凑佳苗: 如果你是邪恶的,那我又何必提醒你只是个孩子。
前不久,我有幸读到湊佳苗先生写的推理小说《告白》。绿色的封面不带任何其他的图案,上面印了与内容相关的只有一句话:“极善与极恶只在一念之间。”而这句话贯穿始终。
故事以告白的形式,通过不同人的内心独白,从不同的角度讲清了事情的始末。故事的缘起,是在S中学任教三年的森口老师她只有四岁大的女儿爱美因失足掉水,死在了S中学的游泳池里。但森口老师经过分析,发现她女儿是被她所教班上的同学杀害的。森口并没有选择报警,而是用自己的方式,向这两个学生实施自己的复仇计划,以达到她想要的惩罚目的。
害死爱美的两个中学生分别名为渡边修哉和下村直树,渡边修哉利用他自己发明的“电人钱包”将爱美电晕,但他的本意却是想利用他引以为傲的发明去电死四岁毫无防范之心的爱美;而另一个人下村直树,则是在渡边修哉以为自己成功转身离去之后,看到睁开眼睛意识模糊的爱美,为了证明自己,将爱美丢入水中,是真正杀死爱美的人。
看完整个故事,我不禁问道:“这样的恶意何以会产生在青少年身上?”
这样犯罪的恶意在小说中出现在至少五六个青少年身上,作者湊佳苗想要借此告诉我们,这并不是偶然。
作者出生于1973年,而这本书于2008年出版。根据张玉琴研究的《试论日本青少年犯罪的三个高峰期及其社会因素》一文,日本至今经历了三个青少年犯罪高峰期,而作者出生的这段时期正处于日本青少年犯罪的第三个高峰——1979年至今。第三个青少年犯罪高峰呈现出来势猛的特点,其中青少年的刑事犯罪增加尤为明显。第三个高峰的另一个特点为:犯罪人员低龄化,中学生占绝大多数,并且普通青少年的犯罪人数有所增加,一改从前贫困家庭青少年犯罪更多的状况,如今生活在中流、上流家庭的青少年犯罪人数日渐增长。
80年代之后,日本的经济不断发展,生活环境变好的基础下,到底是什么让青少年新中滋生了邪恶的萌芽?
随着日本经济的不断发展,城市人口急增,70年代城市人口更是进一步增加,甚至出现城市人口“爆炸”的状况。在人口过度密集、高楼鳞次栉比的城市中,生活在其中的人们缺少了联系,随着电子产品的“爆炸性”生产,依靠着电子产品和互联网牵线的社交更是让人与人之间蒙上看不见的隔离罩。人们处于一种孤立的状态,这样的事态延续至今势必会影响到孩子身上,造成孩子成长过程中亲情的缺失。
电子产品普及,受到客观环境的限制,孩子终日对着电视节目以及电子游戏,传统的游戏鲜少流行,减少了孩子们感受真实的机会,抑制了他们天真个性的发展。成长过程中,他们逐渐表现出缺乏同情心、情感出现空白、孤僻冷漠等性格。加之没有正确的引导,他们便走向极恶的深渊。
日本实行的私有制社会制度,造就出所谓的“合理主义”,自己认为合理的,就不顾一切。不顾道德伦理、不顾父子亲情、不顾法律条文……在青少年看来,只有这样才有意义。湊佳苗先生笔下的渡边修哉完全符合这样的青少年性格。
渡边修哉同学的犯罪心理大部分由于他的成长环境,他的母亲是位天才,和普通母亲不同,别的母亲给孩子读的睡前童话,到她嘴里读出的是电子工程学的内容。母亲的虐待、失败以及离开,给渡边修哉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象,“一个人的价值观或标准是由成长环境决定的。而判断他人的标准,我认为依据的是自己最初接触的人,一般来说,这个人应该是母亲……至少我的价值标准是我的母亲。但是迄今为止,我还没碰到过比她更优秀的人。”母亲,即是他心中最最崇敬的雅典娜。但是幼年丧失的母爱,在经过父亲和继母的刺激下,变得更加扭曲,从此以后,疯狂生长。当他的发明发表但却被淹没在震惊日本的青少年杀人案件时,他明白,为了见到母亲,他应该选择犯罪。在他眼里,周围所有的人都是死不足惜的,包括他的父亲。如果是母爱缺失是引起他犯罪的根本,父亲刺激是导火索,那么媒体大肆报道的青少年杀人“露娜希事件”便是引导他走入极恶深渊的魔鬼。
