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投稿《中国摄影报》?全文7676字36图,教科书级别的干货!
本期要点
——订阅1份报纸
——添加1个官网
——关注2个微信公众号
——注重投稿作品的5个要求
——把握好4个投稿渠道
——重视4个渠道投稿作品的具体要求
——做到精准投稿的5个建议
——“解答”小伙伴感兴趣投稿《中国摄影报》的其他问题8个
从去年初开始,作者开始投稿《中国摄影报》,不到两年的时间,获发表摄影作品8幅,文章5篇,取得这样的成绩,自己也颇感出乎意外。
未开始投稿前,作者的感受是,作品获刊登在《中国摄影报》是高不可攀、遥不可及的事!投到哪?怎么投?什么样的作品可以投?对投稿作品都有什么要求?这一切的一切都统统都是“浓雾迷蒙”,无从下手,不知所措。相信很多小伙伴都有同感。
《雾锁峰岭》,拍摄于广州往银川的飞机航班上,获刊登在2016年12月27日《中国摄影报》第4版。投稿时,摄影作品连同文字(“我说”的内容)以附件的形式用QQ邮箱一同发到该报第4版邮箱:no4@chinaphotopress.com,邮件“主题”注明:“我说”投稿。
经过投石问路、“屡败屡投”,终于初尝成功的滋味,到后来也积累了些经验和体会,原来摄影作品登上《中国摄影报》并没有传说中的那么可望不可及,而是有迹可循的。于是今年9月1日写了篇文章《摄影作品如何轻松登上专业摄影报》,主要谈投稿《中国摄影报》《人民摄影报》等专业摄影报的体会和建议,侧重于对所投作品的要求。
《“E生活”就在楼下》,使用iPhone 6 Plus拍摄于广东省广州市花都区,获刊登在2016年11月11日《中国摄影报》第4版“讲堂”“对影”征稿栏目。《中国摄影报》编辑为作品作了点评:摄影师利用镜面反射将玻璃前的景物几乎完整地倒映在玻璃之内,并形成对称结构,营造出独特的视角美感。投稿时,作品以附件的形式使用QQ邮箱传到该报第4版邮箱:no4@chinaphotopress.com
文章发出后,收获不少“好评”,很多小伙伴盛赞为干货,非常实用。
在广州的一位小伙伴,看了这篇文章后,开始投稿,不到2个月的时间,就如愿以偿,获《中国摄影报》采用了一幅作品,异常开心,于第一时间就在微信晒圈了,下图为其晒圈截图。
《互动》,使用iPhone 6拍摄于广东省广州市天河区,获选登在2017年12月1日《中国摄影报》第4版。对这幅作品,陈广老师曾作如此点评:摄影就在身边,是身边的温暖和感动的瞬间,有心的人往往善于把握,作品是嫦姐拍自己的小孙子在商场和影子互动,简简单单的画面,却让孩子充满好奇的小手和影子触碰,渴望探知世界的心情跃然画面。摄影:刘丽嫦
上图《互动》,就是小伙伴获《中国摄影报》采用的摄影作品,是通过《中国摄影报》官网“诠摄汇”投稿获选用的。
还有另外一位小伙伴,更为神奇,成绩更为喜人!受到此文的启发后投稿,不到一个月的时间,居然获《中国摄影报》采用了3篇文章。
分别刊发在2017年9月29日、10月6日、10月17日《中国摄影报》第7版“应用”栏目的3篇文章,作者:张穗春。
由于早期这篇文章侧重于向专业摄影报投稿作品的要求,对于具体如何投稿《中国摄影报》的细节提及不多,所以也有很多小伙伴通过公众号留言、微信、微信群询问此类问题。当时,由于时间关系未予一一“解答”。特安排在本期,另撰一文,详细介绍投稿的细节以及具体如何投稿的建议,希望对有志投稿《中国摄影报》的小伙伴有所帮助,有所启发。
《古镇日常》,使用iPhone 6 Plus拍摄于上海市青浦区朱家角古镇,作为《朱家角:水乡古韵慢生活》附图获刊登在2017年5月5日《中国摄影报》第11版“发现”栏目
1.订阅1份报纸
尽管现在的小伙伴都不大习惯订阅纸质的报刊了,但由于《中国摄影报》仍坚守阅读体验好的传统纸质方式,没有完整的电子版,所以想全面了解、掌握该报的内容和信息,唯有订阅纸质报纸这一项选择了。该报创建于1987年,年发行量20多万份,每周2期,年订费150元,不贵,精彩的作品,权威的点评,绝对的高性价比。哈哈,这可不是广告内容,是作者的“读后感”。
《水乡古镇朱家角》,拍摄于上海市青浦区朱家角古镇,作为《朱家角:水乡古韵慢生活》附图获刊登在2017年5月5日《中国摄影报》第11版“发现”栏目
《朱家角:水乡古韵慢生活》投稿《中国摄影报》的邮件截图。投稿日期为2017年3月5日,上两幅作品《古镇日常》《水乡古镇朱家角》以及另外2幅摄影作品连同文字一同以附件的形式使用QQ邮箱传到该报第7版邮箱:no7@chinaphotopress.com,邮件“主题”注明:“去哪拍”投稿。
2.添加1个官网
“诠摄汇”,网址:http://www.cppfoto.com/,是《中国摄影报》唯一官方网站,要添加并时常留意网站内容的更新,因为从去年开始,不少版面获选登的作品都是通过官网征集的。如本文开始时谈及的那位刘姓小伙伴获选登的作品《互动》,就是投稿官网“诠摄汇”的“版面征稿”并从中胜出的。
作者的这幅作品《三峡风光》也是通过参加官网“诠摄汇”的“水畔”专题征集活动,投稿并获选登的。
