉沦
电影《训练日》里,阿伦佐是洛杉矶警局的一名资深一线缉毒员,刚入行时也曾立志要堂堂正正抓捕所有令人厌恶的毒贩。然而,随着缉毒事业的深入,多年以后,他违背了自己的初衷,变得目空一切,君临一切。在后来的办案过程中,审问毒贩手段亦正亦邪,软硬兼施,只要能找到毒品,抓住毒贩,便不再顾及法律底线,从此不择手段,不仅没有把毒贩们放在眼里,对自己的同事、对警察的职业道德也没有丝毫的尊重。他把自己比作是“野狼”,奉行所谓的“野狼哲学”,自称只有“狼”才能抓到“狼”,只有自己狠,才能制服那些更加凶狠的毒贩。看似很有道理,实则只是为自己的贪婪冷血找到了高尚、无以辩驳的借口;他更是把自己当成洛杉矶街头的“上帝”,我行我素,为所欲为,游刃有余地行走在黑白两道上,所有人尤其是那些曾经受过自己好处的黑帮混混们都得听任于自己。于是那些混混毒虫们对他是又恨又怕,也为后来反戈阿伦佐埋下了伏笔。
终于终于,他什么都不尊重的脾性在他势力范围之外的赌城惹下了大麻烦——杀死了俄罗斯黑帮要员。为了筹集巨额赔款,他不惜将认识多年的老毒枭杀死,甚至将杀人祸根栽赃给初来乍到的菜鸟徒弟杰克身上,手段之肮脏毒辣,令人咋舌。
善恶终有报,阿伦佐的完美计划被杰克和小毒贩们联手破坏,洛杉矶的“街头上帝”被枪杀在洛杉矶的街头。
第二乐章:《边境杀手》——毒枭杀手的沉沦
首先,不得不佩服导演对于节奏的把控和氛围的渲染堪称一流,把一个简单的故事拍得紧张压抑,逼格满满,让人透不过气。
故事本身很简单,但过程却错综复杂,本质上是一个复仇的戏码。亚历桑德罗是一名训练有素的毒枭前卧底,怎奈家人被墨西哥一大毒枭杀害,一心想要复仇的他和美国政府达成协议——他帮美国政府找到毒枭,美国政府准许他杀人报仇。
于是剧情就此展开,美国墨西哥边境是一个不存在规则和王法的地带,这里是毒枭们的天堂,平民们的地狱,每年每月每天毒枭集团为了利益在不停的争斗,远远望去街头火拼犹如放烟火,漫长的夜晚永远“灯火辉煌”。美国特种部队通过腐败警察,历经千辛万苦终于找到了大毒枭的藏身地,我滴哥,哦不对,是卧底哥千回百转,一路过关斩将,来到了仇人豪华的大庭院前。没有一丝犹豫,没有一丝怜悯,短暂说明了来意之后,将毒枭一家包括保镖上上下下十几个人统统KO。这便是长期与毒枭斗争形成的特有思维——以暴制暴,绝不手软。只要是毒枭身边的人,都是不值得活下去的,无论妻儿老小,都要全部带走。可是就算是十恶不赦的毒枭,他的孩子也是无辜的。然而,一个心中充满了仇恨的人,一定是可怕的人,除了复仇心切,没有什么是值得留恋的;一个经历了绝望的人,当然也不会在意这个世界道德的约束或是法律的制裁。为了追逐正义,只要目的达到了,过程不正义又有何妨?
