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李斯
今天看《资治通鉴》“秦纪”一篇,印象最为深刻的,是李斯其人。
李斯是战国末年楚国人,师从荀子,学习“帝王之术”。他到了秦国,受到吕不韦的器重,极力劝说秦王嬴政把握时机,统一天下。他提出“先灭韩,以恐他国”,又持金玉笼络收买各国要臣,最后终于吞并六国,实现帝王大业。
李斯善辩。秦王统一六国前夕,各国派人来到秦国做宾客,实为间谍。秦国群臣呼吁秦王驱逐各国来客,楚国人李斯当然也在被逐之列。面临被逐,李斯给秦王写了一封信,就是有名的《谏逐客书》。在这份上书中,他列举求贤若渴的秦穆公,重用卫国人商鞅的秦孝公,以及其他几代任用客卿的秦王,证实用客卿强国的重要性,最终打动了嬴政,收回成命,恢复了李斯的官职。
李斯的同门,荀子另一位入室弟子韩非子为了保卫韩国入秦,却因为意见与李斯相左,被他认为妨碍自己一手筹划的秦国统一大计。秦王嬴政看过韩非所著的《韩非子》,十分喜爱韩非。李斯深知不能与韩非子的才华和辩能相比,先一步上书嬴政,“非之来也,未必不以其能存韩也,为重于韩也。辩说属辞,饰非诈谋,以钓利于秦,而以韩利窥陛下。”本就疑心重的嬴政觉得有理,把韩非关押起来。李斯把毒药掺进狱中的牢饭里,韩非在狱中亡。
李斯和韩非都是荀子门下的学生,按理说荀子崇尚儒学,应当推崇“仁义”之术,之前看过冯友兰先生的《中国哲学简史》里却将荀子奉为新儒家的代表——他与孟子的“性善论”相悖,认为“性本恶”,因此要用教化和制度来使人向善,这就包含了法家的思想。李斯和韩非就是法家的代表人物。
李斯在秦朝掌政期间,的确是法家思想虔诚的执行者。秦始皇初上位,群臣进言应当和周朝一样,实行分封制。李斯不同意,举出周朝时期分封子弟众多,但后都疏远,互相仇视,战争频发。倒不如设立郡县,以公家赋税奖励之,天下没有不同的思想,更好控制。这就是影响中国后世数千年的中央集权制度。文化上,统一文字、度量衡和货币,进一步加强了君主专制。
秦始皇死后,李斯和宦官赵高合谋伪造始皇遗诏,令皇长子扶苏自杀,而立了少子胡亥为二世皇帝。二世皇帝残暴又贪图享乐,在位期间加重赋收,刑法更加严厉,各地暴乱四起,无人敢说,李斯也不敢进言。后来暴乱严重,二世皇帝发现后嗔怪李斯,让盗贼发展得如此厉害。李斯知道二世残暴易怒,只能顺着他的心意,回答中称赞二世的禁绝劝谏和放纵私心,称尧舜亲身操劳,是将天下作为了“桎梏”,不是贤明君主的做法。二世看到上书大喜,变本加厉。
后来李斯和赵高交恶,李斯多次听信赵高,在二世正贪纵淫欲之时前去进谏,被二世厌恶。后来又被诬陷和在三川任郡守的长子李由一起谋反,终于落得锒铛入狱的下场。他在狱中上书二世皇帝,颇有几分《出师表》的意味,令人动容。
“我担任丞相治理百姓,已经三十多年了。我来秦国赶上领土还很狭小。先王的时候,秦国的土地不过千里,士兵不过几十万。我用尽了自己微薄的才能,小心谨慎地执行法令,暗中派遣谋臣,资助他们金银珠宝,让他们到各国游说,暗中准备武装,整顿政治和教化,任用英勇善战的人为官,提高功臣的社会地位,给他们很高的爵位和俸禄,所以终于威胁韩国,削弱魏国,击败了燕国,赵国,削平了齐国、楚国,最后兼并六国,俘获了他们的国王,拥立秦王为天子。这是我的第一条罪状。秦国的疆域并不是不广阔,还要在北方驱逐胡人,貉人,在南方平定百越,以显示秦国的强大。这是我的第二条罪状。尊重大臣,提高他们的爵位,用以巩固他们同秦王的亲密关系。这是我的第三条罪状。建立社稷,修建宗庙,以显示主上的贤明。这是我的第四条罪状。更改尺度衡器上所刻的标志,统一度量衡和文字,颁布天下,以树立秦朝的威名。这是我的第五条罪状。修筑驰道,兴建游观之所,以显示主上志满意得。这是我的第六条罪状。减轻刑罚,减少税收,以满足主上赢得民众的心愿,使万民百姓都拥戴皇帝,至死都不忘记皇帝的恩德。这是我的第七条罪状。像我李斯这样作臣子的,所犯罪状足以处死,本来已经很久了,皇帝希望我竭尽所能,才得以活到今天,希望陛下明察。”
——(摘自李斯《狱中上书》译文)
可惜,这封《狱中上书》被赵高从狱卒手中劫了下来,二世皇帝未能见到。
后来李斯终于承受不住鞭刑审讯,供认服罪。在赵高的歪曲下,李斯被处以腰斩,并夷三族。李斯从狱中出来,前去咸阳闹市服刑,他和次子都被捆绑起来。他回头向次子,“吾欲与若复牵黄犬,俱出上蔡东门逐狡兔,岂可得乎!”(我想和你一起再牵着黄狗,一同走出上蔡城东门去追逐狡兔,还有可能吗?)