《三峡风光》,使用iPhone 6 Plus拍摄于重庆市忠县石宝寨,获选登在2016年12月6日《中国摄影报》第4版“家园”“水畔”征稿栏目。编辑点评:作者选用窗格作为前景进行拍摄,框式构图带来新颖的视角。画面正中的圆窗将三峡风光框在其中,颇似中式团扇扇面。建议采用框式构图拍摄时,将镜头与框架平面垂直进行拍摄,以免破坏画面的稳定。
官网“诠摄汇”新推出的“报友红图榜”征稿活动,很不错,每月都会从所有投稿中选出20幅作品在下个月的《中国摄影报》专版刊登,又多了一个投稿渠道,值得一试。
3.关注2个微信公众号
(1)“中国摄影报”,微信号:Chinaphotopress
(2)“诠摄汇”,微信号:cppfoto
上所列两个微信公众号的帐号主体都是《中国摄影报》社。不少《中国摄影报》的版面征集活动以及通过该报平台举办摄影比赛、展览的启事和结果都是通过这两个公众号发布,所以很有必要关注。
作者的这幅作品《列队而归》,就是关注了“中国摄影报”微信号,获知征集消息后投稿,并成功入选,获刊发在2017年1月1日《中国摄影报》微信平台“征集2016”。
《列队而归》,拍摄于广东省吴川市,于2017年1月1日入选《中国摄影报》微信平台“征集2016”
4.注重投稿作品的5个要求
考虑到此文《影作品如何轻松登上专业摄影报》太长,内容太多,作者试着总结并归纳全文,大致可以简化为5个要求:画面简洁、主体突出、富有故事、注意创新、善用摄影语言,就是对投稿作品的要求。如果投稿作品达到这5个要求,获编辑老师青睐的几率自然大增。
还有,本期再次强调,不可忽视文字对于图片的重要性。对图片来说,文字并不是可有可无的,图文并茂或者图片有详细的说明,作品标题起得好,这些都可以使作品“升值”,起到锦上添花、画龙点睛的作用,获得的效果不仅是加法还可能是乘法。同时,也有助于提高作品的获采用率。
当然,以上纯粹是个人的体会和经验。
作者《当过“评委”之后》一文获刊登在2017年2月7日《中国摄影报》第2版“综合”栏目。投稿时,几张作为附图的摄影作品以及文字一同以附件的形式使用QQ邮箱传到该报第2版邮箱:no2@chinaphotopress.com,邮件“主题”注明:“综合”投稿。结果是摄影作品未获采用,版面只用了文字稿。
5.把握好投稿渠道4个
(1)直接投稿《中国摄影报》的投稿邮箱
第1版,头版,“实话直说”等栏目:no1@chinaphotopress.com
第2版,“综合”栏目:no2@chinaphotopress.com
第3版,“评论”“国际”等栏目:no3@chinaphotopress.com
第4版,“家园”“我说”“讲堂”等栏目:no4@chinaphotopress.com
第5版,“佳作”栏目:no5@chinaphotopress.com
第6版,“器材”栏目:no6@chinaphotopress.com
第7版,“应用”栏目:no7@chinaphotopress.com
第8版,“视界”栏目:no8@chinaphotopress.com
第9版,“话题”栏目:no9@chinaphotopress.com
第10版,“展厅”栏目:no10@chinaphotopress.com
第11版,“发现”栏目:no11@chinaphotopress.com
第12版,“影廊”栏目:no12@chinaphotopress.com
第13版,“品图”栏目:no13@chinaphotopress.com
第14版,“行摄”栏目:no14@chinaphotopress.com
第15版,“视点”等栏目:no15@chinaphotopress.com
第16版,“赏析”栏目:no16@chinaphotopress.com
作者投稿最多的版面是第2、4、7、14版。
作者《化“阴影”为神奇》一文获刊登在2017年10月27日《中国摄影报》第7版“应用”栏目。投稿日期为2017年10月15日,几张附图及文字一同以附件的形式使用QQ邮箱传到该报第7版邮箱:no7@chinaphotopress.com,邮件“主题”注明:“应用”栏目投稿。摄影作品未获采用,版面只用了文字稿。
(2)登陆《中国摄影报》官网“诠摄汇”投稿
官网“诠摄汇”网址:http://www.cppfoto.com/,其上具体有两个大栏目可投稿:“版面征稿”和“报友红图榜”
(3)参加《中国摄影报》走进各地影友联谊会举办的擂台赛征稿活动
参加擂台赛获胜的作品,获颁荣誉证书、积入“国会”申请积分。由于是到现场参加的区域活动,参赛作品相对较少,入选的几率相对较大。
《古巷生机》,拍摄于广东省广州市花都区炭步镇塱头村,在2015年12月中国摄影报“走进寻梦天下摄影俱乐部”影友擂台赛中被评为“三级入选作品”,摄影:梁向前。
(4)参加《中国摄影报》平台举办的摄影比赛、展览征稿活动
只需留意报纸版面,即可看到通过《中国摄影报》平台举办的各种摄影比赛、展览,有合适有作品就可以投稿。
6.投稿作品的具体要求
(1)直接向《中国摄影报》邮箱投稿作品的细节要求
——作品电子文本大小:没有看到该报有具体明确的要求,个人的建议是:长边大于2000像素,大小在2M以内,JPG图片。
比如本文的第一张图