影片结尾,资历尚浅的女主本可以开枪制裁卧底,可是不知道是对他遭遇的同情,还是对他魄力的折服,最终女主选择了放手,让他从此远遁天际。
第三乐章and第四乐章:《毒枭》S01、S02——一代枭雄的沉沦
S02E10,毒枭头目巴勃罗身中两枪,倒在麦德林一栋低矮的砖瓦房屋顶,恹恹欲终,周围全是荷枪实弹的警察还有DEA探员。弥留之际,巴勃罗大概正回顾着自己罪恶又执拗的一生,又或许看见了自己终于当上了哥伦比亚总统,统领一方……
俗话说,创业难,守业更难。哥伦比亚历史上最大的毒枭巴勃罗一手打造的“毒品帝国”将自己推上了全球富人榜前十的位子,然而,他的“丰功伟业”为何仅在短短5、6年间便灰飞烟灭了?为什么自己的后半生会在整个国家的驱逐下仓皇逃窜,狼狈不堪,最终喋血街头?要想回答这个问题,首先就必须了解为什么巴勃罗能获得成功。
但凡是生意行业,能当老板的,往往都是那些善于发现资源并整合资源的人。换句话说,就是你有需求而我恰好有货,只有我能满足你的这方面的需求,那我就能赚大钱。
毒品行业也不例外,可卡因在秘鲁提取,并在智利加工出口,然而当时智利政府严酷打压毒贩,无奈生产商选择将其运至哥伦比亚碰碰运气。当时正在哥伦比亚干走私业干的一帆风顺的巴勃罗发现了这一暴利商机,目光高远的他并不局限于把毒品仅在南美分销,他秘密将毒品包装在其他一系列的出口品之中远销迈阿密,赚到了第一桶金,从此一发不可收,毒品帝国就这样在麦德林迅速崛起,生意越做越大,势力范围越来越广阔,麦德林贩毒集团也由此诞生。
可是由于其中的利润过于丰厚,现金钞票已无处可放。巴勃罗为了收买人心,决定拿出一部分钱用来资助贫困百姓,献爱心、建教堂,不明就里的群众纷纷拥戴他,支持他,高呼他为“平民罗宾汉”,更加疯狂一点的还把他的头像挂在家里墙上当成是耶稣一样供着。现在看来巴勃罗这一招还是很有必要的,这也是他能成功的关键一点——赢得群(愚)众(民)的认可。就算你是魔鬼,你也要把自己演成是上帝,这样行动起来就会相当方便。赢得了广泛的支持,于是他顺理成章步入了政界。
然而,随着美帝DEA、CIA的介入,还有政界诸如司法部部长等正义之士的阻挠,贩毒事实的揭露使巴勃罗成为总统的幻想顷刻间破灭,巴勃罗被永久驱逐出政坛。气急败坏的巴勃罗就此开始了对政府的一系列报复行动:绑架、暗杀、爆炸、制造动乱等等,使整个国家的百姓惶惶不能终日。随着这个恼羞成怒的人间恶魔慢慢撕掉自己上帝的面具,巴勃罗的帝国也从此开始逐步土崩瓦解。
谁是我们的朋友,谁是我们的敌人,这个问题是革命的首要问题。巴勃罗犯下的一个不可挽回的错误就是,他杀掉了自己的潜在盟友,也就是重要的贩毒合伙人,而原因只是单纯的多疑和猜忌。(要是他表哥古斯塔沃还健在的话,必定会阻止它发生。)这个事情造成了一系列恶性循环:其他一些本地势力,诸如卡利贩毒集团,反共组织等,开始联合对抗他。对外,巴勃罗要对抗美帝缉毒局和政府军;现在对内还有其他毒枭势力和反共极端组织的打压要应付;除此之外,自己发动的诸多恐怖袭击又逐渐丧失了原本就支持自己的群众基础。环顾四周,自己已然成为了孤家寡人。他可曾想过当年的希特勒与全世界为敌,下场必然是自取灭亡。
这个时候如果巴勃罗能主动寻求和解,说不定还能在监狱里安度余生,出版自己的自传啥的。可是,他的自大、偏执,永不投降的本性注定了他彻底的覆灭。最终,就像开头写的那样,巴勃罗在自己的城市麦德林,在自己的人民面前走完了最后的人生。
