奉天犹存将帅府(沈阳二)
现今流连于沈阳街头,满清的余韵似乎早已湮没,而依然萦绕的是那股奉系军阀混战时期的剑拔弩张和化为种种传奇的篇章。这个在20世纪前叶使中国历史舞台上生出许多惊心动魄场景的奉系军阀要人的府第——张氏帅府便在沈阳故宫不远的地方,不远处是沈阳最有名最古老的中街,而这一带从清以来便是沈阳的市中心位置。
“张氏帅府”在沈阳古城墙内,那道城墙,早已被一条东西向的大马路所取代。这“张氏帅府”又叫“大帅府”、“少帅府”,如其名,这里住过两位在中国近代史上叱咤风云的人物——张作霖、张学良。而这两位近代名人的人生也可谓是跌宕起伏,极尽传奇色彩。
奉系军阀张作霖,字雨亭,时称“奉张”。出生于辽西平原贫寒农家,非但没有显赫的身世与科举的功名,反倒有过当“胡子”(东北人对土匪的代称)的极不光彩的履历,但他却能带领一帮没有家庭背景与文化基础的老伙计们(打短工的、盖房子的、卖豆腐的、当土匪的,他当土匪前还曾是相马、医马、骟马的),在辽阔的黑土地上打拼成功。十几年间,奉系成为佣兵二十万的军事政治集团,他本人也由驻守奉天的的陆军师长一跃成为一度把持中央政权的中国头号人物。在那样一个被正统观念禁锢着的时代,这不是一个天大的异数吗?(引自李洁:《风流故居》,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4页)
我想,不仅仅是天大的异数,用现在的观点来分析应该是有杰出的领导才能和无畏的勇气,再加上合适的时机(当时中国动乱的社会正是一个很好的机遇)。
据史料记载,这里原本是清奉天府道员荣厚的一所旧宅,宣统三年(1911)深秋,张作霖擅自率部赶至省城,自告奋勇地请命弹压“乱党”,得到总督大人正式任命后便租下这座宅子。民国成立后,他从大清帝国的关外练兵大臣、二十四镇统制,摇身变为中华民国第二十七师师长,有能力和心思拥有自己的宅子了。于是,他买下了此宅与西侧的浙江会馆,破旧立新,历时两年,重建了这座更大的四合院。后来,因夫人越娶越多,子女因之不断增加,他便在后院东侧建了一座三层青砖大楼。没有多少文化的“雨帅”不会给两座新楼起个附庸风雅的名字,便根据其体量大小随口叫成大青楼和小青楼。(同上,第6页)
翻阅完了张氏帅府及其主人的相关资料,抱着一颗这样的心去参观故居,似乎心里有那么一点底了,对于整个帅府的整体已经有了些许感官的了解,参观之时更能按照陈寅恪先生说的“同情之于理解,理解之于同情了。”
从张氏帅府一进去便能看见宽大的影壁墙和气派的大门。二进院的东西厢房是当时的秘书长和秘书处的办公室。张作霖居五开间正厅,中为通道,东西为卧室、办公室,西间为会客厅。办公桌前,端坐一个极逼真的蜡像,戴黑缎帽,穿紫丝袜,神情专注,腕悬手笔,似拟军令状,宛若张作霖再世。
三进院便是张作霖的众位夫人的居所。因我们参观的是他的故宅,所以这里大致介绍一下她的众位夫人。
张作霖一生娶过六位夫人,第一位夫人便是赵氏。患难之妻与之同岁,生一个女儿两个儿子。长子便是最有名气,乳名小六子的张学良。因其农家出身且形象欠佳(据说有点斜视),张作霖把她放在老家,而自己则带着不断娶来的年轻漂亮的新妇出入官场,直至成为省城最有实力的高级军官。她三十八岁的时候,凄然谢世,当时他已经在奉天城有三位小妾了。发妻的亡故似乎使之忏悔了,厚葬于自家祖茔,正室名分一直空着直至逝世。二夫人,是一位乡村塾师的女儿,有个很雅致的名字曰卢寿萱。颇有姿色,识大体,从不争宠。三夫人,据说是六位夫人中最貌美的一位。史料上说是“容貌极美”,据说,已是巡防营统领的张作霖破费万元将这个某县捕盗班头(刑警队长)的儿媳妇赎作自己屋里的人。