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宝藏》观后感
《舌尖上的中国》、《航拍中国》、《我在故宫修文物》、《国家宝藏》
应该说是近两年央视推出的具有很高收视率和好评率的节目,他们都通过不同的形式演绎和展现了我们中国的文化,我们传统的,代代相传的,生生不息的文化。这让我们重拾丢了一段时间的文化自信。就张国立老师开场的那就话:我们这个节目有多年轻?也就是上下五千年。相信很多观众顿时热血沸腾,感动万分,为我们跨越了数千年的源远流长的文化感到无比的骄傲和自豪。
对于制作这样一种文博类节目的初衷,节目的总制片人、总导演于蕾讲了很多,概括来说主要有以下几点:1.展现国家瑰宝,弘扬民族文化自信、2.让博物馆这一大社会资源能被充分利用起来,拉进国宝与大众之间的距离、3.开创一种新的文化传播类节目方式、4.让大众更真切的感受到中华优秀传统,人文精神。
于蕾导演说看完节目,大家能为自己知道几件国宝的过去和现在而感到骄傲,愿意走进博物馆,就是《国宝档案》最大的成功。恭喜导演,节目很成功。
我们逍遥集也是做传统文化类产品的,非常感谢近几年推出的各类文化节目,匠人由原来的落寞、无人问津到现在的备受推崇,说明我们国人的思想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我个人非常喜欢的一个纪录片—探索发现栏目制作的百集系列片《手艺》,于2011年开播至今,从第一季走到第六季,聚焦中国传统手工艺的制作与传承,从崭新的角度展示中国传统手工艺与手工艺人的现状,紧扣对“手艺”最正统的认知 :即以双手与简单工具配合所产生的手工技艺和艺术,关注那些需经数十年积累后汇于双手,且能代表中国文化精髓的传统手艺,表达手工艺者对传统的执着坚守。
此片没有像 《我在故宫修文物》、《国家宝藏》一经播出就引起大家的广泛关注和好评,原因有很多,但我觉得用天时、地利、人和这六个字来解释足矣。于蕾导演给《国家宝藏》节目形式的解释是:这是一次穷则思变的探索。是的,我们的文化很富裕,但我们的传达方法却很贫瘠,我们希望用一种老百姓也能明白的方式来传达文化,我们不希望传统文物仍被束之高阁,仍被敬而远之,带着神秘的面纱,拒人千里。

于蕾导演说“在我们的生活里,博物馆其实离大多数人的生活很远。很多人会觉得博物馆里的物件就是一个个尘封的老古董,背后的历史故事跟现在的生活没有什么关联。有这样的认知是因为我们的传播不够!每一件文物,它们历经岁月的洗礼辗转到我们面前,其实就像一个个历经风雨的生命,有太多的故事和感受想和我们诉说。”

手艺又何尝不是,这些古老的工艺被认为是过时的,不再被需要,是可以随时被新科技替换掉的。手艺人也被鄙视,传承人越来越少,工艺逐渐遗失。但每一个工艺又何尝不是承载着祖先的生活痕迹,经过岁月的洗礼流传至今。 手艺,是人类文明的重要载体,是先人智慧的生动体现。
不是《手艺》的内容不够好,《手艺》的内容非常好,但为什么没有引起大的关注度,就回到了于蕾导演所说的:这是一次穷则思变的探索。他们是第一个吃螃蟹的人。
“传统的文博类节目,大多停留在收藏层面——这个东西值多少钱,是真的还是假的。当然,这是我们作为普通观众能够被直观吸引的内容。但是,这,不是《国家宝藏》希望表达的。”

文化回归节目,让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回望历史,为中华民族的辉煌文化而感动,对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越来越自信。不论是文物,手艺,匠人,还是焚香,喝茶,这些民族传统,只有活起来,回归到大众生活中,才是文化真正的回归。而这也是我们文化传播者正在努力的。
但在这个海量信息的时代,必须创新,必须思变,才能被大众知道,即所谓的酒香也怕巷子深。即使节目内容好到如《手艺》,也不见得能有多大的影响力。所以,穷则思变。创新,才是我们最需要掌握的思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