《雾锁峰岭》,拍摄于广州往银川的飞机航班上,获刊登在2016年12月27日《中国摄影报》第4版
当时作品投稿的尺寸如下图
——投搞作品信息要求:没有看到该报具体明确的要求,个人的建议是:通过作品名称交代清楚投稿必需的作品信息,作品名称最好包括:作品名称、作者姓名、电话、联系地址等内容。
比如上面这幅作品《现场记录》,作者姓名为周正森、电话为1*********8、联系地址为广州市**区**路16号。那么可以这样命名作品:“现场记录(作者:周正森,电话:1*********8,地址:广州市**区**路16号)”。下面分别为作品的大小信息和名称截图:
——邮件发送要求:绝大部分栏目没有明确要求,作者个人习惯不压缩打包,把作品直接以附件的形式发送。写邮件时,最好在“主题”栏标明所投版面的栏目。比如,上面这幅作品计划到第4版的“家园”栏目,邮件“主题”栏可以这样写:“家园”栏目投稿:现场记录(作者:周正森,电话:1*********8,地址:广州市**区**路16号)。
邮件“家园”栏目投稿:现场记录(作者:周正森,电话:1*********8,地址:广州市**区**路16号)“写信”界面截图
如果只是摄影作品投稿,这样就可以了,拍摄器材等内容可以不用另外说明,打开图片Exif查询就啥信息都有了。
投稿邮件发送完毕,通常会收到该报邮箱的自动回复,表明作品成功投稿。
邮件“家园”栏目投稿:现场记录(作者:周正森,电话:1*********8,地址:广州市**区**路16号)发送后收到的自动回复邮件截图
如果是图文稿件,摄影作品与文字直接以附件的形式一起发送即可。
以获刊登的图文《梅州白马水乡》为例,作进一步说明。
《白马水乡》,使用iPhone 6 Plus拍摄于广东梅州蕉岭,作为《梅州白马水乡》附图获刊登在2017年2月7日《中国摄影报》第7版“去哪拍”“值得一拍”栏目
《梅州白马水乡》投稿《中国摄影报》的邮件(在“已发送”栏)截图。投稿日期为2017年1月11日,获登出来的这幅作品《白马水乡》连同另外两幅附图以及文字以附件的形式使用QQ邮箱传到该报第7版邮箱:no7@chinaphotopress.com,邮件“主题”注明:“去哪拍”投稿:直让人流连忘返的古韵新村——白马水乡(作者:周正森,电话:1*********8,地址:广州市**区**路16号)。
文字内容最好是Word文档,在邮箱“写信”时,建议不要把文字另外复制到“正文”栏,以免增加编辑老师的工作量。因为Word文档方便,可直接下载,无需复制、粘贴再建新文档。
《梅州白马水乡》投稿《中国摄影报》的文字内容Word文档截图。原投稿标题为《直让人流连忘返的古韵新村——白马水乡》,编辑老师改为《梅州白马水乡》后刊发
如果仅是投文字稿,就更简单了,邮件“主题”注明把稿投到哪一栏目,直接以附件的形式发送即可。
(2)在《中国摄影报》官网“诠摄汇”投稿的细节要求
——“版面征稿”投稿作品,长边超过800像素,大小在1M以内,JPG或PNG图片,按网页投稿固定格式、要求,填报、上传。
——“报友红图榜”投稿作品,长边为1000-1500像素,大小在1MB以内,JPG图片,按网页投稿固定格式、要求,填报、上传。
(3)向《中国摄影报》走进各地影友联谊会举办擂台赛投稿的细节要求
——通常是纸质投稿(8R照片),不装裱,每人限投5幅,作品长边不超过10英寸,单幅面积不超过80平方英寸。不收组照。作品背面注明作品名称、作者姓名、电话、联系地址。以上只是通常情况,具体以摄影报刊登出来的征稿要求为准。
(4)向在《中国摄影报》平台举办的摄影比赛、展览投稿的细节要求
——不同的赛事、展览,要求不一,具体按征稿启事的要求投稿。
7.精准投稿的5个建议
(1)要了解、掌握报纸的版面组成和要求,进而有针对性地开展前期拍摄、后期处理和作品投稿;
(2)根据所投稿件的采用情况,编辑老师对采用图文的取舍,标题、文字的修改,编辑老师约稿需求等,善于从中汲取教训,总结经验,不断提高精准投稿的水平;
(3)对赛事、展览征稿要“吃”透其要求和精神,包括主题、类别、时间、后期、投稿方式、图片尺寸等等,所有的细节都不能放过。中国摄影报社领导车万坤老师来广州授课时,曾就如何投稿问题作如此回答,“对赛事、征稿要求读过五遍后再投”;
(4)建议多拍多投自己“发掘”出来的作品,多拍多投其他人没拍过的作品。作者非常赞同车老师的一个观点,“好照片是‘设计’出来的。‘设计’就是设想与计划”;
(5)尽可能做到精准投稿,有的放矢地投稿,成功的可能性就会大增。投稿绝不能靠“大水漫灌”,这样不但自己费时耗力,还浪费了编辑老师的宝贵时间。
《加榜梯田》,拍摄于贵州从江,作为《从江加榜梯田》附图获刊登在2016年9月20日《中国摄影报》第7版“去哪拍”“值得一拍”栏目。投稿时,这幅作品连同文字以附件的形式使用QQ邮箱传到该报第7版邮箱:no7@chinaphotopress.com,邮件“主题”注明:“去哪拍”投稿。那是改版前的第7版,现第7版是“应用”栏目;“去哪拍”栏目也被取消了,取而代之的是现在的第11版“发现”和第14版“行摄”栏目。
8.小伙伴感兴趣其他问题的“解答”
(1)作品获刊登有通知吗?