这位戴美人,脾气不太好,因为身份原因暂不能往家里领,得不到满足,于是就烦躁,张作霖很快就不喜欢她了。最终,离府出家,削发为尼,没几年便销香玉损。四夫人许X旸,比张作霖小十三岁。这位随母流浪到新民府的贫家女儿是清早在井台上打水时被张统领看上的,出嫁那年才年方十八。最为出名的恐怕就是他的五夫人寿懿了。为清朝黑龙江将军寿山与外室王氏所生,小巧秀丽,进入奉天新式学堂后,改学名——王雅君。在她中学毕业典礼上,代表全体毕业生发言,一瞬间便把台下奉天省最高领导人的眼球给吸引了。当时,寿懿比张作霖小二十三岁。一进家门,便把她接近了正厅西房,又为她建了后院的小青楼。遂改为原名,随夫姓,名“张寿懿”。
既然说到五夫人,进院之后,我首先参观的便是五夫人所在的小青楼。听导游小姐的一番介绍之后,更是对这位夫人佩服得五体投地。
当时这位五夫人进屋之后,张作霖立即为之兴建小青楼。五夫人自知刚进门便受到如此待遇必然会惹得诸位夫人眼红,于是,亲自提出来让张作霖的女儿居于此楼二楼,而自己选择一楼不甚好的住子居住。这样既解决了因人口的膨胀而新建房屋导致的人员调配问题又拉近了她和张作霖女儿的距离。而张作霖的六夫人便是在五夫人房中生下的张作霖八女儿。在此之前,人们只听五夫人说的这位姑娘是张帅在天津找的一位丫鬟。大度得体,我想这也是张作霖宠幸寿懿多年的原因——智慧。
最有名的典故还不是这个,而是张作霖在皇姑屯被炸伤了之后。连夜被送入张帅府。昏迷中嚅嗫“小五儿”,便知其想着五夫人,便径直把他送到五夫人房间。当五夫人看见张作霖是的惊恐和悲伤可想而知,他却镇定自若,查看伤势,叫来医官。张作霖悠悠转醒,看见五夫人泪如雨下的脸庞,道出了生命中的最后一段话:“我手上太重,两条腿都没了(没知觉了)……恐怕不行了……告诉小六子,以国家为重,好好干吧……我这臭皮囊不算什么……叫小六子快回沈阳。”
第二日,日本关东军编排总领事夫人进府来探个究竟。五夫人自知领事夫人来意。那一日特意穿上喜庆的红色丽服接待领事夫人,应付自如。甚至还大胆地指着西屋床上说到:“大帅只是受了轻伤,刚刚服过药,刚睡下。”张作霖也的确是在那张床上长眠了。导游小姐说,张作霖真正的致命死因是他的喉咙的伤,不断地冒血,无法止住。因失血过多而亡。因为五夫人这一举动,因而日本侵华推迟了10年。虽然,导游小姐说的这句话似乎有点夸张,战争的爆发需考虑的因素有太多。但是,这件事件上五夫人可谓是做得如此稳妥,以国家大义为先,这种气魄是几人能有的啊。
接着便去了大青楼,的确很大,见着了老虎厅,曾经是张学良处决了杨、常二位奉系重臣的地方。二楼是张学良与其夫人于凤至的卧室,三楼上张学良妹妹和弟弟的寓所,现在还陈列着张学良老年时的一些生活用品。
相对于大青楼印象甚为要属与小青楼一墙之隔的赵四小姐故居。赵四小姐的大名早有耳闻,小学的时候便已知晓,但却一直不知道她到底和张学良有啥关系。后来大学上史学概论课的时候,听老师诙谐地说过,张学良移居美国檀香山后,唐德刚教授做张学良的口述史,结果却数次却中断。据说是说到夫人于凤至的时候,赵四小姐吃醋了,于是不得不中断。老师喻为这才叫百年陈醋,当时全班都笑趴了。去赵一荻故居后,才知道原来老师上课教我们不要完全的相信口陈文本,要自己去寻找第一手材料,仔细分析推敲,正好运用到了实际中。老师在课堂上也许真的是为了某种噱头,而吸引我们,老师的说法,根据逻辑推理来分析,完全是错误的。那么下面就由我来解开这个迷雾。
赵一荻的故居外墙为红色洋房,内部是装饰华丽的西式风格的卧室。内部的装饰富丽堂皇,估计现如今中国大多数家庭都无法达到这种奢侈程度。外部为办公室,内部是卧房,整栋楼唯一没有的是厨房。导游小姐说,三餐的饮食是由张帅府送来的,虽然一墙之隔,但是俨然张学良把之当做自家人。