南美天然的毒品种植环境,加上哥伦比亚教育的落后,法律制度的缺陷,造就了巴勃罗传奇的,也是无可复制的一生,正如本剧开篇所云:“魔幻现实主义存在于哥伦比亚是有原因的。”
曲罢音止,起身鞠躬,缓缓落幕。
19世纪中期,当时全世界最大的武装贩毒集团——大英帝国,用坚船利炮叩开了清帝国的大门,从此开启了华夏民族屈辱的近代史;20世纪末至今,毒品的故事又在整个美洲掀起一场血雨腥风。毒品经济的巨额利润让贩毒者为之疯狂,也让缉毒员为之头疼。一旦毒品被生产出来,那么围绕它的故事一定会伴随人类永远延续下去。
然而,当普适规则失去了约束,为了达到各自的目的,无论你是缉毒还是贩毒,与毒品打交道,就如同跟撒旦搏斗,久而久之会变得麻木、残忍,也就不可避免地成为了撒旦。从美国洛杉矶到墨西哥边境,再到哥伦比亚的麦德林,美洲的那年那毒那些事儿便可一窥究竟。
第一乐章:《训练日》——缉毒员的沉沦
电影《训练日》里,阿伦佐是洛杉矶警局的一名资深一线缉毒员,刚入行时也曾立志要堂堂正正抓捕所有令人厌恶的毒贩。然而,随着缉毒事业的深入,多年以后,他违背了自己的初衷,变得目空一切,君临一切。在后来的办案过程中,审问毒贩手段亦正亦邪,软硬兼施,只要能找到毒品,抓住毒贩,便不再顾及法律底线,从此不择手段,不仅没有把毒贩们放在眼里,对自己的同事、对警察的职业道德也没有丝毫的尊重。他把自己比作是“野狼”,奉行所谓的“野狼哲学”,自称只有“狼”才能抓到“狼”,只有自己狠,才能制服那些更加凶狠的毒贩。看似很有道理,实则只是为自己的贪婪冷血找到了高尚、无以辩驳的借口;他更是把自己当成洛杉矶街头的“上帝”,我行我素,为所欲为,游刃有余地行走在黑白两道上,所有人尤其是那些曾经受过自己好处的黑帮混混们都得听任于自己。于是那些混混毒虫们对他是又恨又怕,也为后来反戈阿伦佐埋下了伏笔。
终于终于,他什么都不尊重的脾性在他势力范围之外的赌城惹下了大麻烦——杀死了俄罗斯黑帮要员。为了筹集巨额赔款,他不惜将认识多年的老毒枭杀死,甚至将杀人祸根栽赃给初来乍到的菜鸟徒弟杰克身上,手段之肮脏毒辣,令人咋舌。
善恶终有报,阿伦佐的完美计划被杰克和小毒贩们联手破坏,洛杉矶的“街头上帝”被枪杀在洛杉矶的街头。
第二乐章:《边境杀手》——毒枭杀手的沉沦
首先,不得不佩服导演对于节奏的把控和氛围的渲染堪称一流,把一个简单的故事拍得紧张压抑,逼格满满,让人透不过气。
故事本身很简单,但过程却错综复杂,本质上是一个复仇的戏码。亚历桑德罗是一名训练有素的毒枭前卧底,怎奈家人被墨西哥一大毒枭杀害,一心想要复仇的他和美国政府达成协议——他帮美国政府找到毒枭,美国政府准许他杀人报仇。
于是剧情就此展开,美国墨西哥边境是一个不存在规则和王法的地带,这里是毒枭们的天堂,平民们的地狱,每年每月每天毒枭集团为了利益在不停的争斗,远远望去街头火拼犹如放烟火,漫长的夜晚永远“灯火辉煌”。美国特种部队通过腐败警察,历经千辛万苦终于找到了大毒枭的藏身地,我滴哥,哦不对,是卧底哥千回百转,一路过关斩将,来到了仇人豪华的大庭院前。没有一丝犹豫,没有一丝怜悯,短暂说明了来意之后,将毒枭一家包括保镖上上下下十几个人统统KO。这便是长期与毒枭斗争形成的特有思维——以暴制暴,绝不手软。只要是毒枭身边的人,都是不值得活下去的,无论妻儿老小,都要全部带走。可是就算是十恶不赦的毒枭,他的孩子也是无辜的。然而,一个心中充满了仇恨的人,一定是可怕的人,除了复仇心切,没有什么是值得留恋的;一个经历了绝望的人,当然也不会在意这个世界道德的约束或是法律的制裁。为了追逐正义,只要目的达到了,过程不正义又有何妨?
