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象深刻的十册书
印象深刻的十册书
2017年的读书单子实在太长了,应微信公号冰读编辑小木之约选出十册书,单独再发一下。
权力型的盛世之巅
▲《饥饿的盛世:乾隆时代的得与失》,张宏杰 著,重庆出版社,2016年3月
《饥饿的盛世: 乾隆时代的得与失》一书详尽地描述了清朝乾隆皇帝时代的历史,在一种文化政治高压、专制下所诞生的盛世繁荣景象。
这是有数据可以对比的,天下百姓在乾隆绝对权力的掌控下,达到了一种权力型的盛世之巅。
这本书可以让人对乾隆的历史有比较全面客观的认识和评价,了解到古代中国在封建专制下运行的一些规律。
由于思想和制度的禁锢和局限,在西方国家进入现代社会的时候,中国不可避免地从所谓的盛世坠落成东亚病夫,至今还能感受到那个时代留下的影响。
但少闲人如舒国治者耳
▲《理想的下午:关于旅行也关于晃荡》,舒国治 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6年11月
舒国治的散文文笔很不错,毫不费力毫不卖弄,读下来还是觉得甚好。
最主要的是,舒国治不写盛大的风景和场面,也不写一波三折的旅行经历,全写的是旅途中的细枝末节,连赖床、发呆、吃早点、睡火车硬卧这种寻常琐事都写得兴味盎然。
但少闲人如舒国治者耳,梁文道的序介绍得很到位。
曲学阿世者当引以为戒
▲《现代学林点将录》,胡文辉 著,广东人民出版社,2017年4月
所谓点将录一般都是吃力不讨好的事情,人们视之为游戏之作,但总还有些参考价值,体现的是作者对该领域学者的一个总体评估。
胡文辉本着自由主义精神,所收学者大抵以民国或海外为主,红朝被肯定的人物数量较少,就是不得不收入之郭沫若冯友兰辈也因附和政权被低看,确是爱憎分明。
曲学阿世者当引以为戒。
一册精品好书
▲《签名本丛考》,陈子善 著,海豚出版社,2017年5月
名家签名本目前在市场上受热捧,不时见之于拍卖目录,得之须花大钱,本书作者的却是多数低价搜自旧书店,也有部分是书友赠送。
书中提到周作人、张爱玲等人的签名本自然非常珍贵,也借签名本书籍研究了提到的新文学作品及其版本,既有知识,又有趣味,加上彩色插图,印制特别精美,可谓是一册精品好书。
纯粹的文艺青年
▲《时间的果》,黎戈 著,北京联合出版公司,2017年3月
黎戈属于纯粹的文艺青年,通过阅读去感受世界,情感细腻,文字雅致,富有趣味。
对于俄罗斯和日本文学,她有独特的感受,能够从别人的文字结合自己的生活分享点滴的体会。
后面几篇自述性的文章可以让人更好地认识作者,了解她的生活和经历,对于亲人的深情和对人生的深入认识。
小时候的东西已经成了文物
▲《器物里的旧光阴》,项丽敏 著,清华大学出版社,2015年5月
作者娓娓记叙那一件件的乡村器物,有说不出的亲切,那是一幅幅乡村日常的生活画卷。
小时候生活在乡下,(书中所写)都是日常的用品,所以看起来觉得特别亲切,特别有意思。
作者是皖南人,我是浙南人,所写之物都是很类似的。生于中国生活方式剧变的年代,小时候的东西已经成了文物了,特别令人怀旧,童年总是美好的。
故乡虽然不是很美好,但总是一个牵挂
▲《一个村庄里的中国》,熊培云 著,新星出版社,2011年11月
作为从农村出来的人,对于这书有深深的共鸣,故乡虽然不是很美好,但总是一个牵挂。
希望能从书里的内容得到一些启发,今后重新审视关心一下故乡农村的状况。
带上这本书做导游,相信能体会得更深
▲《雨滴在卡夫卡墓碑上》,李辉 著,中信出版社,2015年7月
人文游记,有不少内容挺值得了解。
其中去布拉格探访卡夫卡遗迹和到牛津寻访奥威尔坟墓的两篇印象特别深刻,有机会能去探访的话可以带上这本书做导游,相信能体会得更深。
最后一篇写陈寅恪夫妇骨灰归葬的庐山的文章读了更是让人叹息不已,得机当去庐山植物园朝拜。
这本书读来很亲切
▲《无尽绿》,宋乐天 著,北京大学出版社,2015年11月
这本书读来很亲切,浙江各地的风俗比较接近,我们乐清老家也吃清明果、石莲豆腐,野果吃过蓬蘲(土话叫葛公)、乌饭果。端午节的时候都是挂菖蒲、艾草、戴香袋,也用过雄黄在前额画“王”字。
小人物的经历可以反映出时代的命运
▲《"边缘人"纪事 : 几个"问题"小人物的悲剧故事》,杨奎松 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6年3月
在全能主义政府控制下,个人的命运完全不能自己把握,政治塑造并制约了每一个个人的行为.