赵一荻是张学良在天津驻军时,再一次舞会上结识的红粉知己,那年赵一荻十四岁,前北京交通部长的四小姐。十五岁与张学良结识后,冒着天下之大不韪,私奔至奉天,成了张学良没有身份的“秘书”。据说“红楼”还是在张学良夫人的亲自督建下完工的,寓意体现出夫人的深明大义。这做法我相信大家都心知肚明吧。总之,这三人真是纠结了一辈子,直到1964年,孤居美国的她在亲友的劝说下,退出了这场旷日持久的拉锯战,与丈夫签字离婚,赵一荻才正式与张学良结为连理。于凤至为自己安排后事时,依然怀着一丝希冀,买了个双墓穴。死后一年,丈夫来扫墓,写下一句话:“平生无憾事,唯一爱女人。”不知是对亡妻的谅解,还是自嘲。若干年后,张学良与赵一荻同葬于檀香山一块叫“中国海景”的墓地,墓志铭上一行英文:“上帝与我们同在。”
在张学良后来幽居的日子里,她无怨无悔,宁肯自兹默默于世也不肯转身离去,与张相恋相伴七十二年。2000年6月22日,赵一荻女士在美国檀香山医院过世,享年八十八岁。张学良当时是握着爱妻子枯槁的手,用浓重而沙哑的东北乡音呼唤着:“咪咪,我来看你了。”他就这样握着妻子的手两个多小时,当仪器显示赵一荻已经离世、牧师开始祈祷时,他却浑然不觉,紧握妻子之手,一小时后在众人劝说下才恋恋不舍地离去。(《张学良世纪传奇》)一年后,张学良也在檀香山寿终正寝,享年100岁。
陈述完了这场旷日持久的爱情故事,以及三人之间的纠结情怀。我们来分析下为什么老师的那句话是错误的。
首先,赵一荻女士如此深爱张学良,为什么要等到1964年才嫁与张。其实有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张学良和赵一荻女士都是基督教徒,两者皆遵从一夫一妻制,从来不曾叛离。从他俩的合葬墓来看,墓志铭的那句话便是取自圣经。由此更可证明。若要说,赵四小姐吃飞来醋的话,那更是无稽之谈。如此默默无闻地陪伴张学良三四十年而名分,要说吃醋的话,那岂不是早就远走高飞了。我想赵一荻女士对于张学良的感情不能用世俗的爱情观来看待,更是一种如磐石般方且长的感情,几十年都过来了,更不会因张学良的一句话而吃飞来横醋。我想当他们年近暮年的时候,更是一种温情而依依不舍的情怀。
爱上一个人也许不难,难的是一辈子只爱这一个人,用一生一世的情来完成自己对爱的守望。我想他俩之间的感情可谓世纪爱情来称赞。爱情本身是无比珍贵和纯洁的感情,但是碰上世俗这些事务,便变得庸俗而无味了。无非乎金钱与权力。但是,当今世上每个人都是社会的个体,又有几个能协调好感情与世俗之间的关系呢,如此爱情便变得如此弥足珍贵了。
一个故居竟然逛了我大概五个小时,跟着张作霖和张学良的步伐,走过了世纪百年,见证了中国近代史上的最为惊心动魄的风云变幻。民族、国家、爱情、阴谋、道义都在这栋故居里登台演出了又落幕了。看着人流般的游客进进出出大、小青楼,仿佛时间之门开启了又关闭了。大多数人走马灯般地观望着这片故居遗址,而任何痕迹留在心间。其实,只需要你静立一旁,看着这些建筑、人流。这期间其实一直在绵绵不绝地回响着历史的余韵,也一直袅袅荡漾着沁人的尘封气息。仔细的聆听,静心的嗅着,这散发出来的气息,让你不能不怀旧,不能不为时代的变迁而感慨不已。
记得看到一篇写故居人物志的书,上面有一段文字,我以此结尾:
有意无意间,我会在幸存的或正在垮塌的或干脆已经消逝了的旧日名宅处,静立一会儿。心中快速翻检着有关斯人的条目,便会对那段因斯人而生动了的历史有一种直观的认知,甚至会产生与冥冥中的故主人交谈的欲望……
一座古宅,也是一个舞台,承载了说不完的悲欢,上演过道不尽的风流……