渡边修哉的犯罪是多种因素造成的,家庭因素虽说是起到最根本作用,但社会因素、媒体舆论等都让他在错的道路上越走越远,不知回头。
小说的另一位杀人凶手——下村直树,是个彻彻底底的悲剧。在森口老师的眼里,下村直树是个很招人喜欢的孩子,性情温和,在双亲和两个年龄相差很大的姐姐的关爱呵护下幸福成长。但森口老师不知道的是,正是由于亲人的溺爱,他一直认为自己的状况距离妈妈的期望很远。虽然妈妈对他有无尽的宽容与耐心,妈妈总是骄傲地和邻居、朋友夸他“善良”。在妈妈的夸奖下长大的他从来不觉得自己不如别人什么,但直到真正遇到更多的人,他觉得无论自己多努力,都赶不上妈妈的期望。直到他上中学,妈妈再也无法夸耀他什么了,只能一直说他“善良、善良”,下村直树对于母亲的变化一直看在眼里。他觉得自己悲惨。爱美被渡边电晕后,自以为得手的渡边对下村说:“……因为从一开始我就没把你当做伙伴。什么本事都没有,自尊心还那么强……在我这个发明家看来,你就是个培养失败的作品!”“失败的作品”这五个字不断在下村脑海里回响,于是他决定将爱美扔到泳池里,去完成一件妈妈口中天才少年“渡边修哉”没有完成的事。他想,妈妈会为他骄傲吧。
当被告知他喝的牛奶里有艾滋病人的病毒时,他惶恐,害怕对一直包容自己的母亲造成伤害。于是他渐渐地精神失控,甚至在最后杀掉了自己的母亲。
下村直树不仅杀害了爱美,更杀害了最爱的母亲。前者是由于家庭因素和生活环境造成,那后者则因为教育者不正当的引导而造成的。所以我说,他是个彻头彻尾的悲剧。
书中出现了一个小角色名为美月,她想要模仿露娜希,她认为露娜希就是另一个自己。她购买药物,想要将它们用在自己的老师寺田身上,原因就是寺田老师在不了解的情况下让全班亲切地唤她作美白,但是“美白”这个绰号,是以前的同学对她的嘲笑。这个小人物从侧面反映了媒体舆论对于青少年心理的影响力之大,媒体不正确的舆论会间接地促成青少年犯罪的念头,严重一点来说,甚至是鼓舞。媒体对于事件的披露是由媒体自身决定的,他们的所言凑出的长篇大论也不一定就是对事件的真实还原。其次,构成美月犯罪念头的还有教育者因素。寺田老师虽说出于好心想要调和班上的气氛,但是却不了解绰号背后的故事,自顾自地发挥个人魅力,方法不对却不知改进,一味地模仿“热血教师”樱宫,作为教育者,没有根据不同情况进行不同处理,是失败的,不能打动学生的。
渡边修哉、下村直树以及美月等形象的塑造,湊佳苗先生向我们展示了青少年犯罪的最主要影响因素。青少年容易受各种各样的影响,生理上虽显成熟,但精神上并不成熟,免疫力也极低,在不健康的东西的引导下,往往因不能正确对待而冲动失足。
本书第三个极为重要的人物——森口老师,她的行为让我们看到日本少年法中的不足。在刚开始的章节中,她是这样阐释她所作所为的缘由的:“之所以没有跟警察说明真相,是因为不想把A和B交给法律去处罚。A虽然有杀意但没有直接下手,B虽然没有杀意却杀了人。就算交给警方,两个人别说是近少年院了,可能就只是给个假释处罚,其实就是无罪释放……A和B也无法忏悔自己犯下的罪过。我要让这两个人知道生命的分量,生命的宝贵。我要让他们明白这个道理之后,认识到自己的罪孽深重,背负着沉重的包袱活下去。”在森口老师的描述中,法律的制裁不能真正地让这两位少年改过自新,认识错误。于是她便使用了自己的方式——往这两位学生的牛奶中加入艾滋病人的血液,以达到让他们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的目的。那么真如森口老师所言,法律无法让这两位同学得到应该有的惩罚吗?