遂父子相哭。
李斯是战国末年楚国人,师从荀子,学习“帝王之术”。他到了秦国,受到吕不韦的器重,极力劝说秦王嬴政把握时机,统一天下。他提出“先灭韩,以恐他国”,又持金玉笼络收买各国要臣,最后终于吞并六国,实现帝王大业。
李斯善辩。秦王统一六国前夕,各国派人来到秦国做宾客,实为间谍。秦国群臣呼吁秦王驱逐各国来客,楚国人李斯当然也在被逐之列。面临被逐,李斯给秦王写了一封信,就是有名的《谏逐客书》。在这份上书中,他列举求贤若渴的秦穆公,重用卫国人商鞅的秦孝公,以及其他几代任用客卿的秦王,证实用客卿强国的重要性,最终打动了嬴政,收回成命,恢复了李斯的官职。
李斯的同门,荀子另一位入室弟子韩非子为了保卫韩国入秦,却因为意见与李斯相左,被他认为妨碍自己一手筹划的秦国统一大计。秦王嬴政看过韩非所著的《韩非子》,十分喜爱韩非。李斯深知不能与韩非子的才华和辩能相比,先一步上书嬴政,“非之来也,未必不以其能存韩也,为重于韩也。辩说属辞,饰非诈谋,以钓利于秦,而以韩利窥陛下。”本就疑心重的嬴政觉得有理,把韩非关押起来。李斯把毒药掺进狱中的牢饭里,韩非在狱中亡。
李斯和韩非都是荀子门下的学生,按理说荀子崇尚儒学,应当推崇“仁义”之术,之前看过冯友兰先生的《中国哲学简史》里却将荀子奉为新儒家的代表——他与孟子的“性善论”相悖,认为“性本恶”,因此要用教化和制度来使人向善,这就包含了法家的思想。李斯和韩非就是法家的代表人物。
李斯在秦朝掌政期间,的确是法家思想虔诚的执行者。秦始皇初上位,群臣进言应当和周朝一样,实行分封制。李斯不同意,举出周朝时期分封子弟众多,但后都疏远,互相仇视,战争频发。倒不如设立郡县,以公家赋税奖励之,天下没有不同的思想,更好控制。这就是影响中国后世数千年的中央集权制度。文化上,统一文字、度量衡和货币,进一步加强了君主专制。
秦始皇死后,李斯和宦官赵高合谋伪造始皇遗诏,令皇长子扶苏自杀,而立了少子胡亥为二世皇帝。二世皇帝残暴又贪图享乐,在位期间加重赋收,刑法更加严厉,各地暴乱四起,无人敢说,李斯也不敢进言。后来暴乱严重,二世皇帝发现后嗔怪李斯,让盗贼发展得如此厉害。李斯知道二世残暴易怒,只能顺着他的心意,回答中称赞二世的禁绝劝谏和放纵私心,称尧舜亲身操劳,是将天下作为了“桎梏”,不是贤明君主的做法。二世看到上书大喜,变本加厉。
后来李斯和赵高交恶,李斯多次听信赵高,在二世正贪纵淫欲之时前去进谏,被二世厌恶。后来又被诬陷和在三川任郡守的长子李由一起谋反,终于落得锒铛入狱的下场。他在狱中上书二世皇帝,颇有几分《出师表》的意味,令人动容。
“我担任丞相治理百姓,已经三十多年了。我来秦国赶上领土还很狭小。先王的时候,秦国的土地不过千里,士兵不过几十万。我用尽了自己微薄的才能,小心谨慎地执行法令,暗中派遣谋臣,资助他们金银珠宝,让他们到各国游说,暗中准备武装,整顿政治和教化,任用英勇善战的人为官,提高功臣的社会地位,给他们很高的爵位和俸禄,所以终于威胁韩国,削弱魏国,击败了燕国,赵国,削平了齐国、楚国,最后兼并六国,俘获了他们的国王,拥立秦王为天子。这是我的第一条罪状。秦国的疆域并不是不广阔,还要在北方驱逐胡人,貉人,在南方平定百越,以显示秦国的强大。这是我的第二条罪状。尊重大臣,提高他们的爵位,用以巩固他们同秦王的亲密关系。这是我的第三条罪状。建立社稷,修建宗庙,以显示主上的贤明。这是我的第四条罪状。更改尺度衡器上所刻的标志,统一度量衡和文字,颁布天下,以树立秦朝的威名。这是我的第五条罪状。修筑驰道,兴建游观之所,以显示主上志满意得。这是我的第六条罪状。减轻刑罚,减少税收,以满足主上赢得民众的心愿,使万民百姓都拥戴皇帝,至死都不忘记皇帝的恩德。这是我的第七条罪状。像我李斯这样作臣子的,所犯罪状足以处死,本来已经很久了,皇帝希望我竭尽所能,才得以活到今天,希望陛下明察。”
——(摘自李斯《狱中上书》译文)
可惜,这封《狱中上书》被赵高从狱卒手中劫了下来,二世皇帝未能见到。
后来李斯终于承受不住鞭刑审讯,供认服罪。在赵高的歪曲下,李斯被处以腰斩,并夷三族。李斯从狱中出来,前去咸阳闹市服刑,他和次子都被捆绑起来。他回头向次子,“吾欲与若复牵黄犬,俱出上蔡东门逐狡兔,岂可得乎!”(我想和你一起再牵着黄狗,一同走出上蔡城东门去追逐狡兔,还有可能吗?)
遂父子相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