“张氏帅府”在沈阳古城墙内,那道城墙,早已被一条东西向的大马路所取代。这“张氏帅府”又叫“大帅府”、“少帅府”,如其名,这里住过两位在中国近代史上叱咤风云的人物——张作霖、张学良。而这两位近代名人的人生也可谓是跌宕起伏,极尽传奇色彩。
奉系军阀张作霖,字雨亭,时称“奉张”。出生于辽西平原贫寒农家,非但没有显赫的身世与科举的功名,反倒有过当“胡子”(东北人对土匪的代称)的极不光彩的履历,但他却能带领一帮没有家庭背景与文化基础的老伙计们(打短工的、盖房子的、卖豆腐的、当土匪的,他当土匪前还曾是相马、医马、骟马的),在辽阔的黑土地上打拼成功。十几年间,奉系成为佣兵二十万的军事政治集团,他本人也由驻守奉天的的陆军师长一跃成为一度把持中央政权的中国头号人物。在那样一个被正统观念禁锢着的时代,这不是一个天大的异数吗?(引自李洁:《风流故居》,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4页)
我想,不仅仅是天大的异数,用现在的观点来分析应该是有杰出的领导才能和无畏的勇气,再加上合适的时机(当时中国动乱的社会正是一个很好的机遇)。
据史料记载,这里原本是清奉天府道员荣厚的一所旧宅,宣统三年(1911)深秋,张作霖擅自率部赶至省城,自告奋勇地请命弹压“乱党”,得到总督大人正式任命后便租下这座宅子。民国成立后,他从大清帝国的关外练兵大臣、二十四镇统制,摇身变为中华民国第二十七师师长,有能力和心思拥有自己的宅子了。于是,他买下了此宅与西侧的浙江会馆,破旧立新,历时两年,重建了这座更大的四合院。后来,因夫人越娶越多,子女因之不断增加,他便在后院东侧建了一座三层青砖大楼。没有多少文化的“雨帅”不会给两座新楼起个附庸风雅的名字,便根据其体量大小随口叫成大青楼和小青楼。(同上,第6页)
翻阅完了张氏帅府及其主人的相关资料,抱着一颗这样的心去参观故居,似乎心里有那么一点底了,对于整个帅府的整体已经有了些许感官的了解,参观之时更能按照陈寅恪先生说的“同情之于理解,理解之于同情了。”
从张氏帅府一进去便能看见宽大的影壁墙和气派的大门。二进院的东西厢房是当时的秘书长和秘书处的办公室。张作霖居五开间正厅,中为通道,东西为卧室、办公室,西间为会客厅。办公桌前,端坐一个极逼真的蜡像,戴黑缎帽,穿紫丝袜,神情专注,腕悬手笔,似拟军令状,宛若张作霖再世。
三进院便是张作霖的众位夫人的居所。因我们参观的是他的故宅,所以这里大致介绍一下她的众位夫人。
张作霖一生娶过六位夫人,第一位夫人便是赵氏。患难之妻与之同岁,生一个女儿两个儿子。长子便是最有名气,乳名小六子的张学良。因其农家出身且形象欠佳(据说有点斜视),张作霖把她放在老家,而自己则带着不断娶来的年轻漂亮的新妇出入官场,直至成为省城最有实力的高级军官。她三十八岁的时候,凄然谢世,当时他已经在奉天城有三位小妾了。发妻的亡故似乎使之忏悔了,厚葬于自家祖茔,正室名分一直空着直至逝世。二夫人,是一位乡村塾师的女儿,有个很雅致的名字曰卢寿萱。颇有姿色,识大体,从不争宠。三夫人,据说是六位夫人中最貌美的一位。史料上说是“容貌极美”,据说,已是巡防营统领的张作霖破费万元将这个某县捕盗班头(刑警队长)的儿媳妇赎作自己屋里的人。这位戴美人,脾气不太好,因为身份原因暂不能往家里领,得不到满足,于是就烦躁,张作霖很快就不喜欢她了。最终,离府出家,削发为尼,没几年便销香玉损。四夫人许X旸,比张作霖小十三岁。这位随母流浪到新民府的贫家女儿是清早在井台上打水时被张统领看上的,出嫁那年才年方十八。最为出名的恐怕就是他的五夫人寿懿了。为清朝黑龙江将军寿山与外室王氏所生,小巧秀丽,进入奉天新式学堂后,改学名——王雅君。在她中学毕业典礼上,代表全体毕业生发言,一瞬间便把台下奉天省最高领导人的眼球给吸引了。当时,寿懿比张作霖小二十三岁。一进家门,便把她接近了正厅西房,又为她建了后院的小青楼。遂改为原名,随夫姓,名“张寿懿”。