在周舟《日本少年刑罚制度与我国相关立法相比较》一文中,总结了当代日本少年法发展的特点。随着产业化、都市化的进程,社会在近代化进程中呈现出一定的扭曲状态,犯罪现象急剧增长。近年来,“严罚化”和“处罚早期化”成为日本刑事立法的两大特征,其中“严罚化”体现在日本《少年法》等特别刑法的修正中。修正案对日本少年刑罚制度中的死刑和无期徒刑的从宽处罚、不定期刑、假释等内容再次作出“严罚化”修正,进一步加大了对少年犯的处罚力度。根据现行日本《少年法》第51条规定:“1.对于犯罪时未满18周岁的少年,按其所犯之罪应被判处死刑的,处无期徒刑;2.对于犯罪时未满18周岁的少年,按其所犯之罪应被判处无期徒刑,既可判处无期徒刑,也可判处10年以上20年以下有期惩役或者禁锢。”虽说惩罚时长由最初的“10年以上15年以下”延长为“10年以上20年以下”。但是按照这个发展,小说中真正害人的渡边修哉也并不能得到应有的处罚。森口老师采取极端的方法来复仇也不是没有道理。这也从侧面体现出日本《少年法》的漏洞让很多真正应该接受教育和反思的青少年逃脱,从而怀着扭曲的性格长大成人成为社会上心理亚健康或者是不健康的存在。
引用该书译者竺家荣的话来说:“面对青春期的躁动与无知,趋善避恶,为青少年的健康成长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不仅仅要依靠法律、家庭、教师乃至全社会都应承担起各自的责任。青少年犯罪问题犹如随时可能爆炸的定时炸弹,如果教育引导得法,可以避免罪行发生。反之,如果不顾法律,以恶制恶,只能导致恶性循环。”
在物欲横流的现代社会,是应该出现一部分人好好地引导下一代从黑暗泥潭中挣脱,向往光明。
故事以告白的形式,通过不同人的内心独白,从不同的角度讲清了事情的始末。故事的缘起,是在S中学任教三年的森口老师她只有四岁大的女儿爱美因失足掉水,死在了S中学的游泳池里。但森口老师经过分析,发现她女儿是被她所教班上的同学杀害的。森口并没有选择报警,而是用自己的方式,向这两个学生实施自己的复仇计划,以达到她想要的惩罚目的。
害死爱美的两个中学生分别名为渡边修哉和下村直树,渡边修哉利用他自己发明的“电人钱包”将爱美电晕,但他的本意却是想利用他引以为傲的发明去电死四岁毫无防范之心的爱美;而另一个人下村直树,则是在渡边修哉以为自己成功转身离去之后,看到睁开眼睛意识模糊的爱美,为了证明自己,将爱美丢入水中,是真正杀死爱美的人。
看完整个故事,我不禁问道:“这样的恶意何以会产生在青少年身上?”
这样犯罪的恶意在小说中出现在至少五六个青少年身上,作者湊佳苗想要借此告诉我们,这并不是偶然。
作者出生于1973年,而这本书于2008年出版。根据张玉琴研究的《试论日本青少年犯罪的三个高峰期及其社会因素》一文,日本至今经历了三个青少年犯罪高峰期,而作者出生的这段时期正处于日本青少年犯罪的第三个高峰——1979年至今。第三个青少年犯罪高峰呈现出来势猛的特点,其中青少年的刑事犯罪增加尤为明显。第三个高峰的另一个特点为:犯罪人员低龄化,中学生占绝大多数,并且普通青少年的犯罪人数有所增加,一改从前贫困家庭青少年犯罪更多的状况,如今生活在中流、上流家庭的青少年犯罪人数日渐增长。
80年代之后,日本的经济不断发展,生活环境变好的基础下,到底是什么让青少年新中滋生了邪恶的萌芽?