——作者“解答”:没有。自己读报时顺便“发现”呗。投稿参加通过《中国摄影报》平台举办的摄影比赛、展览,可能会有来自主办方的获奖或入选通知。
(2)投稿到《中国摄影报》,是投哪个版块呢?
——作者“解答”:请参考本文的第5点、第7点,有的放矢地投稿。
(3)《中国摄影报》需要的是哪类图片?
——作者“解答”:仔细地研读一下每一个版面已刊发作品的特点和要求,相信你一定心中有数。
(4)手机作品可以投稿吗?
——作者“解答”:当然,关键是作品要好,同样可以获采用。作者获刊发的8幅作品中有4幅是手机作品。
(5)投稿作品后期尺度如何?
——作者“解答”:除了是纪实类和征稿有要求外,其他的没有明确的后期要求。个人订阅该报十多年的读后感:报纸是鼓励创作和创新的。
(6)该报有没有零售?哪里有零售?
——作者“解答”:其实作者也不清楚。不过,在北京、广州、上海的街头都留意过,没有发现过有零售的哦。既然没看见有零售,那就订阅呗。
(7)很多时候我们都是先有作品再等待或者选择投稿机会,但这样一来就会很难遇到刚好合适主题的作品。但如果是先有征稿需求再去拍作品就会有滞后性,对于一个自由摄影爱好者如何争取更多的发表机会呢?
——作者“解答”:借用十七世纪法国著名思想家、数学家笛卡尔的话“答复”:“机遇总是垂青那些有准备的人。”
(8)投稿有哪些需要注意的细节或者误区呢?
——作者“解答”:关于投稿的细节,前文已介绍了很多,不再赘述。关于误区,最常见的可能有2个:
误区1:以为投稿是立竿见影的事,一投就“中”
实际情况是,除非你的作品特别出彩,否则一般的情况投稿的采用率是很低的,因为给该报投稿的人太多了。就算你的作品真的很出彩,如果投稿的版面不对,抑或版面不需要,也不行。能获入选、发表在《中国摄影报》,并不等于作品有多好,但一定是编辑最需要的,版面最适合的。所以,要多投稿,要有的放矢地投稿,要屡败屡投。
误区2:投稿作品后期过度
专业摄影报的编辑老师都是大师级的行家,只要是好作品,无需担心会成为“漏网之鱼”。后期不到位问题不大,但是如果后期处理过度的照片,被采用的可能性就非常小。所以后期一定要适可而止,初学摄影初投稿时,没把握时作者建议后期“宁欠勿过”。
总结语
以上所有的建议、“解答”,只是作者本人投稿《中国摄影报》的体会和经验,只代表个人观点,适合作者本人,但不一定适合所有人,仅供参考。希望对有需要的小伙伴有所帮助,有所启发,希望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助力实现更多的摄影作品轻松登上《中国摄影报》,如此而已。
后记
为了慎重起见,在本文发布的前一天,特把本文初稿发给中国摄影报社领导车万坤老师,请他点评指教。去年在广州听过车老师的课,车老师的授课风格幽默风趣,对摄影的见解可谓高屋建瓴,听其一课收获良多。当时加了老师的微信,但一直没有联络过他,没有请教过他。
此次正好借机向他请教。车老师非常认真,非常负责,细看了本文,可能是出于对作者劳动的尊重,最后车老师还给予很高的评价。
在此,对车老师表示深深的谢意!