既然说到五夫人,进院之后,我首先参观的便是五夫人所在的小青楼。听导游小姐的一番介绍之后,更是对这位夫人佩服得五体投地。
当时这位五夫人进屋之后,张作霖立即为之兴建小青楼。五夫人自知刚进门便受到如此待遇必然会惹得诸位夫人眼红,于是,亲自提出来让张作霖的女儿居于此楼二楼,而自己选择一楼不甚好的住子居住。这样既解决了因人口的膨胀而新建房屋导致的人员调配问题又拉近了她和张作霖女儿的距离。而张作霖的六夫人便是在五夫人房中生下的张作霖八女儿。在此之前,人们只听五夫人说的这位姑娘是张帅在天津找的一位丫鬟。大度得体,我想这也是张作霖宠幸寿懿多年的原因——智慧。
最有名的典故还不是这个,而是张作霖在皇姑屯被炸伤了之后。连夜被送入张帅府。昏迷中嚅嗫“小五儿”,便知其想着五夫人,便径直把他送到五夫人房间。当五夫人看见张作霖是的惊恐和悲伤可想而知,他却镇定自若,查看伤势,叫来医官。张作霖悠悠转醒,看见五夫人泪如雨下的脸庞,道出了生命中的最后一段话:“我手上太重,两条腿都没了(没知觉了)……恐怕不行了……告诉小六子,以国家为重,好好干吧……我这臭皮囊不算什么……叫小六子快回沈阳。”
第二日,日本关东军编排总领事夫人进府来探个究竟。五夫人自知领事夫人来意。那一日特意穿上喜庆的红色丽服接待领事夫人,应付自如。甚至还大胆地指着西屋床上说到:“大帅只是受了轻伤,刚刚服过药,刚睡下。”张作霖也的确是在那张床上长眠了。导游小姐说,张作霖真正的致命死因是他的喉咙的伤,不断地冒血,无法止住。因失血过多而亡。因为五夫人这一举动,因而日本侵华推迟了10年。虽然,导游小姐说的这句话似乎有点夸张,战争的爆发需考虑的因素有太多。但是,这件事件上五夫人可谓是做得如此稳妥,以国家大义为先,这种气魄是几人能有的啊。
接着便去了大青楼,的确很大,见着了老虎厅,曾经是张学良处决了杨、常二位奉系重臣的地方。二楼是张学良与其夫人于凤至的卧室,三楼上张学良妹妹和弟弟的寓所,现在还陈列着张学良老年时的一些生活用品。
相对于大青楼印象甚为要属与小青楼一墙之隔的赵四小姐故居。赵四小姐的大名早有耳闻,小学的时候便已知晓,但却一直不知道她到底和张学良有啥关系。后来大学上史学概论课的时候,听老师诙谐地说过,张学良移居美国檀香山后,唐德刚教授做张学良的口述史,结果却数次却中断。据说是说到夫人于凤至的时候,赵四小姐吃醋了,于是不得不中断。老师喻为这才叫百年陈醋,当时全班都笑趴了。去赵一荻故居后,才知道原来老师上课教我们不要完全的相信口陈文本,要自己去寻找第一手材料,仔细分析推敲,正好运用到了实际中。老师在课堂上也许真的是为了某种噱头,而吸引我们,老师的说法,根据逻辑推理来分析,完全是错误的。那么下面就由我来解开这个迷雾。
赵一荻的故居外墙为红色洋房,内部是装饰华丽的西式风格的卧室。内部的装饰富丽堂皇,估计现如今中国大多数家庭都无法达到这种奢侈程度。外部为办公室,内部是卧房,整栋楼唯一没有的是厨房。导游小姐说,三餐的饮食是由张帅府送来的,虽然一墙之隔,但是俨然张学良把之当做自家人。