随着日本经济的不断发展,城市人口急增,70年代城市人口更是进一步增加,甚至出现城市人口“爆炸”的状况。在人口过度密集、高楼鳞次栉比的城市中,生活在其中的人们缺少了联系,随着电子产品的“爆炸性”生产,依靠着电子产品和互联网牵线的社交更是让人与人之间蒙上看不见的隔离罩。人们处于一种孤立的状态,这样的事态延续至今势必会影响到孩子身上,造成孩子成长过程中亲情的缺失。
电子产品普及,受到客观环境的限制,孩子终日对着电视节目以及电子游戏,传统的游戏鲜少流行,减少了孩子们感受真实的机会,抑制了他们天真个性的发展。成长过程中,他们逐渐表现出缺乏同情心、情感出现空白、孤僻冷漠等性格。加之没有正确的引导,他们便走向极恶的深渊。
日本实行的私有制社会制度,造就出所谓的“合理主义”,自己认为合理的,就不顾一切。不顾道德伦理、不顾父子亲情、不顾法律条文……在青少年看来,只有这样才有意义。湊佳苗先生笔下的渡边修哉完全符合这样的青少年性格。
渡边修哉同学的犯罪心理大部分由于他的成长环境,他的母亲是位天才,和普通母亲不同,别的母亲给孩子读的睡前童话,到她嘴里读出的是电子工程学的内容。母亲的虐待、失败以及离开,给渡边修哉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象,“一个人的价值观或标准是由成长环境决定的。而判断他人的标准,我认为依据的是自己最初接触的人,一般来说,这个人应该是母亲……至少我的价值标准是我的母亲。但是迄今为止,我还没碰到过比她更优秀的人。”母亲,即是他心中最最崇敬的雅典娜。但是幼年丧失的母爱,在经过父亲和继母的刺激下,变得更加扭曲,从此以后,疯狂生长。当他的发明发表但却被淹没在震惊日本的青少年杀人案件时,他明白,为了见到母亲,他应该选择犯罪。在他眼里,周围所有的人都是死不足惜的,包括他的父亲。如果是母爱缺失是引起他犯罪的根本,父亲刺激是导火索,那么媒体大肆报道的青少年杀人“露娜希事件”便是引导他走入极恶深渊的魔鬼。
渡边修哉的犯罪是多种因素造成的,家庭因素虽说是起到最根本作用,但社会因素、媒体舆论等都让他在错的道路上越走越远,不知回头。
小说的另一位杀人凶手——下村直树,是个彻彻底底的悲剧。在森口老师的眼里,下村直树是个很招人喜欢的孩子,性情温和,在双亲和两个年龄相差很大的姐姐的关爱呵护下幸福成长。但森口老师不知道的是,正是由于亲人的溺爱,他一直认为自己的状况距离妈妈的期望很远。虽然妈妈对他有无尽的宽容与耐心,妈妈总是骄傲地和邻居、朋友夸他“善良”。在妈妈的夸奖下长大的他从来不觉得自己不如别人什么,但直到真正遇到更多的人,他觉得无论自己多努力,都赶不上妈妈的期望。直到他上中学,妈妈再也无法夸耀他什么了,只能一直说他“善良、善良”,下村直树对于母亲的变化一直看在眼里。他觉得自己悲惨。爱美被渡边电晕后,自以为得手的渡边对下村说:“……因为从一开始我就没把你当做伙伴。什么本事都没有,自尊心还那么强……在我这个发明家看来,你就是个培养失败的作品!”“失败的作品”这五个字不断在下村脑海里回响,于是他决定将爱美扔到泳池里,去完成一件妈妈口中天才少年“渡边修哉”没有完成的事。他想,妈妈会为他骄傲吧。
当被告知他喝的牛奶里有艾滋病人的病毒时,他惶恐,害怕对一直包容自己的母亲造成伤害。于是他渐渐地精神失控,甚至在最后杀掉了自己的母亲。
下村直树不仅杀害了爱美,更杀害了最爱的母亲。前者是由于家庭因素和生活环境造成,那后者则因为教育者不正当的引导而造成的。所以我说,他是个彻头彻尾的悲剧。