更多内容欢迎关注微信公众号“手机行摄”
——订阅1份报纸
——添加1个官网
——关注2个微信公众号
——注重投稿作品的5个要求
——把握好4个投稿渠道
——重视4个渠道投稿作品的具体要求
——做到精准投稿的5个建议
——“解答”小伙伴感兴趣投稿《中国摄影报》的其他问题8个
从去年初开始,作者开始投稿《中国摄影报》,不到两年的时间,获发表摄影作品8幅,文章5篇,取得这样的成绩,自己也颇感出乎意外。
未开始投稿前,作者的感受是,作品获刊登在《中国摄影报》是高不可攀、遥不可及的事!投到哪?怎么投?什么样的作品可以投?对投稿作品都有什么要求?这一切的一切都统统都是“浓雾迷蒙”,无从下手,不知所措。相信很多小伙伴都有同感。
![]() |
《雾锁峰岭》 |
《雾锁峰岭》,拍摄于广州往银川的飞机航班上,获刊登在2016年12月27日《中国摄影报》第4版。投稿时,摄影作品连同文字(“我说”的内容)以附件的形式用QQ邮箱一同发到该报第4版邮箱:no4@chinaphotopress.com,邮件“主题”注明:“我说”投稿。
![]() |
《雾锁峰岭》在《中国摄影报》的刊发版面 |
经过投石问路、“屡败屡投”,终于初尝成功的滋味,到后来也积累了些经验和体会,原来摄影作品登上《中国摄影报》并没有传说中的那么可望不可及,而是有迹可循的。于是今年9月1日写了篇文章《摄影作品如何轻松登上专业摄影报》,主要谈投稿《中国摄影报》《人民摄影报》等专业摄影报的体会和建议,侧重于对所投作品的要求。
![]() |
《“E生活”就在楼下》 |
《“E生活”就在楼下》,使用iPhone 6 Plus拍摄于广东省广州市花都区,获刊登在2016年11月11日《中国摄影报》第4版“讲堂”“对影”征稿栏目。《中国摄影报》编辑为作品作了点评:摄影师利用镜面反射将玻璃前的景物几乎完整地倒映在玻璃之内,并形成对称结构,营造出独特的视角美感。投稿时,作品以附件的形式使用QQ邮箱传到该报第4版邮箱:no4@chinaphotopress.com
![]() |
《“E生活”就在楼下》在《中国摄影报》的刊发版面 |
文章发出后,收获不少“好评”,很多小伙伴盛赞为干货,非常实用。
在广州的一位小伙伴,看了这篇文章后,开始投稿,不到2个月的时间,就如愿以偿,获《中国摄影报》采用了一幅作品,异常开心,于第一时间就在微信晒圈了,下图为其晒圈截图。
![]() |
小伙伴摄影作品获《中国摄影报》采用晒圈截图 |
![]() |
《互动》 |
《互动》,使用iPhone 6拍摄于广东省广州市天河区,获选登在2017年12月1日《中国摄影报》第4版。对这幅作品,陈广老师曾作如此点评:摄影就在身边,是身边的温暖和感动的瞬间,有心的人往往善于把握,作品是嫦姐拍自己的小孙子在商场和影子互动,简简单单的画面,却让孩子充满好奇的小手和影子触碰,渴望探知世界的心情跃然画面。摄影:刘丽嫦
上图《互动》,就是小伙伴获《中国摄影报》采用的摄影作品,是通过《中国摄影报》官网“诠摄汇”投稿获选用的。
![]() |
《互动》在《中国摄影报》的刊发版面 |
还有另外一位小伙伴,更为神奇,成绩更为喜人!受到此文的启发后投稿,不到一个月的时间,居然获《中国摄影报》采用了3篇文章。
![]() |
作者与该小伙伴的微信对话截图 |
![]() |
《中国摄影报》第7版“应用”栏目的3篇文章 |
分别刊发在2017年9月29日、10月6日、10月17日《中国摄影报》第7版“应用”栏目的3篇文章,作者:张穗春。
由于早期这篇文章侧重于向专业摄影报投稿作品的要求,对于具体如何投稿《中国摄影报》的细节提及不多,所以也有很多小伙伴通过公众号留言、微信、微信群询问此类问题。当时,由于时间关系未予一一“解答”。特安排在本期,另撰一文,详细介绍投稿的细节以及具体如何投稿的建议,希望对有志投稿《中国摄影报》的小伙伴有所帮助,有所启发。
![]() |
《古镇日常》 |
《古镇日常》,使用iPhone 6 Plus拍摄于上海市青浦区朱家角古镇,作为《朱家角:水乡古韵慢生活》附图获刊登在2017年5月5日《中国摄影报》第11版“发现”栏目
1.订阅1份报纸
尽管现在的小伙伴都不大习惯订阅纸质的报刊了,但由于《中国摄影报》仍坚守阅读体验好的传统纸质方式,没有完整的电子版,所以想全面了解、掌握该报的内容和信息,唯有订阅纸质报纸这一项选择了。该报创建于1987年,年发行量20多万份,每周2期,年订费150元,不贵,精彩的作品,权威的点评,绝对的高性价比。哈哈,这可不是广告内容,是作者的“读后感”。
![]() |
《水乡古镇朱家角》 |
《水乡古镇朱家角》,拍摄于上海市青浦区朱家角古镇,作为《朱家角:水乡古韵慢生活》附图获刊登在2017年5月5日《中国摄影报》第11版“发现”栏目
![]() |
《朱家角:水乡古韵慢生活》在《中国摄影报》的刊发版面 |
![]() |
投稿《中国摄影报》的邮件截图 |
《朱家角:水乡古韵慢生活》投稿《中国摄影报》的邮件截图。投稿日期为2017年3月5日,上两幅作品《古镇日常》《水乡古镇朱家角》以及另外2幅摄影作品连同文字一同以附件的形式使用QQ邮箱传到该报第7版邮箱:no7@chinaphotopress.com,邮件“主题”注明:“去哪拍”投稿。
