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芳华》青春壮歌
严歌苓的小说改编的文工团故事《芳华》,将文革历史穿插浸入式越战体验,匹配理想主义的“芳华风貌”,总体看来,有一种定制的“精美”,文工团的命运在思想统一的旗帜下,有一种开放与守旧并存的制造意味。
海口拍摄基地的文工团是为拍摄新建而成,“新”布景的所带来视觉上的剥离感,让时代的底色略显华美。影片在于最终的落脚点是青春,就思想深刻性来说,不如《我不是潘金莲》就一个事件,进行持续而彻底的地毯式剖析。
对比最近的影片来看,《芳华》讲的是特定时期下集体功能丧失后的解散,《暴雨将至》则是1997年市场经济的社会驱动,《川流之岛》是一个国道收费站的合并遣散,同样面对不可抗力,人们对集体的物质和情感诉求,有着复杂理解。
离散到来前,裹挟着个体对过往辉煌时刻的难以舍弃、对于未知生活的恐惧,像是有人打开了一道闸门,你只能咬咬牙拼命向前游走,你要以此证明没有被赖以为生的信仰所抛弃。
再美的芳华不过是“国家机器”下的创造时代产物,它的生气洋溢被“剥夺”,反而有一种投身“官僚”和“革命”焦虑包装过的虚伪,主要展现在对女主何小萍的排挤,对看似无害的“刘峰”塑造,影片没有过多涉及上一代人在“文革大狱”中的遭遇,被排挤不具有代表性,阶级从一开始就竖在了彼此心底,比如那些插科打诨的军官子女。
政权是个不讲道理猛兽,当你看着家人被所服务的集体所批斗,灵魂在怪兽的獠牙爪子翻来覆去把玩,被迫选择送到前线,眼睁睁看着孩子被灼伤,死在幻梦一场的乐园里,还要安慰别人,年纪轻轻成了革命烈士,观众在电影院里被煽地鼻涕一把泪一把,无非是一个底层对更底层的人,一种近乎煽情的抚慰。
当我的泪点被一次次燃起时,我发现怜悯似乎是最廉价的态度,它既能在外部体现内心悲天悯人的情操,又能掩盖你所向披靡的、因为无知带来的惶恐。
肖穗子没有转达何小萍对林丁丁的不原谅,他们处在折叠的实况里,好比你在电视机前看着皇马的比赛,而几千公里外的叙利亚战场硝烟纷飞,所谓林丁丁的清高体质,从未把好人刘峰放在心上,更加不觉得自己是个伤人的“侩子手”,人们讨厌林丁丁的角色,她认为“雷锋”不该有爱慕与情欲,这不过又是精致利己主义的借口罢了。
纪录片《大路朝天》里,那些拿钱办事的体制一员,虽直倏体制不公,却也要倚靠它喝酒吃肉,最后谁也看不见祖宗风坟前下大雨,只顾着各自瓦上燕子飞。
严歌苓本是在《芳华》里写了两个苦命人,被群体逼迫至死的故事,何小萍在草坪上跳舞那段,可能是全片最走心的一幕了,它串起文革和越战本来断裂的两部分,又优雅地治愈了角色和观众,而车站消逝的两人互相搀扶的后半生,也是冯裤子尽力呈现的最好结局。
等你好久了,微博@影裱姐来找我玩吧~