历史车轮滚滚而过,多少无名者只能被无情地碾压,几个小人物的经历可以反映出时代的命运。
2017年的读书单子实在太长了,应微信公号冰读编辑小木之约选出十册书,单独再发一下。
权力型的盛世之巅
▲《饥饿的盛世:乾隆时代的得与失》,张宏杰 著,重庆出版社,2016年3月
《饥饿的盛世: 乾隆时代的得与失》一书详尽地描述了清朝乾隆皇帝时代的历史,在一种文化政治高压、专制下所诞生的盛世繁荣景象。
这是有数据可以对比的,天下百姓在乾隆绝对权力的掌控下,达到了一种权力型的盛世之巅。
这本书可以让人对乾隆的历史有比较全面客观的认识和评价,了解到古代中国在封建专制下运行的一些规律。
由于思想和制度的禁锢和局限,在西方国家进入现代社会的时候,中国不可避免地从所谓的盛世坠落成东亚病夫,至今还能感受到那个时代留下的影响。
但少闲人如舒国治者耳
▲《理想的下午:关于旅行也关于晃荡》,舒国治 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6年11月
舒国治的散文文笔很不错,毫不费力毫不卖弄,读下来还是觉得甚好。
最主要的是,舒国治不写盛大的风景和场面,也不写一波三折的旅行经历,全写的是旅途中的细枝末节,连赖床、发呆、吃早点、睡火车硬卧这种寻常琐事都写得兴味盎然。
但少闲人如舒国治者耳,梁文道的序介绍得很到位。
曲学阿世者当引以为戒
▲《现代学林点将录》,胡文辉 著,广东人民出版社,2017年4月
所谓点将录一般都是吃力不讨好的事情,人们视之为游戏之作,但总还有些参考价值,体现的是作者对该领域学者的一个总体评估。
胡文辉本着自由主义精神,所收学者大抵以民国或海外为主,红朝被肯定的人物数量较少,就是不得不收入之郭沫若冯友兰辈也因附和政权被低看,确是爱憎分明。
曲学阿世者当引以为戒。
![]() |
一册精品好书
▲《签名本丛考》,陈子善 著,海豚出版社,2017年5月
名家签名本目前在市场上受热捧,不时见之于拍卖目录,得之须花大钱,本书作者的却是多数低价搜自旧书店,也有部分是书友赠送。
书中提到周作人、张爱玲等人的签名本自然非常珍贵,也借签名本书籍研究了提到的新文学作品及其版本,既有知识,又有趣味,加上彩色插图,印制特别精美,可谓是一册精品好书。
纯粹的文艺青年
▲《时间的果》,黎戈 著,北京联合出版公司,2017年3月
黎戈属于纯粹的文艺青年,通过阅读去感受世界,情感细腻,文字雅致,富有趣味。
对于俄罗斯和日本文学,她有独特的感受,能够从别人的文字结合自己的生活分享点滴的体会。
后面几篇自述性的文章可以让人更好地认识作者,了解她的生活和经历,对于亲人的深情和对人生的深入认识。
小时候的东西已经成了文物
▲《器物里的旧光阴》,项丽敏 著,清华大学出版社,2015年5月
作者娓娓记叙那一件件的乡村器物,有说不出的亲切,那是一幅幅乡村日常的生活画卷。
小时候生活在乡下,(书中所写)都是日常的用品,所以看起来觉得特别亲切,特别有意思。
作者是皖南人,我是浙南人,所写之物都是很类似的。生于中国生活方式剧变的年代,小时候的东西已经成了文物了,特别令人怀旧,童年总是美好的。
故乡虽然不是很美好,但总是一个牵挂
▲《一个村庄里的中国》,熊培云 著,新星出版社,2011年11月
作为从农村出来的人,对于这书有深深的共鸣,故乡虽然不是很美好,但总是一个牵挂。
希望能从书里的内容得到一些启发,今后重新审视关心一下故乡农村的状况。
带上这本书做导游,相信能体会得更深
![]() |
▲《雨滴在卡夫卡墓碑上》,李辉 著,中信出版社,2015年7月
人文游记,有不少内容挺值得了解。
其中去布拉格探访卡夫卡遗迹和到牛津寻访奥威尔坟墓的两篇印象特别深刻,有机会能去探访的话可以带上这本书做导游,相信能体会得更深。
最后一篇写陈寅恪夫妇骨灰归葬的庐山的文章读了更是让人叹息不已,得机当去庐山植物园朝拜。
这本书读来很亲切
▲《无尽绿》,宋乐天 著,北京大学出版社,2015年11月
这本书读来很亲切,浙江各地的风俗比较接近,我们乐清老家也吃清明果、石莲豆腐,野果吃过蓬蘲(土话叫葛公)、乌饭果。端午节的时候都是挂菖蒲、艾草、戴香袋,也用过雄黄在前额画“王”字。
小人物的经历可以反映出时代的命运
▲《"边缘人"纪事 : 几个"问题"小人物的悲剧故事》,杨奎松 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6年3月
在全能主义政府控制下,个人的命运完全不能自己把握,政治塑造并制约了每一个个人的行为.
历史车轮滚滚而过,多少无名者只能被无情地碾压,几个小人物的经历可以反映出时代的命运。
季米的最新日记 · · · · · · ( 全部 )
- 舌尖上的故乡美味
- 与自牧的书缘
- 2025年1季度读书录 (2人喜欢)
- 2024年4季度读书录 (4人喜欢)
- 2024年的新书 (2人喜欢)
热门话题 · · · · · · ( 去话题广场 )
-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