2.添加1个官网
“诠摄汇”,网址:http://www.cppfoto.com/,是《中国摄影报》唯一官方网站,要添加并时常留意网站内容的更新,因为从去年开始,不少版面获选登的作品都是通过官网征集的。如本文开始时谈及的那位刘姓小伙伴获选登的作品《互动》,就是投稿官网“诠摄汇”的“版面征稿”并从中胜出的。
作者的这幅作品《三峡风光》也是通过参加官网“诠摄汇”的“水畔”专题征集活动,投稿并获选登的。
![]() |
《三峡风光》 |
《三峡风光》,使用iPhone 6 Plus拍摄于重庆市忠县石宝寨,获选登在2016年12月6日《中国摄影报》第4版“家园”“水畔”征稿栏目。编辑点评:作者选用窗格作为前景进行拍摄,框式构图带来新颖的视角。画面正中的圆窗将三峡风光框在其中,颇似中式团扇扇面。建议采用框式构图拍摄时,将镜头与框架平面垂直进行拍摄,以免破坏画面的稳定。
![]() |
《三峡风光》在《中国摄影报》的刊发版面 |
官网“诠摄汇”新推出的“报友红图榜”征稿活动,很不错,每月都会从所有投稿中选出20幅作品在下个月的《中国摄影报》专版刊登,又多了一个投稿渠道,值得一试。
3.关注2个微信公众号
(1)“中国摄影报”,微信号:Chinaphotopress
![]() |
“中国摄影报”微信公众号首页界面截图 |
(2)“诠摄汇”,微信号:cppfoto
![]() |
“诠摄汇”微信公众号首页界面截图 |
上所列两个微信公众号的帐号主体都是《中国摄影报》社。不少《中国摄影报》的版面征集活动以及通过该报平台举办摄影比赛、展览的启事和结果都是通过这两个公众号发布,所以很有必要关注。
作者的这幅作品《列队而归》,就是关注了“中国摄影报”微信号,获知征集消息后投稿,并成功入选,获刊发在2017年1月1日《中国摄影报》微信平台“征集2016”。
![]() |
《列队而归》 |
《列队而归》,拍摄于广东省吴川市,于2017年1月1日入选《中国摄影报》微信平台“征集2016”
![]() |
《列队而归》入选《中国摄影报》微信平台“征集2016”截图 |
4.注重投稿作品的5个要求
考虑到此文《影作品如何轻松登上专业摄影报》太长,内容太多,作者试着总结并归纳全文,大致可以简化为5个要求:画面简洁、主体突出、富有故事、注意创新、善用摄影语言,就是对投稿作品的要求。如果投稿作品达到这5个要求,获编辑老师青睐的几率自然大增。
还有,本期再次强调,不可忽视文字对于图片的重要性。对图片来说,文字并不是可有可无的,图文并茂或者图片有详细的说明,作品标题起得好,这些都可以使作品“升值”,起到锦上添花、画龙点睛的作用,获得的效果不仅是加法还可能是乘法。同时,也有助于提高作品的获采用率。
当然,以上纯粹是个人的体会和经验。
作者《当过“评委”之后》一文获刊登在2017年2月7日《中国摄影报》第2版“综合”栏目。投稿时,几张作为附图的摄影作品以及文字一同以附件的形式使用QQ邮箱传到该报第2版邮箱:no2@chinaphotopress.com,邮件“主题”注明:“综合”投稿。结果是摄影作品未获采用,版面只用了文字稿。
![]() |
《当过“评委”之后》在《中国摄影报》刊发版面 |
5.把握好投稿渠道4个
(1)直接投稿《中国摄影报》的投稿邮箱
第1版,头版,“实话直说”等栏目:no1@chinaphotopress.com
第2版,“综合”栏目:no2@chinaphotopress.com
第3版,“评论”“国际”等栏目:no3@chinaphotopress.com
第4版,“家园”“我说”“讲堂”等栏目:no4@chinaphotopress.com
第5版,“佳作”栏目:no5@chinaphotopress.com
第6版,“器材”栏目:no6@chinaphotopress.com
第7版,“应用”栏目:no7@chinaphotopress.com
第8版,“视界”栏目:no8@chinaphotopress.com
第9版,“话题”栏目:no9@chinaphotopress.com
第10版,“展厅”栏目:no10@chinaphotopress.com
第11版,“发现”栏目:no11@chinaphotopress.com
第12版,“影廊”栏目:no12@chinaphotopress.com
第13版,“品图”栏目:no13@chinaphotopress.com
第14版,“行摄”栏目:no14@chinaphotopress.com
第15版,“视点”等栏目:no15@chinaphotopress.com
第16版,“赏析”栏目:no16@chinaphotopress.com
作者投稿最多的版面是第2、4、7、14版。
作者《化“阴影”为神奇》一文获刊登在2017年10月27日《中国摄影报》第7版“应用”栏目。投稿日期为2017年10月15日,几张附图及文字一同以附件的形式使用QQ邮箱传到该报第7版邮箱:no7@chinaphotopress.com,邮件“主题”注明:“应用”栏目投稿。摄影作品未获采用,版面只用了文字稿。
![]() |
《化“阴影”为神奇》在《中国摄影报》的刊发版面 |