赵一荻是张学良在天津驻军时,再一次舞会上结识的红粉知己,那年赵一荻十四岁,前北京交通部长的四小姐。十五岁与张学良结识后,冒着天下之大不韪,私奔至奉天,成了张学良没有身份的“秘书”。据说“红楼”还是在张学良夫人的亲自督建下完工的,寓意体现出夫人的深明大义。这做法我相信大家都心知肚明吧。总之,这三人真是纠结了一辈子,直到1964年,孤居美国的她在亲友的劝说下,退出了这场旷日持久的拉锯战,与丈夫签字离婚,赵一荻才正式与张学良结为连理。于凤至为自己安排后事时,依然怀着一丝希冀,买了个双墓穴。死后一年,丈夫来扫墓,写下一句话:“平生无憾事,唯一爱女人。”不知是对亡妻的谅解,还是自嘲。若干年后,张学良与赵一荻同葬于檀香山一块叫“中国海景”的墓地,墓志铭上一行英文:“上帝与我们同在。”
在张学良后来幽居的日子里,她无怨无悔,宁肯自兹默默于世也不肯转身离去,与张相恋相伴七十二年。2000年6月22日,赵一荻女士在美国檀香山医院过世,享年八十八岁。张学良当时是握着爱妻子枯槁的手,用浓重而沙哑的东北乡音呼唤着:“咪咪,我来看你了。”他就这样握着妻子的手两个多小时,当仪器显示赵一荻已经离世、牧师开始祈祷时,他却浑然不觉,紧握妻子之手,一小时后在众人劝说下才恋恋不舍地离去。(《张学良世纪传奇》)一年后,张学良也在檀香山寿终正寝,享年100岁。
陈述完了这场旷日持久的爱情故事,以及三人之间的纠结情怀。我们来分析下为什么老师的那句话是错误的。
首先,赵一荻女士如此深爱张学良,为什么要等到1964年才嫁与张。其实有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张学良和赵一荻女士都是基督教徒,两者皆遵从一夫一妻制,从来不曾叛离。从他俩的合葬墓来看,墓志铭的那句话便是取自圣经。由此更可证明。若要说,赵四小姐吃飞来醋的话,那更是无稽之谈。如此默默无闻地陪伴张学良三四十年而名分,要说吃醋的话,那岂不是早就远走高飞了。我想赵一荻女士对于张学良的感情不能用世俗的爱情观来看待,更是一种如磐石般方且长的感情,几十年都过来了,更不会因张学良的一句话而吃飞来横醋。我想当他们年近暮年的时候,更是一种温情而依依不舍的情怀。
爱上一个人也许不难,难的是一辈子只爱这一个人,用一生一世的情来完成自己对爱的守望。我想他俩之间的感情可谓世纪爱情来称赞。爱情本身是无比珍贵和纯洁的感情,但是碰上世俗这些事务,便变得庸俗而无味了。无非乎金钱与权力。但是,当今世上每个人都是社会的个体,又有几个能协调好感情与世俗之间的关系呢,如此爱情便变得如此弥足珍贵了。
一个故居竟然逛了我大概五个小时,跟着张作霖和张学良的步伐,走过了世纪百年,见证了中国近代史上的最为惊心动魄的风云变幻。民族、国家、爱情、阴谋、道义都在这栋故居里登台演出了又落幕了。看着人流般的游客进进出出大、小青楼,仿佛时间之门开启了又关闭了。大多数人走马灯般地观望着这片故居遗址,而任何痕迹留在心间。其实,只需要你静立一旁,看着这些建筑、人流。这期间其实一直在绵绵不绝地回响着历史的余韵,也一直袅袅荡漾着沁人的尘封气息。仔细的聆听,静心的嗅着,这散发出来的气息,让你不能不怀旧,不能不为时代的变迁而感慨不已。
记得看到一篇写故居人物志的书,上面有一段文字,我以此结尾:
有意无意间,我会在幸存的或正在垮塌的或干脆已经消逝了的旧日名宅处,静立一会儿。心中快速翻检着有关斯人的条目,便会对那段因斯人而生动了的历史有一种直观的认知,甚至会产生与冥冥中的故主人交谈的欲望……
一座古宅,也是一个舞台,承载了说不完的悲欢,上演过道不尽的风流……
还没人转发这篇日记
canapotery
(Melbourne, Australia)
Exploring the world is a permanent subject for me. I’m convinced t...
热门话题 · · · · · · ( 去话题广场 )
-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