书中出现了一个小角色名为美月,她想要模仿露娜希,她认为露娜希就是另一个自己。她购买药物,想要将它们用在自己的老师寺田身上,原因就是寺田老师在不了解的情况下让全班亲切地唤她作美白,但是“美白”这个绰号,是以前的同学对她的嘲笑。这个小人物从侧面反映了媒体舆论对于青少年心理的影响力之大,媒体不正确的舆论会间接地促成青少年犯罪的念头,严重一点来说,甚至是鼓舞。媒体对于事件的披露是由媒体自身决定的,他们的所言凑出的长篇大论也不一定就是对事件的真实还原。其次,构成美月犯罪念头的还有教育者因素。寺田老师虽说出于好心想要调和班上的气氛,但是却不了解绰号背后的故事,自顾自地发挥个人魅力,方法不对却不知改进,一味地模仿“热血教师”樱宫,作为教育者,没有根据不同情况进行不同处理,是失败的,不能打动学生的。
渡边修哉、下村直树以及美月等形象的塑造,湊佳苗先生向我们展示了青少年犯罪的最主要影响因素。青少年容易受各种各样的影响,生理上虽显成熟,但精神上并不成熟,免疫力也极低,在不健康的东西的引导下,往往因不能正确对待而冲动失足。
本书第三个极为重要的人物——森口老师,她的行为让我们看到日本少年法中的不足。在刚开始的章节中,她是这样阐释她所作所为的缘由的:“之所以没有跟警察说明真相,是因为不想把A和B交给法律去处罚。A虽然有杀意但没有直接下手,B虽然没有杀意却杀了人。就算交给警方,两个人别说是近少年院了,可能就只是给个假释处罚,其实就是无罪释放……A和B也无法忏悔自己犯下的罪过。我要让这两个人知道生命的分量,生命的宝贵。我要让他们明白这个道理之后,认识到自己的罪孽深重,背负着沉重的包袱活下去。”在森口老师的描述中,法律的制裁不能真正地让这两位少年改过自新,认识错误。于是她便使用了自己的方式——往这两位学生的牛奶中加入艾滋病人的血液,以达到让他们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的目的。那么真如森口老师所言,法律无法让这两位同学得到应该有的惩罚吗?
在周舟《日本少年刑罚制度与我国相关立法相比较》一文中,总结了当代日本少年法发展的特点。随着产业化、都市化的进程,社会在近代化进程中呈现出一定的扭曲状态,犯罪现象急剧增长。近年来,“严罚化”和“处罚早期化”成为日本刑事立法的两大特征,其中“严罚化”体现在日本《少年法》等特别刑法的修正中。修正案对日本少年刑罚制度中的死刑和无期徒刑的从宽处罚、不定期刑、假释等内容再次作出“严罚化”修正,进一步加大了对少年犯的处罚力度。根据现行日本《少年法》第51条规定:“1.对于犯罪时未满18周岁的少年,按其所犯之罪应被判处死刑的,处无期徒刑;2.对于犯罪时未满18周岁的少年,按其所犯之罪应被判处无期徒刑,既可判处无期徒刑,也可判处10年以上20年以下有期惩役或者禁锢。”虽说惩罚时长由最初的“10年以上15年以下”延长为“10年以上20年以下”。但是按照这个发展,小说中真正害人的渡边修哉也并不能得到应有的处罚。森口老师采取极端的方法来复仇也不是没有道理。这也从侧面体现出日本《少年法》的漏洞让很多真正应该接受教育和反思的青少年逃脱,从而怀着扭曲的性格长大成人成为社会上心理亚健康或者是不健康的存在。
引用该书译者竺家荣的话来说:“面对青春期的躁动与无知,趋善避恶,为青少年的健康成长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不仅仅要依靠法律、家庭、教师乃至全社会都应承担起各自的责任。青少年犯罪问题犹如随时可能爆炸的定时炸弹,如果教育引导得法,可以避免罪行发生。反之,如果不顾法律,以恶制恶,只能导致恶性循环。”
在物欲横流的现代社会,是应该出现一部分人好好地引导下一代从黑暗泥潭中挣脱,向往光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