(2)登陆《中国摄影报》官网“诠摄汇”投稿
官网“诠摄汇”网址:http://www.cppfoto.com/,其上具体有两个大栏目可投稿:“版面征稿”和“报友红图榜”
(3)参加《中国摄影报》走进各地影友联谊会举办的擂台赛征稿活动
参加擂台赛获胜的作品,获颁荣誉证书、积入“国会”申请积分。由于是到现场参加的区域活动,参赛作品相对较少,入选的几率相对较大。
![]() |
《古巷生机》 |
《古巷生机》,拍摄于广东省广州市花都区炭步镇塱头村,在2015年12月中国摄影报“走进寻梦天下摄影俱乐部”影友擂台赛中被评为“三级入选作品”,摄影:梁向前。
(4)参加《中国摄影报》平台举办的摄影比赛、展览征稿活动
只需留意报纸版面,即可看到通过《中国摄影报》平台举办的各种摄影比赛、展览,有合适有作品就可以投稿。
6.投稿作品的具体要求
(1)直接向《中国摄影报》邮箱投稿作品的细节要求
——作品电子文本大小:没有看到该报有具体明确的要求,个人的建议是:长边大于2000像素,大小在2M以内,JPG图片。
比如本文的第一张图
![]() |
《雾锁峰岭》 |
《雾锁峰岭》,拍摄于广州往银川的飞机航班上,获刊登在2016年12月27日《中国摄影报》第4版
当时作品投稿的尺寸如下图
![]() |
《雾锁峰岭》作品投稿的尺寸截图 |
——投搞作品信息要求:没有看到该报具体明确的要求,个人的建议是:通过作品名称交代清楚投稿必需的作品信息,作品名称最好包括:作品名称、作者姓名、电话、联系地址等内容。
![]() |
《现场记录》,拍摄于广州市从化区 |
比如上面这幅作品《现场记录》,作者姓名为周正森、电话为1*********8、联系地址为广州市**区**路16号。那么可以这样命名作品:“现场记录(作者:周正森,电话:1*********8,地址:广州市**区**路16号)”。下面分别为作品的大小信息和名称截图:
![]() |
《现场记录》作品的大小信息截图 |
![]() |
《现场记录》作品名称截图 |
——邮件发送要求:绝大部分栏目没有明确要求,作者个人习惯不压缩打包,把作品直接以附件的形式发送。写邮件时,最好在“主题”栏标明所投版面的栏目。比如,上面这幅作品计划到第4版的“家园”栏目,邮件“主题”栏可以这样写:“家园”栏目投稿:现场记录(作者:周正森,电话:1*********8,地址:广州市**区**路16号)。
![]() |
“写信”界面截图 |
邮件“家园”栏目投稿:现场记录(作者:周正森,电话:1*********8,地址:广州市**区**路16号)“写信”界面截图
如果只是摄影作品投稿,这样就可以了,拍摄器材等内容可以不用另外说明,打开图片Exif查询就啥信息都有了。
投稿邮件发送完毕,通常会收到该报邮箱的自动回复,表明作品成功投稿。
![]() |
自动回复邮件截图 |
邮件“家园”栏目投稿:现场记录(作者:周正森,电话:1*********8,地址:广州市**区**路16号)发送后收到的自动回复邮件截图
如果是图文稿件,摄影作品与文字直接以附件的形式一起发送即可。
以获刊登的图文《梅州白马水乡》为例,作进一步说明。
![]() |
《白马水乡》 |
《白马水乡》,使用iPhone 6 Plus拍摄于广东梅州蕉岭,作为《梅州白马水乡》附图获刊登在2017年2月7日《中国摄影报》第7版“去哪拍”“值得一拍”栏目
![]() |
《梅州白马水乡》在《中国摄影报》的刊发版面 |
![]() |
邮件(在“已发送”栏)截图 |
《梅州白马水乡》投稿《中国摄影报》的邮件(在“已发送”栏)截图。投稿日期为2017年1月11日,获登出来的这幅作品《白马水乡》连同另外两幅附图以及文字以附件的形式使用QQ邮箱传到该报第7版邮箱:no7@chinaphotopress.com,邮件“主题”注明:“去哪拍”投稿:直让人流连忘返的古韵新村——白马水乡(作者:周正森,电话:1*********8,地址:广州市**区**路16号)。
文字内容最好是Word文档,在邮箱“写信”时,建议不要把文字另外复制到“正文”栏,以免增加编辑老师的工作量。因为Word文档方便,可直接下载,无需复制、粘贴再建新文档。
![]() |
文字内容Word文档截图 |
《梅州白马水乡》投稿《中国摄影报》的文字内容Word文档截图。原投稿标题为《直让人流连忘返的古韵新村——白马水乡》,编辑老师改为《梅州白马水乡》后刊发
如果仅是投文字稿,就更简单了,邮件“主题”注明把稿投到哪一栏目,直接以附件的形式发送即可。
(2)在《中国摄影报》官网“诠摄汇”投稿的细节要求
——“版面征稿”投稿作品,长边超过800像素,大小在1M以内,JPG或PNG图片,按网页投稿固定格式、要求,填报、上传。
——“报友红图榜”投稿作品,长边为1000-1500像素,大小在1MB以内,JPG图片,按网页投稿固定格式、要求,填报、上传。
(3)向《中国摄影报》走进各地影友联谊会举办擂台赛投稿的细节要求
——通常是纸质投稿(8R照片),不装裱,每人限投5幅,作品长边不超过10英寸,单幅面积不超过80平方英寸。不收组照。作品背面注明作品名称、作者姓名、电话、联系地址。以上只是通常情况,具体以摄影报刊登出来的征稿要求为准。