影片结尾,资历尚浅的女主本可以开枪制裁卧底,可是不知道是对他遭遇的同情,还是对他魄力的折服,最终女主选择了放手,让他从此远遁天际。
第三乐章and第四乐章:《毒枭》S01、S02——一代枭雄的沉沦
S02E10,毒枭头目巴勃罗身中两枪,倒在麦德林一栋低矮的砖瓦房屋顶,恹恹欲终,周围全是荷枪实弹的警察还有DEA探员。弥留之际,巴勃罗大概正回顾着自己罪恶又执拗的一生,又或许看见了自己终于当上了哥伦比亚总统,统领一方……
俗话说,创业难,守业更难。哥伦比亚历史上最大的毒枭巴勃罗一手打造的“毒品帝国”将自己推上了全球富人榜前十的位子,然而,他的“丰功伟业”为何仅在短短5、6年间便灰飞烟灭了?为什么自己的后半生会在整个国家的驱逐下仓皇逃窜,狼狈不堪,最终喋血街头?要想回答这个问题,首先就必须了解为什么巴勃罗能获得成功。
但凡是生意行业,能当老板的,往往都是那些善于发现资源并整合资源的人。换句话说,就是你有需求而我恰好有货,只有我能满足你的这方面的需求,那我就能赚大钱。
毒品行业也不例外,可卡因在秘鲁提取,并在智利加工出口,然而当时智利政府严酷打压毒贩,无奈生产商选择将其运至哥伦比亚碰碰运气。当时正在哥伦比亚干走私业干的一帆风顺的巴勃罗发现了这一暴利商机,目光高远的他并不局限于把毒品仅在南美分销,他秘密将毒品包装在其他一系列的出口品之中远销迈阿密,赚到了第一桶金,从此一发不可收,毒品帝国就这样在麦德林迅速崛起,生意越做越大,势力范围越来越广阔,麦德林贩毒集团也由此诞生。
可是由于其中的利润过于丰厚,现金钞票已无处可放。巴勃罗为了收买人心,决定拿出一部分钱用来资助贫困百姓,献爱心、建教堂,不明就里的群众纷纷拥戴他,支持他,高呼他为“平民罗宾汉”,更加疯狂一点的还把他的头像挂在家里墙上当成是耶稣一样供着。现在看来巴勃罗这一招还是很有必要的,这也是他能成功的关键一点——赢得群(愚)众(民)的认可。就算你是魔鬼,你也要把自己演成是上帝,这样行动起来就会相当方便。赢得了广泛的支持,于是他顺理成章步入了政界。
然而,随着美帝DEA、CIA的介入,还有政界诸如司法部部长等正义之士的阻挠,贩毒事实的揭露使巴勃罗成为总统的幻想顷刻间破灭,巴勃罗被永久驱逐出政坛。气急败坏的巴勃罗就此开始了对政府的一系列报复行动:绑架、暗杀、爆炸、制造动乱等等,使整个国家的百姓惶惶不能终日。随着这个恼羞成怒的人间恶魔慢慢撕掉自己上帝的面具,巴勃罗的帝国也从此开始逐步土崩瓦解。
谁是我们的朋友,谁是我们的敌人,这个问题是革命的首要问题。巴勃罗犯下的一个不可挽回的错误就是,他杀掉了自己的潜在盟友,也就是重要的贩毒合伙人,而原因只是单纯的多疑和猜忌。(要是他表哥古斯塔沃还健在的话,必定会阻止它发生。)这个事情造成了一系列恶性循环:其他一些本地势力,诸如卡利贩毒集团,反共组织等,开始联合对抗他。对外,巴勃罗要对抗美帝缉毒局和政府军;现在对内还有其他毒枭势力和反共极端组织的打压要应付;除此之外,自己发动的诸多恐怖袭击又逐渐丧失了原本就支持自己的群众基础。环顾四周,自己已然成为了孤家寡人。他可曾想过当年的希特勒与全世界为敌,下场必然是自取灭亡。
这个时候如果巴勃罗能主动寻求和解,说不定还能在监狱里安度余生,出版自己的自传啥的。可是,他的自大、偏执,永不投降的本性注定了他彻底的覆灭。最终,就像开头写的那样,巴勃罗在自己的城市麦德林,在自己的人民面前走完了最后的人生。
南美天然的毒品种植环境,加上哥伦比亚教育的落后,法律制度的缺陷,造就了巴勃罗传奇的,也是无可复制的一生,正如本剧开篇所云:“魔幻现实主义存在于哥伦比亚是有原因的。”
曲罢音止,起身鞠躬,缓缓落幕。
还没人转发这篇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