(4)向在《中国摄影报》平台举办的摄影比赛、展览投稿的细节要求
——不同的赛事、展览,要求不一,具体按征稿启事的要求投稿。
7.精准投稿的5个建议
(1)要了解、掌握报纸的版面组成和要求,进而有针对性地开展前期拍摄、后期处理和作品投稿;
(2)根据所投稿件的采用情况,编辑老师对采用图文的取舍,标题、文字的修改,编辑老师约稿需求等,善于从中汲取教训,总结经验,不断提高精准投稿的水平;
(3)对赛事、展览征稿要“吃”透其要求和精神,包括主题、类别、时间、后期、投稿方式、图片尺寸等等,所有的细节都不能放过。中国摄影报社领导车万坤老师来广州授课时,曾就如何投稿问题作如此回答,“对赛事、征稿要求读过五遍后再投”;
(4)建议多拍多投自己“发掘”出来的作品,多拍多投其他人没拍过的作品。作者非常赞同车老师的一个观点,“好照片是‘设计’出来的。‘设计’就是设想与计划”;
(5)尽可能做到精准投稿,有的放矢地投稿,成功的可能性就会大增。投稿绝不能靠“大水漫灌”,这样不但自己费时耗力,还浪费了编辑老师的宝贵时间。
![]() |
《加榜梯田》 |
《加榜梯田》,拍摄于贵州从江,作为《从江加榜梯田》附图获刊登在2016年9月20日《中国摄影报》第7版“去哪拍”“值得一拍”栏目。投稿时,这幅作品连同文字以附件的形式使用QQ邮箱传到该报第7版邮箱:no7@chinaphotopress.com,邮件“主题”注明:“去哪拍”投稿。那是改版前的第7版,现第7版是“应用”栏目;“去哪拍”栏目也被取消了,取而代之的是现在的第11版“发现”和第14版“行摄”栏目。
8.小伙伴感兴趣其他问题的“解答”
(1)作品获刊登有通知吗?
——作者“解答”:没有。自己读报时顺便“发现”呗。投稿参加通过《中国摄影报》平台举办的摄影比赛、展览,可能会有来自主办方的获奖或入选通知。
(2)投稿到《中国摄影报》,是投哪个版块呢?
——作者“解答”:请参考本文的第5点、第7点,有的放矢地投稿。
(3)《中国摄影报》需要的是哪类图片?
——作者“解答”:仔细地研读一下每一个版面已刊发作品的特点和要求,相信你一定心中有数。
(4)手机作品可以投稿吗?
——作者“解答”:当然,关键是作品要好,同样可以获采用。作者获刊发的8幅作品中有4幅是手机作品。
(5)投稿作品后期尺度如何?
——作者“解答”:除了是纪实类和征稿有要求外,其他的没有明确的后期要求。个人订阅该报十多年的读后感:报纸是鼓励创作和创新的。
(6)该报有没有零售?哪里有零售?
——作者“解答”:其实作者也不清楚。不过,在北京、广州、上海的街头都留意过,没有发现过有零售的哦。既然没看见有零售,那就订阅呗。
(7)很多时候我们都是先有作品再等待或者选择投稿机会,但这样一来就会很难遇到刚好合适主题的作品。但如果是先有征稿需求再去拍作品就会有滞后性,对于一个自由摄影爱好者如何争取更多的发表机会呢?
——作者“解答”:借用十七世纪法国著名思想家、数学家笛卡尔的话“答复”:“机遇总是垂青那些有准备的人。”
(8)投稿有哪些需要注意的细节或者误区呢?
——作者“解答”:关于投稿的细节,前文已介绍了很多,不再赘述。关于误区,最常见的可能有2个:
误区1:以为投稿是立竿见影的事,一投就“中”
实际情况是,除非你的作品特别出彩,否则一般的情况投稿的采用率是很低的,因为给该报投稿的人太多了。就算你的作品真的很出彩,如果投稿的版面不对,抑或版面不需要,也不行。能获入选、发表在《中国摄影报》,并不等于作品有多好,但一定是编辑最需要的,版面最适合的。所以,要多投稿,要有的放矢地投稿,要屡败屡投。
误区2:投稿作品后期过度
专业摄影报的编辑老师都是大师级的行家,只要是好作品,无需担心会成为“漏网之鱼”。后期不到位问题不大,但是如果后期处理过度的照片,被采用的可能性就非常小。所以后期一定要适可而止,初学摄影初投稿时,没把握时作者建议后期“宁欠勿过”。
![]() |
《从江加榜梯田》在《中国摄影报》的刊发版面 |
总结语
以上所有的建议、“解答”,只是作者本人投稿《中国摄影报》的体会和经验,只代表个人观点,适合作者本人,但不一定适合所有人,仅供参考。希望对有需要的小伙伴有所帮助,有所启发,希望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助力实现更多的摄影作品轻松登上《中国摄影报》,如此而已。
后记
为了慎重起见,在本文发布的前一天,特把本文初稿发给中国摄影报社领导车万坤老师,请他点评指教。去年在广州听过车老师的课,车老师的授课风格幽默风趣,对摄影的见解可谓高屋建瓴,听其一课收获良多。当时加了老师的微信,但一直没有联络过他,没有请教过他。
此次正好借机向他请教。车老师非常认真,非常负责,细看了本文,可能是出于对作者劳动的尊重,最后车老师还给予很高的评价。
![]() |
作者与车老师的微信对话截图 |
在此,对车老师表示深深的谢意!
更多内容欢迎关注微信公众号“手机行摄”
![]() |
“手机行摄”公众号 |
© 本文版权归 brucebruce 所有,任何形式转载请联系作者。
© 了解版权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